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婷
摘 要:在政治學的歷史沿革中,財產權一直是一個人們密切關注并加以研究的話題。試對洛克《政府論》(下篇)中第五章“論財產”以及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第九章“論財產權”進行比對分析,并通過對二者關于財產權的主要觀點進行提煉,找出不同點,進一步探討二者的論點對歷史及現今私有財產觀方面的啟示。
關鍵詞:私有財產觀;洛克;盧梭;自然權利;不平等
中圖分類號:D0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019-02
洛克的主要政治思想是站在為議會制資產階級辯護一方的,主要以抨擊當時站在國王一邊對“君權神授論”進行維護的菲爾麥爵士的謬論為出發點,完成了《政府論》的寫作。而盧梭是對當時法國封建專制社會下產生的一系列由財產不均而導致的不平等現象出現的狀況提出強烈抨擊,由此也構建了自己關于財產權的理論體系。就二者在財產權的觀點方面進行比較,并最終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私有財產觀給我國現下財產權存在的問題指明方向。
一、洛克關于財產權的觀點
在《政府論》(下篇)第二章《論自然狀態》中,洛克就提出“那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他們在自然法的范圍內,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而無須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或聽命于任何人的意志”[1]3。洛克將財產權作為人所獲得的自然權利中的一種,將其置于人類自然狀態中一種無可厚非的地位,正如之后又說到“人們既然都是平等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1]4。
在《政府論》(上篇)中,洛克對羅伯特菲爾麥爵士的關于財產權理論的反駁中就指出,上帝從未給過亞當或諾亞對世界的私人支配權,而只是擁有對天上的飛禽土地上的動物的使用權,而這些,是世界上全體人類共有的。因此在(下篇)第五章中,洛克已經可以把世界最初為人類共有當作前提來使用了。基于這個前提可見,洛克的財產權概念更多的是指私有財產權。在還沒有產生財產權的現象和概念時,當人們對于世界上的一切物品擁有共有權利時,洛克所要研究和解決的正是財產權如何確立的問題。
根據《政府論》(下篇)中的內容,可以將他對財產權的論述分為以下六個層次。
1.最初,自然界的所有物品都歸人類共有
“不論我們就自然理性來說,人類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權利,因而可以享用肉食和飲料以及自然所供應的以維持他們的生存的其他物品。”“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給人們用來維持他們的生存和舒適生活的。土地上的所有自然生產的果實和它所養活的獸類,既是自然自發地產生的,就都歸人類共有,而沒有人對于這種處在自然狀態中的東西原來就具有排斥其余人類的私人所有權。”[1]17-18
2.將全體共有的東西歸屬自己,無須得到所有人的同意
“如果規定任何人在把共有的東西的任何部分撥歸私用的時候,必須得到每一個共有人的明確同意,那么孩子和仆人們就不能割取他們的父親或主人為他們共同準備而沒有指定各人應得部分的肉。”[1]19
3.個人通過摻雜勞動將共有物變為私人財產
洛克的觀點即人類最初是處于自然狀態之中的,因此每個人對于其自身是享有一種支配權的,而其他任何人都不可隨意侵害個人的人身權利。“所以只要他使任何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和那個東西所處的狀態,他就已經摻進他的勞動,在這上面摻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東西,因而使它成為他的財產。”[1]18
4.個人通過勞動將共有物變為私有財產是有條件的
洛克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加進自己的勞動將共有物變為私有,但卻承認這一行為的實施是有條件的。首先,他認為人們之所以可以通過勞動進行索取是因為“還剩有足夠多的同樣好的土地”,不會因為個別人的索取而影響到別人的占有。其次,上帝給我們對財產的擁有是有限度的,上帝創造的東西不是供人們糟蹋和破壞的,即僅供我們享用為度。
5.私人財產不僅不會減少共同擁有反而會增加社會積累
“一個人基于他的勞動把土地劃歸私用,并不減少而是增加了人類的共同積累,因為一英畝被圈用和耕種的土地所生產的供應人類生活的產品,比一英畝同樣肥沃而共有人任其荒蕪不治的土地要多收獲十倍。”[1]24洛克在這里論證的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性,因為只有資本主義才是買賣勞動的典型社會。
