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玉嬋
【摘 要】輔導員在高等院校開展學生工作的基礎是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有效的溝通能夠推動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能夠幫助大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調節,促進情感交流分享,改善人際關系。本文從溝通過程中的各構成要素出發,分析輔導員和學生溝通過程中的誤區,旨在改善和提升輔導員的溝通技能和溝通水平。
【關鍵詞】輔導員 學生 溝通 誤區 策略
一、輔導員與學生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人際溝通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態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和交流的過程。輔導員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是其開展學生工作的前提,有效的師生溝通能夠使學生按照正確的意圖執行溝通內容,有助于師生雙方獲取正確的信息,促進彼此交流與情感分享,減少師生沖突和改善人際關系,同時也促進輔導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目標的實現。
二、輔導員與學生溝通過程中存在誤區的表現
輔導員是學生的大學生涯中與學生溝通最頻繁的角色,是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的第一引導者。在溝通過程中,雖然輔導員本身發揮了一定的主導優勢,但往往也存在一些溝通誤區。溝通的結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饋、障礙與背景等七個要素構成。輔導員作為溝通的主導者,在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時常會忽略對溝通過程起到關鍵作用的各要素,從根本上忽視了溝通過程本身。輔導員和學生溝通過程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學生接受信息的形式考慮欠佳
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時,很少根據學生對交流內容的接受和認可程度來采取適當的溝通形式,而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方式去和學生交流,從而出現學生對溝通內容的不理解、不認可等局面。溝通的形式包括口語表達、文字符號、表情傳遞,輔導員在與學生交流的準備階段需要明確溝通的信息內容,并將它們成功轉化為學生可以察覺的信號和可以接受的形式。輔導員在交流前期有必要從學生個體出發,從分析交流內容和學生的個性、心理狀態入手,把信息轉化為有效的傳遞信號和選擇最佳的傳遞形式。如果交流的內容是好事,學生是活潑開朗、心理積極的狀態,輔導員可以采取口頭交流,表情、身體語言交替進行,感染力倍增;如果溝通的內容是不好的事情,而學生是比較內向的性格和憂郁的心理狀態,那么輔導員采用的交流形式必須經過慎重考慮,在師生信任感尚未建立起來的時候,口頭交流或許會使師生交流產生尷尬的局面,可適當借鑒文字的形式去和學生做深入的交流。
2.師生溝通載體選擇不合理
溝通過程中,信息通過不同載體傳遞給信息接收者,溝通效果會有一定程度的區別。很多時候輔導員因為工作繁忙或是貪圖便利,往往不愿抽出空余的時間和學生當面交流,即使是比較嚴肅的事情也只采用電話、QQ、短信等載體和學生談話,這種做法的弊端是學生在接受輔導員傳遞的信息時誤差較大,難以達到預設效果。師生之間面對面的溝影響力最大,在這個過程中除直接傳遞語詞信息外,交流雙方還可以直接看到對方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面對面互動和反饋,能迅速捕捉彼此整體的心理狀態,引導獲取信息的有效性,以防下一步交流出現偏差。雖然師生間“一對一”“一對多”面對面的交流是比較有效的,但特殊情況下電話、QQ、短信、書信等溝通方式也有其獨特的優勢,如當學生情緒低落,不愿與人交談或是回避老師的時候,間接的交流載體便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具體通過哪種方式向學生傳遞信息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傳遞信息的性質、交流對象的多少和心理狀態、交流時間的長短來確定,最終目的是確保師生交流的有效進行。
3.溝通雙方背景經驗的差異造成溝通障礙
個體在接受帶有信息的各種音形符號后,會根據自己已有經驗把它“轉譯”為溝通者試圖發送的信息或態度、情感,師生之間背景和經驗的差異會影響溝通效果。由于輔導員和學生是兩個不同經驗的主體,特別是身份、地位、年齡、學歷、閱歷的區別,往往導致輔導員發送的信息內容與學生“轉譯”和理解后的信息內容是有差異的,這種理解差異的大小決定了溝通的質量。從總體上看,大學生雖具有較高水平的思維能力,但思想觀念并未完全發育成熟,認識事物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和學生溝通時,輔導員作為溝通的發起者,要適當把握學生的這些特性,盡可能地從學生角度,用平等的姿態去進行平行溝通,同時需注重學生較強的自尊心,或是生理和心理情緒不穩定的情況,盡可能減小溝通雙方對溝通內容產生的認知誤區,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
4.溝通過程反饋不理想
