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學 王亞莉
概念是客觀事物本質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是通過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概念形成的途徑不同,兒童頭腦中的概念有科學的概念,也有不科學的概念,這些都統稱為前概念。它們在學生頭腦中卻根深蒂固,不易改變??茖W概念是來自科學家共同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基于實驗研究的結果,是有組織構成的、系統的科學知識。它對學生認識事物、了解事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如何利用學生的前概念構建科學概念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學生已有的前概念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社會經驗比較缺乏,對概念的認識不夠全面系統,甚至會導致認知的錯誤。例如,在教學小學科學“鳥”一課時,教師往往會問:“同學們,你認為什么是鳥?鳥有什么特點呢?”學生會各抒己見:“鳥是會飛的,鳥是長翅膀的,鳥是下蛋的,鳥是長羽毛的……”顯然,這些回答是不夠全面的。對于以上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該有所了解,在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不受打擊的情況下,給予肯定和否定,并進行引導,使之對客觀事物產生科學的認識。
二、有效利用前概念
有效利用前概念,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還會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為科學概念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鳥”這一課時,針對學生對鳥的認識和了解,教師可以啟發和引領學生:鳥會飛,但會飛的都是鳥嗎?如蝴蝶、蝙蝠。烏龜會下蛋,是鳥嗎?小狗長毛,是鳥嗎?顯然這些都不是鳥。那么,究竟什么是鳥呢?單從某一方面去講是不行的。我們應該從以上各個方面找出鳥類所具備的共同特點:首先,從運動上看,會飛的都是鳥嗎?雞、鴨、鵝都是由能展翅高飛的鳥馴化而來的,但它們現在都飛不起來了,難道它們就都不是鳥了嗎?所以,從運動方式上無法判斷。然后,從繁殖方式上看,鳥都是用卵來繁殖的,這是一個共同點。接著,用鳥身體表面長的毛來觀察,鳥的毛與貓、狗的毛有什么區別?貓、狗的毛是一根一根的,而鳥的毛是一片一片的,是羽毛,這樣我們就真正概括出了鳥的特點。
三、引導學生發現科學概念
按照皮亞杰的觀點,學生改變原有認知結構的主要機制是順應,是指把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和改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納新現象。也就是說,當新知識和原有認知有較大差異和矛盾時,必須將原有知識進行結構調整和改變,接納新知識,解決認知矛盾。例如,我們在教學“杠桿”一課時,我會問:“同學們,你能拿起比自己重上幾倍的重物嗎?”(不能。)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種新的工具——杠桿??此懿荒軒椭覀兘鉀Q這個問題。通過實驗探究得知,動力臂越長,越省力,學生就會意識到:如果給我們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們就可以搬起比自己重上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的重物。解決了學生前概念和科學概念的認知沖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概念。
四、構建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是對自然現象、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抽象的產物。在讓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向學生提供形成科學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參與加工,構建起來的科學概念也是膚淺的、片面的。因此,要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概括的思維方法,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才能得到扎實的科學概念。例如,在教學“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時,我們可以通過實驗,把一張紙將保持原有形狀不變和變成V,U,I,L等形狀相比較,看誰的抗彎曲能力強。通過實驗表明,只要這張紙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它的抗彎曲能力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把學生獲得的感性材料與理性材料相結合,我們就得出了“只要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它的抗彎曲能力就有所增加”這一科學概念。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把知識進行延伸,把變形后抗彎曲能力增加的強度的大小進行排序。為什么有的增加得多,有的增加得少?變形后的物體“誰的厚度增加得多,誰的抗彎曲能力就增加得多”。接著,再讓學生解釋“立木頂千斤”,以便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