6.為了不致使浪費,貨幣應運而生
關于上帝賜予我們的物品,我們將共有物品變為私有財產的限度是以不浪費為前提。也就是判定一個人是否擁有了超過自己本身應該有的財產范圍,不是看他擁有物品的多少,而是究竟有多少東西沒有使用就在他手中浪費掉。“貨幣的使用就是這樣流行起來的——這是一種人們可以保存而不至于損壞的能耐久的東西,他們基于相互同意,用它來交換真正有用但易于敗壞的生活必需品。”[1]30
二、盧梭關于財產權的觀點
盧梭認為,財產所有權指的是財產所有人對自己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所有權利,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對他人的財產權予以侵害、破壞或者非法占有,這實際上是在從人對物的關系方面影射人對人的社會關系。人們起初并沒有“你的”“我的”這些私有概念,也就是說人們在一開始是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不存在財產所有權關系的。即便在后來由于勞動的出現而使人們擁有了原本共有的東西,那也只能是對共有物的一種占有,而不能說是人們因此獲得了財產權。
盧梭不認為財產所有權同生命和自由一樣是天然稟賦的,他認為所有權是通過與人們訂立契約而建立起來的。在《社會契約論》中,他這樣說:“集體的每個成員,在形成集體的那一瞬間,便把當時實際情況下所存在的自己——他本身和它的全部力量,而他所享有的財富也構成其中的一部分——獻給了集體。”[2]
在《社會契約論》第九章中盧梭提出,要認可對于某塊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權利,就必須具備下列的條件:首先,這塊土地還不曾有人居住;其次,人們只能占有為維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數量;第三,人們只占有這塊土地不能憑一種空洞的儀式,而是要憑勞動與耕耘,這是在缺乏法理根據時,所有權能受到別人尊重的唯一標志[2]。在這里,我們可以說,盧梭所提到的“缺乏法理根據”所指正是自然狀態下。
盧梭事實上也承認人們通過勞動去獲得財產權,但如果想讓這一種權利落到實處,就需要通過法律和制度的力量加以確立和凝固。個人占有的東西只是一種個人對物單純的占有,這其中并沒有法的約束和確立,只有當社會對這種占有予以認可,并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個人對物的占有和法律上的占有才能達到統一并且形成完整的財產所有權。
三、洛克、盧梭在財產權觀點上的差異
1.財產起源問題上的差異
在洛克看來,在自然狀態下人類從出生便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因此任何人不能隨意侵害他人的權利,即便是進入政治社會也是如此,政治社會本就是因為要保護人們的財產權應運而生的,因此更應該合法合理化地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如果政治社會不能保護人們的權利,則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
與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的“財產權”內容相比,洛克的財產權理論只表明了對財產的事實占有而沒有論證其所有權的合理性。盧梭認為,勞動只能產生財產的占有權,要想獲得財產的所有權必須通過社會契約進行。于是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為了權衡得失時不致發生錯誤我們必須很好地區別僅僅以個人的力量為其界限的自然自由,與被公意所約束著的社會的自由;并區別僅僅是由于強力的結果或者是最先占有權而形成的享有權,與只能是根據正式的權利而奠基的所有權。”[2]盧梭否認財產權同生命和自由權一樣是人類天然的稟賦,他認為財產權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與人本身相分離的,與人的生命權和自由權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2.平等問題上的差異
洛克提出人類因為摻入自己的勞動而獲得了對原本共有的東西的財產權,并提出只要是人類勞動獲得的東西并且沒有浪費那么自身對物的財產權便是毋庸置疑的。他認為不平等的財產權能激勵人們的勞動,由此可以增加人類的共同積累,促進人類財富總量的增長。富有的人理所應當是勤勞的人,而貧窮的人必然是沒有付出勞動才導致自己的貧窮,因此貧富是由個人的勤勞與否決定的,也就是說洛克認同不平等的財產權起源于不平等的勞動。這里他明顯忽略了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這一直接導致貧富懸殊的重要因素。同時洛克也沒有明確,既然人們通過勞動獲得的東西是屬于自己的,那么最初始的物品的所有權究竟歸誰所有。