溝通過程中的反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反饋使溝通成為一個雙向的交互過程。在溝通中,輔導員和學生雙方需要不斷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送回給對方,以確保自己理解的內容接近于對方發送的信息,反饋可了解接受者所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狀態和程度。多數輔導員在溝通過程中,很少照顧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學生本身不善于言談、性格內向,輔導員不采取適當的調試手段,學生難以表達其真實想法,更談不上反饋更多的溝通信息。此外,反饋也可能來自信息發送者自身,輔導員應該從自己表達信息的過程或已經發送的信息中獲得反饋,來判斷自己是否表達準確,學生是否能領悟意思,這種自我反饋是溝通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保證。
5.不重視溝通情境的意義
溝通時的情境影響溝通過程的每一要素以及整個過程。背景為溝通提供了許多意義,詞語和表情的意義會隨背景的不同而改變。許多輔導員往往不夠重視談話背景的意義,在學生休息時間走進宿舍或打電話和他們談學習,或是在班會上談論個別同學的隱私情況,這樣都是適得其反的。不同的場景賦予溝通不同的效果,所以輔導員在日后的學生工作中,應參照不同的談話內容選擇不同的場所。一般來說,談話內容的性質是嚴肅、認真,需要點名批評的,應選擇相對窄小而安靜的場合,這樣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如辦公室;表揚性的談話,可以選擇公眾場合,如廣場,以弘揚正氣,樹立先進典型,賦予學生正能量,使學生更愿意接納老師的意見和要求。
三、促進輔導員與學生溝通過程有效性的策略
在溝通過程中,輔導員老師要努力提升自身交往水平,考慮交流時的情景狀態,采取有效方式清楚地表達溝通信息,重視學生的反應,完善溝通過程,從根本上提升溝通效果。
1.溝通內容體現人文關懷
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應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通過溝通關心學生的內心感受,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輔導員要有意識地在日常的談話和交流中滲透“關懷”,充分調動大學生積極與老師交流,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2.構建師生平等對話關系
雖然師生雙方的背景經驗有一定差距,但是仍可以做到師生雙方平等的交流,因為這是確保信息傳達、接受、反饋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以學生為溝通的主體,秉持一種關心、愛護的心態,從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出發,結合大學生的交往需求,滿足他們渴望溝通的意愿,切勿運用老師的權威來壓迫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卸下防備心理,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尊重是實現有效溝通的重要前提,輔導員要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成為一個傾聽者和交往者,平等的溝通才能促進師生之間全方位、多渠道的交流。
3.加強溝通渠道和反饋的有效性建設
搭建、完善多樣化的溝通渠道和平臺。在與學生開展常規談話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書信、短信、QQ、微博、電話、班會、座談會以及各類活動等載體加強與學生的深度溝通。既可以是單獨溝通,也可以是群體溝通,目的是積極收集、分析和總結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輔導員和學生相互間的全面理解,建立起師生間默契、有效的溝通渠道。
另外還需要加強溝通機制的反饋,實現信息和情感的雙向交流。溝通雙方的反饋意識在溝通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輔導員和學生的每次溝通都需要有意識地去完善溝通反饋機制,積極聽取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反饋形式,做到信息與情感的雙向交流和溝通,這對增強學生溝通的積極性有很大幫助。
4.加強輔導員心理學知識和技能
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時,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才有可能在溝通過程中把握溝通進程和效果。首先,輔導員自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無論溝通過程多么困難與不暢,輔導員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才能確保對學生進行順利的引導。其次,輔導員要學習溝通過程中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過程,掌握心理談話的技巧,當溝通偏離預設目標或受到較大阻礙時,能夠采取專業的心理技術手段,調控溝通雙方回到良好的溝通狀態中。
【參考文獻】
[1]張麗秀.談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誤區與研究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08(20):231-232.
[2]王志軍.淺析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有效溝通誤區[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16(5):60-62.
[3]申穎,王瑋.建筑類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中有效溝通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1,30(20):2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