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摘 要:語文課要上成語文課,但又不僅僅是語文課。農村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從文本出發,從一詞一句教起,要“鉆”到文本深處去,從細處見文章。
關鍵詞:鉆文本;品文章;農村中小學
隨著信息技術教育在農村中小學的普及,農村語文閱讀教學也普遍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所以很多農村教師認為語文閱讀教學如沒有多媒體的運用就會顯得落后。其實不然,借助多媒體上課固然是好事,但是很多時候很多農村教師卻走入誤區,把閱讀教學變成演示課,流于形式。課堂上學生參與課堂很是踴躍,熱熱鬧鬧的氣氛很好,然而課后仔細反思會發覺,其實這樣的課堂能夠留給學生“品”的東西并不多。對于此種情況,筆者想用陳忠梁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概括:語文課要上成語文課,但又不僅僅是語文課。
語文閱讀教學課不是僅靠看看別人的優秀教案,改改別人的課件,借用多媒體展示美麗圖片等就可以從容上課了。作為一個語文教師,首先需要摸透教材,既要上得精彩,又要上得有內容。那么就應該如陳老師說的那樣,要從文本出發,從一詞一句教起,一步一個腳印,來不得一點虛空。
筆者是一名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經過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積累,筆者認為要做到上語文課架子不空,首先要帶著學生走入文本,引導他們去認識文本一詞一句的魅力。語言的魅力是可以感悟到的,也應該感悟到的。所以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將文字聲音化,否則很多含義就會像漏斗中的沙子一樣流失。閱讀教學離開“讀”字,文字的魅力從何生發?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不就是語言的魅力的感悟渠道讀嗎?
一、情動需辭發
故語文閱讀教學課應該有必要重視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而指導學生讀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因課文語言形式的不同作相應的調整,比如創設情景感悟讀,渲染氣氛配樂讀,扮演角色解讀等,而這些方法又可以相互穿插進行。
就如在21世紀全區第三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觀摩展示活動周中,廣西北海市第七中學的賴銘菊教師上《鴻門宴》時候,先播放屠洪剛演唱的歌曲《霸王別姬》,這首氣勢高昂的悲歌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英雄陷入末路的情景中,加上接下來安排的角色朗讀等活動,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揣摩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特點也就順理成章了。
為了讓學生充分感悟語言的魅力,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讀”的方式。如此一來,學生興趣產生了,氣氛形成了,再自行去閱讀就有了情的觸動,與課本描述就有了共鳴,那再往深層次去感悟就來得容易多了。
二、文章不是無情物,文章細處更需品
語文課的語言優美,令人陶醉,閱讀教學首先從“讀”開始,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又不應只停留在這一步上。有些課文見解精辟,思想深邃,這時候就要引導學生去“品”文章了。
葉圣陶先生關于品讀文章曾做過這樣的一個比喻:“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緣語悟意,越過文字這道橋梁,借助這道橋梁走進文本深處,走進作者內心……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鉆”到文本深處去,從細處見文章,所以指導學生要學會層層剝筍,步步深入。古人所說的“讀詩如食胡桃宣栗,剝三層皮方有佳味”就是這個道理。讀詩要這樣,讀現代文亦然,教師指導閱讀時莫放過一詞一句的品味,學生方得精髓。如果教師不注意對語言文字的分析,不利于學生基本功的形成。
如筆者曾經觀摩了陳鐘梁老師《風箏》的研究課,陳老師的授課過程就很完美地詮釋了“細處文章更需品”這個特點的精髓。他從文本出發先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梗概,再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我”對風箏的感情。教學的亮點是教學至“他絕望地站在那里”之時,提醒學生品“絕望”這個詞語的含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主人公的心情,還作了別開生面的片斷習作練習,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并理解文本的內容之后,寫起來得心應手,還有不少妙作!
陳老師用他的授課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品”文章,要“鉆”到文本深處去,從細處見文章。只有通過文字這個橋梁的溝通,作者與讀者才能夠見面,才能夠互訴由衷之情。
如高中語文課本李白詩作《蜀道難》中的三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反復出現,意味著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思想感情,這些自然可以引導學生以“品”為橋梁深入文本。《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從中我們可以品出辛酸、悲憤、曠達、瀟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教會我們李白那份面對挫折的自信豪情。杜甫詩作《兵車行》中“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中的人民心靈受傷害之深,窮兵黷武之罪惡,如果不注意分析又如何得知?如果不細品又如何得知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諸如此類的文章均需精雕細琢,融會才能貫通。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闡明“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強調的就是要細品琢磨文章的要求。
語言文字是一種靈動的符號,裝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入選高中新教材的無一不是佳作精品,無不蘊含著深邃的思想,豐富的情感。如果不細加咀嚼、品味,其中的精華、其中的思想情操又如何感受得到?
總而言之,正如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闡明,“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這準確充分地反映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即授課過程要從語言文字入手,仔細琢磨,方可真正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悟到課文中裝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所以在農村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更要不忘根本,從文本出發,從一詞一句教起,莫要舍本逐末。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