在貨幣的問題上,洛克認為貨幣存在的基礎是基于人們的認可和同意,那么人們實際上也就同意了貨幣必然會導致的財產占有等不平等的后果。而根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金銀充當貨幣是由于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不是基于人們的默許而產生的。
盧梭與洛克不同,并不是一味地肯定財產的重要性,而是深刻地提出了財產的私人占有產生的不平等現象。如果說洛克是以人的自由才獲得了財產權,那么盧梭就是把財產的私人占有與平等和自由的關系進行綜合論述,進一步做出了否定性的論斷。
盧梭認為只有生命和自由是絕不能讓與他人的,而財產,也就是物,是身外的。所有權不過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協議與契約,因此財產權和生命權、自由權是不可以相提并論的。在自然狀態下,人和人之間是友善的,一旦摻雜進了物質的東西,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物質化,也就是說私有制的出現開啟了人類墮落化的模式,人權關系向物權關系轉化。當洛克看到了財產的威力時,盧梭卻在其中發現了潛在的危險與危機。
在平等問題上,盧梭認為不僅應該保證政治方面的平等,同時更應該保證人們在經濟權利上的平等,應該沒有一個人富到可以去買賣他人,也沒有一個人窮到去出賣自己的身體。盧梭認為理想社會應當使貧富差距盡量縮小,貧窮和富有任何一方獨大都會導致不平等現象的加劇,最終的現象將會是社會動蕩。可見與洛克把人權和財產權統一的思路相反,盧梭更注重分析二者的對立面。
四、通過對比二者觀點并結合馬克思的私有財產觀得出啟示
洛克之前的政治家哲人們從沒有像他一樣將財產權作為一種天賦權利,更沒有把國家政權的建立與保護這種天賦權利相結合起來,因此洛克的這一理論提出開創了自由主義的先河,他提出財產權是人類不可被剝奪的自然權利,并提出進入政治社會后更要保護財產權的存在,以此達到限制政府權力的作用,從實踐上保護公民自由。
盧梭關于財產權的觀點更加偏向于私有制的出現與平等的喪失,因此盧梭關于財產權的觀點更富于民主色彩和平等精神,我們意識到財產權不僅需要進行維護,有時還要進行限制。人的本性是向善的,這點與馬克思的私有財產觀是相同的,起初并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由于異化的勞動產生的。隨著私有財產的逐漸出現,人們越來越關注個人財富的問題,因為擁有財富不僅可以使生活富足,同時還能使人們獲得社會地位,甚至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隨著不斷地追求財產權,人們漸漸地喪失了從前的良知和美德,只知道追名逐利,在國與國之間甚至發動戰爭,致使人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的階段,拜金主義不斷滋生,我們不得不重視由財產權的爭奪而產生的種種問題,在欲望的驅使下,市場原則不斷被打破,社會公德被踐踏,從而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阻礙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不能任其發展,但如何控制并且消滅這一現象,馬克思提出,實現共產主義,私有財產是一定要消亡的,但這要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前提下完成,而不是用政治手段或其他人為的手段去消滅私有財產,我國的歷史實踐已充分證明,這樣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必須確立并保護私有財產觀念。改革開放以來,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方面,我國法律也進一步完善,隨著《物權法》的出臺,體現了我國對私有財產權的重視,已經把私有財產和公有財產的保護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洛克的國家應作為公民私有財產保護者的觀念的反映。
在財產權愈發重要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注重人們正常的社會價值觀念的構建,更要強調有效抵制金錢利益的誘惑,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有力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英]洛克.政府論(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4-26.
[3]陳留彪.洛克財產權理論的內在邏輯[J].經濟研究導刊,2011.
[4]湯偉.洛克財產權的起源、意義及評判[J].蘭州學刊,2006.
[5]郭廣.盧梭財產觀的哲學透視及其現實啟示[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