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中
高考,蕓蕓學子心中的第一考試,其中語文是所有的省份必考的內容,占的分數比重往往是最大的那一科,然而如果調查學生最不愿意學的是哪一科時,語文往往會榜上有名,這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最根本的是教和考分家造成的。
學生幾個月時間跟著教師學習詩歌、散文、文言文,非常開心,期末考試來了,除了簡單的幾句默寫或翻譯與課本有關,其他的基本與學的內容沒關系,讓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非常受傷,同樣都是做著語文考試題,還不如那些不怎么學習的學生考得分數高。如此一來,語文得到了一個“不用學”的名譽,傷害了一批又一批在語文上下了苦功夫的學生。
反觀數理化,雖然內容枯燥,但是只要一段時間認真學習,總有辦法取得高分,甚至滿分,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幸福感與榮譽感,主要原因就在于數理化成體系,章節教學考試非??茖W,循序漸進,教考一體化,適合學習,適合考試。再看與語文相近的英語,在難教程度上英語應該和語文一樣,同樣的語言學科,同樣的課本結構,但是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卻非常高,這又是為什么呢?英語有科學的學習考試系統。高一階段學哪些內容,考哪些都清楚明白,學生學起來心中有數,能夠做到從容不迫。語文考試呢?不管是高一還是高三,同樣的一份試卷拿來考試一點問題也沒有,教師和學生被迫一套套地做題,在不斷的重復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怎么能讓學生喜歡?
許多語文專家醉心于一篇課文如何來講,怎么講才是最精彩的。但對要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你講得天花亂墜,只要對他無用,他根本不會用心去聽,更不會用心去記,因為無用。有人也許會說,這不是進行文學素養的熏陶嗎?但也許老師翻來覆去講的那幾篇課文帶給學生的文學素養遠遠不如一本世界名著帶來的多。與其自己講,不如讓學生自己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關鍵的是提高學生的考試興趣,給他們以實惠才會換來最大的青睞。放棄所謂的文學高高在上的心態吧,用心去搞搞語文考試,這樣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實行語文考級制度。語文分為1~4級,每學期期末都要進行等級考試,高一和高二共進行4次等級考試。試卷考試可以統一到幾所學校。關鍵是制定出考試范圍,一定要像英語那樣制定出詞語表,如語文一級詞匯表,二級詞匯表,一直到四級詞匯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方向,他們只要背下了詞匯表并會靈活運用,某些題目就可以拿到滿分。相應的針對這四級考試要有配套的模擬題,難易程度要和四級考試相對應。只要考試公平合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
改變語文課本構造。理想的語文課本應該有兩本書,一本是文學讀本,一本是章節樣式的課本,可以參照數學設置方式。如第一章可以設計為標點,從各個角度來闡釋標點符號的用法,并有配套練習;第二章設置為病句,細心教導學生病句的類型并配置高強度的練習。兩章學習完成后考試,這是最關鍵的??荚囶}目可以設計為一級詞匯,標點和病句分數要體現出優勢,如設置為20分。其他題型根據文學讀本的學習程度,耐心設置難易程度。只要考試的結果能體現學生的學習程度,相信就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建立語文命題專家組。改變語文教學現狀,僅僅靠一兩個學校是不可能的,這需要教育部門出面才可以實行。這樣才能形成規模效應,才能造成最大的轟動效應。有人會說,這樣的語文教學還叫語文嗎?這不成了枯燥的練習了嗎?這不失去了文學的本性了嗎?恰恰相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在語文上下功夫研讀,君不見多少學生的語文課本是嶄新的,多少篇文學作品學生根本不愿意去讀,因為他們沒時間,沒興趣。
語文教學現在已經走在了危險的邊緣,不改變現狀會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拋棄,或者是被迫拋棄,唯有改變傳統教考模式才能夠真正地拯救語文。這個改變需要更多的人去呼吁,去影響教育部門,最終拿出勇氣讓一些地方搞試點,最終推向全省甚至全國。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