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摘 要:高校英語的口語教學過程中,模因論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并應用到實際的英語口語教學中,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周期四階段法是模因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體現,模因理論對于我國高校英語口語教學所起的作用是深遠的,其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并不斷的推動高校英語口語水教學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模因論 高校英語口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b)-0164-02
1 模因論理論概述
模因論是從達爾文進化論中衍生出來的理論,主要用來解釋文化的傳播與繼承的規律。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這一理論已經在國外的相關研究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過因為該理論模式引進我國的時間不長,從2003年何自然教授引入該理論至今,其應用的范圍還比較有限。所以,從長遠角度來看,模因論在我國的相關領域中的應用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模因論理論的應用在語言界的應用效果尤為突出,在語言界引起了一系列的研究變革,極大的拓展了語言教學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從整體上來看,模因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四個階段。
1.1 同化階段
作為母體的模因與新的個體進行接觸之后,將通過一系列的思考、再重組,最后兩者完全融合,同時新的個體與原母體也彼此理解與接受。在實際的英語口語授課過程中也存在著這樣類似的現象,因為中文是中國學生母語,所學習的英語則是一種個體語言,在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受主體母語所影響的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為個體的英語。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思考、接觸、再重組后,兩者將形成新的模因,這種新的模因將原先母語與個體語言之間的排斥狀態,改變為了彼此理解和接受的狀態。
1.2 記憶階段
在這一時期,兩者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融合,模因可以短時期的留在大腦中,產生一定的印象。如果加長停留時間、增多停留次數,對于個體印象就會更加的深刻,進而得到傳播和推廣。
對于英語口語教學來說,當中文與英文之間的口語經過了同化階段后,學習者對它們之間的排斥感就會減少。不過,因為母語中文影響比較大,很多英語學習者都不能擺脫其限制,不能很好的用所學的英語進行表達。所以,需要學生進行反復的英語知識記憶訓練,以達到永久記憶的效果。
1.3 表達階段
經過記憶階段后,個體已經被母體所記憶,這時候運用個體進行表達只要通過某種表達方式來提取記憶,就能夠達到用個體進行表述的目的,對個體的認知已經可以實現。其表達形式有語言、文字、圖形等多種方式。
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學生接受并對英文語言進行記憶后,在通過長時間的反復記憶訓練,就能夠基本掌握英語的運用,用所學到的英文知識進行口頭表達。
1.4 傳輸階段
復制傳輸是最后的過程,一般是指表達階段之后進行,個體成功傳染母體,母體能夠讓復制影響其他個體,進而融合在一起。
英語口語傳授過程中,相關的教育工作者發現,會有一部分較有語言天賦的學生最先熟識所學到的口語技能,他們會直接對其他的學生產生影響,讓整個學習英語的班級形成一種氛圍而更好的掌握英語口語應用。
2 模因論與外語口語教學的結合
國外模因論產生于1976年,其一經推出就很快在傳播、模仿、散播某些文化與思想的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通過這一模式不同的文化可以得到融合,互相影響傳承下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英語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靈活運用英語口語的人才,也就是能夠通過學習用英語進行表達的一種實時的轉化。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英語口語的過程與文化的傳播十分類似。首先,英語與中文所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學習者在大腦中會將兩種語言先進行轉化,并通過嘴將其表述出來,對語言重新進行表達、傳播,形成新的兩者融合的語言,并傳播下去。
英語中的單詞、短語、句子、段落等需要學習者先對其進行模仿,通過母語的轉化過程再進行傳播。這也就是將中文進行復制與再傳播的過程,是外語的發展與滅亡的過程。
3 基于模因論的高校英語口語教學的研究
讓英語與漢語兩種不同的語言通過模因理論得以融合是英語口語教學的實質,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有四階段周期法發揮作用:所理解和所接受(同化階段)、反復記憶(記憶階段)和傳輸(傳輸階段)、表達(表達階段)。經過這四個階段以后,英語學習者能夠感受到英語和中文之間慢慢的得到融合和轉化。在高校英語口語課堂教學利用模因論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這四個階段來進一步的提高英語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3.1 同化階段:提升英語、漢語的基礎理論知識
