張培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基于任務驅動的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
張培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主要目的。在分析本課程教學效果低下原因的基礎上,本研究將任務驅動引入本課程的教學,闡述了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總結了教學改革措施,為解決該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效果低下問題提供了可借鑒的解決途徑和思路。
任務驅動;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各行業對求職者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coreldraw)的性質要求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熟練地操作和使用軟件,甚至能夠使用軟件進行獨立的設計創作。傳統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通常是教師通過每一個小案例,有針對性地講解和練習使用某一個工具,再由學生練習。但是本人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長期觀察發現,教師上課案例講授雖然詳細,但在學生練習階段,如果對學生的約束性不夠,再加上學生的內驅力不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教學目標無法全部完成,出現學生案例練習的龍頭蛇尾現象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導致教師無法準確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教學內容,甚至存在有的學生連本節課內容都不能完成,而下節課又會開始新的教學任務的現象。教師不督促,學生不強化,如此反復循環,最后致使學生對軟件的掌握性較差,教學效果不能達到理想狀態。因而進行基于任務驅動的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必要。
計算機應用技術是針對我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課程,主要包括C程序設計、VB程序設計、PhotoShop、網頁設計、Flash設計、數據庫應用、coreldraw等模塊。本課程是大學本科教育課程體系中通識教育平臺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以coreldraw為例,主要教學任務是使學生通過上機練習和作品設計,掌握軟件的操作方法與技巧,將計算機平面圖形設計知識應用于實際,提升對各種圖形、圖像進行設計處理的能力,為將來從事相關專業設計打好基礎。以上幾個模塊的課程主要根據學生的專業有目的、有選擇地開設,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計算機信息素養,另一方面也對學習者的專業學習有所幫助。
計算機應用技術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了解軟件的用途,熟悉軟件的操作以及對自己本專業的幫助。以coreldraw軟件為例,考慮到該軟件與專業結合的特性,我校coreldraw模塊目前只針對服裝學院、藝術學院部分專業的學生,信息工程學院教育技術專業大學二年級學生開設,經過上一學期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他們已經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將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1]。它是將所要學的知識與技能隱含在一個或幾個具體的任務中,在具體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在所涉及的知識體系中,明確問題需要的知識結構,并在教師的支持、指導、幫助下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2]。任務驅動教學法主張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傳統的再現式教學為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能力為目標。
從任務驅動的特點來看,它在以實踐帶動理論的學習和軟件的技能操作的學習中更能得到充分的應用。大學計算機應用課程是一門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它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操作軟件中的各種工具,從而進行繪圖創作。而枯燥的工具練習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降低學習效果。利用任務驅動的這一特點,將其應用到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能夠較好地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其在任務驅動的情況下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
在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對知識的主動探索,進而在該過程中,做到真正熟練掌握課程中的知識技能,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信息素養,從而達到最優教學效果。
通過對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教學過程的監控和反思,以及有效的教學設計和實驗,總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如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受到影響;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則有利于學習者主體作用的發揮,但容易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學過程得不到應用的調控和及時的指導;“教學相長”教學模式介于兩者之間,既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注意體現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教與學相互促進,體現了全新的教學理念[3]。單純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或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都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關系。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助于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及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應根據課程的整體標準以及具體教學任務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從而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
