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板 張惠珍
摘 要:以跨理論(TMM)中的階段變化結構為主線,結合自我決定理論,討論體育鍛煉各種動機形態隨階段變化而呈現出的相應特征。以706名大學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自我決定動機并不隨運動階段變化而發生明顯變化,約22.1%的個體有這一變化過程,需要進一步研究;自我決定動機只是影響運動階段變化的重要因素,從無動機到動機內化的過程具有一定復雜性。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跨理論模型;動機;動機階段變化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人民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從而越來越關注體育鍛煉。在這一情況下對體育鍛煉自我決定動機的階段變化特征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我決定理論(SDT)在近十年才得到運動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國內研究剛剛起步,體育鍛煉背景下的SDT研究更為少。本研究以跨理論(TMM)中的階段變化結構為主線,結合自我決定理論,討論體育鍛煉各種動機形態隨階段變化而呈現出的相應特征。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采用主觀抽樣法選擇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然后選取800名大學生,共發放800份問卷,回收后刪除不合格問卷,獲得有效問卷706份,有效率88.2%。其中男生223人,女生483人;年齡在19~26歲之間。
2.測量工具
變化階段量表。該量表由Marcus編制,后經馬勇占等人修訂。共5個題目,用來區分被試者的5個鍛煉階段,即前意向、意向期、準備期、行動期和維持期。要求被試者選擇1道最適合自己鍛煉情況的選項。20名大學生被試間隔2周的重測信度系數為0.89。
運動動機量表。采用Markland and Tobin修訂的鍛煉行為調節量表(BREQ-2)測量不同自我決定程度的動機形態。該量表由19個題目組成,共5個維度,分別為無動機、外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和內在調節。采用Likert 7點計分法,從“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本研究中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00,0.773,0.687,0.621和0.751,基本達到心理測量學的
標準。
3.數據統計
運用SPSS 19.0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判別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研究對象的鍛煉階段分布情況
(1)鍛煉階段的分布情況
通過對706名調查對象的分析,發現1名未填寫所處階段,其余705名調查對象不均等的分布在5個鍛煉階段上。前意向階段(目前沒有鍛煉,在未來6個月內我也不打算鍛煉)有128人(男26人、女102人),占總數的18%;意向階段(目前沒有鍛煉,但我打算在未來6個月內開始鍛煉)有170人(男50人、女120人),占總數的24%;準備階段(現在偶爾鍛煉,在未來一個月內,我打算開始規律鍛煉)有273人(男78人、女195人),占總數的39%;行動階段(我已經在規律鍛煉,但持續時間不足六個月)有92人(男35人、女57人),占總數的13%;維持階段(我從事規律鍛煉時間已經超過6個月)有42人(男34人、女8人),占總數的6%。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發現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有鍛練,偶爾鍛煉的學生最多,但能規律的個體只占總數的19%。在五個階段中處于準備階段的學生最多,處于維持階段的個體最少。
(2)鍛煉階段的男女分布情況
■
從以上兩圖可知,無論男生和女生都在準備階段出現一個峰值,人數最多;在準備階段前隨鍛煉階段的變化,人數不斷增加;而在準備階段后,隨鍛煉階段的變化,人數下降。不鍛煉的個體都比規律鍛煉的個體多。但是,男生不鍛煉和規律鍛煉差別不大,女生的差別很大。男生比女生更熱愛體育鍛煉,能持續地堅持體育鍛煉的概率更高。從男女的比較還可發現,女生處在維持階段的個體最少,而男生則是處在前意向階段的個體最少。說明男生中,沒有鍛煉意向的個體總的比女生少。而女生則是相比男生,不能維持規律的鍛煉,相對缺少持續體育鍛煉的動機。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相比男生,更應注重激發女生進行持續鍛煉的動機,以促進女生進行規律鍛煉。在跨理論模型的變化階段中,男女生是存在差異的。
2.鍛煉階段與動機的關系
鍛煉階段與自我決定動機之間,像藕一樣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讓我們很想去尋找他們的關系。下面采用多種方法去找尋它們之間的關系。
自我決定動機=無動機×(-3)+外部調節動機×(-2)+內射調節動機×(-1)+認同調節動機×2+內在調節動機×3,經過Excel的計算得出所有調查對象的自我決定動機得分。然后進行判別分析,結果見附表。
總體來說,自主性動機對運動階段的判別正確率不高(僅為22.1%),主要是因為對第2~4階段的判別正確率較低。這三個階段的判別正確率都只有百分之十幾。相對而言處于前意向階段和維持階段的判別正確率較高。前意向階段的122人中有60人獲得正確判斷,正確率為49.2%,而對維持階段的正確判別率較高,達到78.9%。分析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在第二階段的164人中,有73人被錯誤判別到了第一階段。說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作為沒有鍛煉意圖的階段。處于這兩階段的人在動機的選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這兩個階段自我決定動機形態內部區分度不高,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處于第四階段的總共有87人的有效數據,但是有45個被誤判到了第五階段,即維持階段,僅有9人可以正確歸類,大半是誤判。而第四、第五階段都是規律運動的階段。動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內化。個體能夠規律鍛煉,只是鍛煉的持續時間有差別。因此,他們所呈現的動機特征是有類似性的;而第三階段是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個體有鍛煉行為但不規律,偶爾進行鍛煉而還未進行規律鍛煉。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數也是最多的。這一階段的個體的動機不穩定,隨時有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可能變成規律運動的個體,也可能變成不鍛煉的個體。十分的復雜,個體的動機特征相對也千差萬別,動機的階段特征很不明顯。維持階段的判別正確率達到78.9%,說明在這一鍛煉階段,學生的自主性動機較高,動機內化,表現出明顯的維持階段的動機特征。
雖然體育鍛煉自我決定動機在變化階段中未呈現出明顯的5階段動機特征,但是如果從3階段角度入手,將前意向和意向階段歸為一個階段,將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歸為一個階段,然后把準備階段歸為一類。這樣體育鍛煉自我決定動機的階段變化特征會明顯得多。總體而言,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自我決定動機有一種從無動機到動機內化的變化過程。但是內化的過程是很復雜的,還會出現一種反復現象。因此,就沒有呈現出一種從前意向階段到最后維持階段的明顯階段變化特征。
自我決定動機對前意向階段和維持階段的正確判斷率較高,分別達到49.2%和78.9%,說明前意向階段相對無動機比較明顯,而維持階段相對動機內化較明顯,以內部動機為主。
體育鍛煉自我決定動機隨運動階段的變化呈現出從無動機到動機內化的過程,但其內化的過程具有復雜性和反復性的特征。
因此,就沒有呈現出一種從前意向階段到最后維持階段的明顯階段變化特征。
參考文獻:
[1]徐麗麗,毛志雄,張一民,等.國內鍛煉行為改變領域跨理論模型研究的現狀與展望[A].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三卷)[C],2010:4.
[2]尹博.健康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03).
[3]尹博.運用跨理論模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4]段艷平,Walter Brehm,Petra Wagner. 試論當代西方鍛煉行為階段理論[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6(04).
[5]張平,陳善平,潘秀剛.鍛煉行為和鍛煉動機的跨理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04).
[6]林樺.自我決定理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7]蘇煜.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對高中生體育學習缺乏動機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8]劉麗虹,張積家.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及其應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53-59.
[9]馬勇占,王高鋒,王東升.體育鍛煉領域跨理論模型研究述評[J].浙江體育科學,2012(04):94-97.
[10]解繽.身體鍛煉的動機:自我決定理論研究進展[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04):40-4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