(二)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任務分析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其目的不僅僅是分析和陳述教學目標,還要對影響教學和學習的因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找出學習者目前的學習水平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分析學習者要達到該學習目標應具備的條件和素質,并根據分析結果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也為對學習結果進行客觀、公正、有針對性的評價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良好的教學任務分析,也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選擇有利于教學活動的策略、技術以及學習環境,構建評價維度和準則。
心理學界公認學習受反饋的推動??隙ㄐ栽u價會使學習者在學習上的進步得到教師的肯定,心理上獲得滿足,會對學習者的學習起到鼓勵作用,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否定性評價,會使學生產生焦慮,而適當的焦慮會成為學習者努力學習的動因,當焦慮水平處于中等程度時,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最高,故有關學習效果的反饋應有助于學習者保持適當的焦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階段性的測試結果,可以幫助教師及時地獲得有關教學過程中各方面的實施情況,發現自己工作中的薄弱與不足,從而及時地調整教學設計。反饋和評價的影響是雙向的,教師和學生可以從同一個教學活動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進行反饋和評價,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再聯系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將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入到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會提高課堂效率。在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提高,而且對于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根據任務驅動教學的意義,以coreldraw模塊為例進行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過程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是教學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習者的特征,前期分析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本研究主要通過學習者分析和學習需要分析進行前期分析。
學習者分析主要從一般特征(年齡、個性差異)、初始能力(預備技能、目標技能、學習態度)、信息素養(信息知識和技能、信息能力、信息意識、態度和責任)三方面進行分析。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是針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開設的,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基礎,有良好的信息素養,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習者在學習計算機文化基礎之后的又一次計算機技術的深入學習。
學習需要是指學習者目前的學習狀況與期望他們所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要找到學習需要,就必須對學習者進行學習需要分析。在教學設計中,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進行學習需要分析。據史密斯和羅根的研究,當我們在教學中遇到以下問題時,就可以確定學習需要分析的必要性:1.不足,學生沒有完全達到教學目標;2.效率低,當前的教學效率低;3.無興趣,教學缺乏吸引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和堅持性;4.效果差,教學中已經涉及沒有達到的教學目標。
在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中,經過前半學期的了解和觀察,發現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不濃厚,直接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總結原因有:1.內部動力不足。學習者沒有充分認識到本課程的重要性,本課程是根據學生所在院系的要求進行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初期能夠學習該軟件的操作使用,那么在以后學習專業繪圖課程的時候,軟件本身不會成為學習者學習的認知負擔,這一點已經跟學生明確說明,但是教學效果依然不理想。2.外部監督不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監督對學生起到督促作用,可以促進學生的學。3.任務刺激不足。根據coreldraw軟件的特性,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選擇一些能夠充分使用所講工具,難度適當且畫面美觀的例子進行講解。如此,既不會挫敗學習者的自信心,又能夠練習使用該工具。
(二)任務刺激
隨著學習的深入,適當的任務刺激,可以使學習者對技術的態度逐步從關注技術本身的技術階段轉移到用技術作為工具來解決問題的工具階段,進而達到把技術轉化為能力和責任的素養階段。學習者的技術素養直接決定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所謂的技術素養是指學習者對與技術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運用以及評價的總體水平[4]。適當的任務刺激,可以喚起學習者的求知欲,為了達到學習目的,從而進行主動學習。教師給學習者的任務難度不易太高,否則會挫敗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可過低,導致達不到刺激作用。適當的任務刺激,可以使學習者平穩地把原有知識和新知識銜接起來。
聯系到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教學,在講解“橢圓”的時候,可以選擇如圖2所示的案例,涵蓋“橢圓”工具的使用、復制、鏡像、輪廓、焊接以及“橢圓”工具中弧的繪制和學習。本案例既能使學習者復習前面所學知識,又能在此基礎上加入“橢圓”工具的學習。案例的畫面美觀、簡單,不會讓學習者產生抵觸心理,又不會因太簡單而使學習者產生輕視的心理。教師在講解案例的過程中,要能理解學習者的學習基礎,允許學習者有遺忘、有錯誤發生,故針對教學內容的講解,要細致入微,詳略得當,在不斷的重復和操作中,使學習者形成潛移默化的操作慣性。

圖2 “橢圓”工具案例——小熊
(三)強化
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記憶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心理學家查德?格里格(Richard J.Gerring)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Zimbardo)認為記憶需要經過三種心理過程的操作:編碼、存儲、提取[5]。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記憶階段的信息存儲模式,只有經過復述的短時記憶才有可能轉入長時記憶階段,長時記憶是一個容量很大、保留時間很長的記憶系統[6]。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習者把信息儲存在長時記憶中,才可以對信息進行隨意的提取,所以對教學內容的強化就成為學習者信息加工的助推劑。
為了幫助學習者強化所學知識,同時也為了提高學習者學習的認知內驅力,充分發揮教師的督促作用,本課程的教學策略由原來的“教師講解+學習者自由練習”,變為讓學習者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案例的制作,并提交作品,同時本節課的作品也會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且學習者由原來的消極怠工,到現在的積極主動,改變非常明顯,學習效果也有所提高。經過對大部分學生的訪談了解到,當教師在本節課中要求學習者提交作品的時候,學習者的內驅力被充分調動,并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案例的制作。也許剛開始的時候完成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但經過幾周如此模式的練習,學習者的技術素養在逐步提高。
以上述“橢圓”工具案例——小熊為例,在教師講解過案例的制作過程后,學習者能夠根據教師的講解,使用橢圓工具完成小熊的制作,并且熟練掌握“橢圓”工具的使用。在完成案例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良好的督導和指導作用,學習者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提問,在不斷的強化中,掌握本節課教學內容。最后,要求學習者按要求提交案例作品,如班級+姓名.cdr、班級+姓名.jpg,方便教師按班級順序進行查看和評閱。同時這也是期末考試需要提交的文件類型和命名格式。
(四)反饋、評價
認知主義者認為反饋具有信息功能,即學習的過程是假設—檢驗的過程,當學習者主動解釋信息,并使它產生反應時,反饋給學習者提供關于反應正確性的信息,并有利于學習者更好地掌握元認知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為反饋是教師提供給學習者的關于教學內容、學習行為以及情感關懷等方面的信息;評價是教師針對學習者的學習結果,主要是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態度以及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等方面進行的客觀的判斷。恰當、公正、合理的反饋和評價能夠很大程度地喚醒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其認知內驅力,同時也可以讓教師根據學習者的反饋,重新設計并改進自己的教學內容、方法和形式。
通常教師會在下課前20分鐘收學生的學習作業,并及時地進行反饋和評價。教師依次查看每個學生的作品,具體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對完成效果好的學習者進行表揚,進而大大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也使學習者在第一時間內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及以后努力的方向,從而增強學習者的充實感。教師評價時,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評價的維度和語言的表達。評價的維度要圍繞本節課教學內容展開,語言表達宜中庸,忌激進。以小熊為例,要求學習者按要求提交CDR源文件和輸出的JPG文件,在進行評價和反饋信息的時候,要著重審閱學習者的整體完成情況,以及橢圓的屬性、輪廓、鏡像、對齊等方面的完成情況,再通過合適的語言進行表達。
通過將任務驅動引用到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中,研究了任務驅動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簡單設計了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中雖然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教學效果,但還需要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對任務設計以及評價反饋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以達到更理想的教學和學習效果。本研究為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一種解決思路,以供參考和借鑒。
[1]劉秀.“任務驅動”法在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114-115.
[2]曾祥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翻轉課堂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7):130-132.
[3]李龍.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134-182.
[4]楊心德,徐鐘庚.教學設計的任務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0):142-143.
[5][美]Richard J.Gerrig,Philip G.Zimbardo著.王壘,王甦等譯.心理學與生活 [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195-197.
[6]陳麗.術語“教學交互”的本質及其相關概念的辨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4,(2):12-16.
(責任編輯 杜丹丹)
Teaching Reform on the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ask-Driven
ZHANG Pei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Henan,China 453003)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s strongly practical and applicable. Its main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Based on analyzing teaching efficiency low,this study introduces a task-driven leading to the course teaching,elaborates instructional design,summarizes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provides some solutions and ideas to solve low teaching efficiency.
task-driven;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reform
G642
A
2096-0069(2015)02-0045-05
2015-03-18
張培(1984— ),女,河南新鄉人,教育技術學碩士,河南科技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