其一,要利用模因理論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基本的要求是學習者要熟練的掌握英語和漢語兩種不同語言的相關基礎知識。漢語的基礎包含21個聲母和39個韻母,并有四個聲調的區分,英語則有48個音標。因此,在進行英語口語學習的時候首先要有兩種語言的發音基礎,能夠做到準確的發音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打下堅實的口語基礎。然后再對兩種語言中的基本語法需要進行全面的梳理與比對,將兩者的語言使用習慣相互比較,尋找其中的異同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口語的準確無誤性。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因為授課時間有限,基礎性的練習在課堂無法充分的完成,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大量的積累和訓練。正因為如此,英語教學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側重點的開展英語口語教學,糾正學生錯誤的發音,為后三個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記憶階段:加大記憶次數和時間,多形式化記憶,如朗讀、背誦、模仿等
人的記憶功能需要反復的加深印象,進行重復記憶才能夠在腦中形成可靠不變的映射,科學的記憶方法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不斷的重復加深記憶。在進行英語口語學習的時候,學習者要將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的大量的基礎知識爛記于心,以達到在口語時能夠實時迅速的提取記憶中的內容,進行翻譯對比工作。大量的形式化練習能夠反復的加深記憶,通過朗讀、背誦、模仿等練習可以有效的達到記憶加深的目的,以更好的學習英語口語知識。
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定期的進行抽讀背誦,適當的增加課堂朗誦的時間,此外,還可以運用場景模仿的方式讓學生挑選課本中的文章情景進行表演,一方面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在模仿表演的過程中增加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的機會,改變傳統單一的學習方式,加大學生記憶的次數和時間,以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3.3 表達階段:創造場景、身臨其境,提升表達能力
在有了同化階段和記憶階段后,下一個對學習者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怎樣將自身的記憶進行轉化,并通過嘴將其進行傳播下去。相關的英語教學工作者常常會發現,很多應用傳統的高校英語口語教學的授課往往會陷入一個怪圈,學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學習英文的單詞、短語,背誦了大量的英語短文、課文,也掌握了漢語的表達方式,可是卻不能很流利的用英語口語進行表達交流,用英語表達翻譯的句子也總是漏洞百出或是有歧義。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口語工作者在調動記憶的過程中,由于并不熟練,遇見的頻率較低,心理一般都明白對方英語或中文的表達意思,可是卻不能馬上用另一種語言進行翻譯,口語表述不流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在課堂教學環境,老師要積極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設置情景模式讓學生在創設的英語環境中進行實際的英語口語應用實驗。同時也可以通過在課堂上的場景演練中,克服膽怯等不良因素,提高心理素質,同時也能提升表達能力。此外,英語課堂中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環節也非常重要,想要在生活中自由靈活的應用英語口語,可以多直接的接觸英語語言應用,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看原聲的外國電影,增強學生對于英語翻譯的能力。
3.4 傳輸階段:增加閱讀量,加強語言傳輸能力
因為英語和漢語在表達上有所不同,它們的語法和語言使用習慣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給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如果不能接受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就很難做到靈活的運用。所以,在這個傳輸階段英語學習者需要對英漢兩中語言進行積極的重組,這就對口語學習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他們需要學習大量的中、英文詞匯,并進行反復的訓練使得兩者之間能夠相互轉化,翻譯成對方所能接受的語言習慣。如這一階段不能很好的進行傳輸,就很可能將句子翻譯錯誤,產生誤解和歧義。
但就其根本原因來說是由于口語學習者對漢、英兩種語言的相關知識掌握不熟練又缺乏語感造成的。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改變傳統的逐詞逐句翻譯英語文章的模式,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綜合性的把握。因為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有時候某些特有文化的產物,即使正確翻譯后,對方也無法理解。比如說,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的詩句,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詩詞風格豪邁奔放、瀟灑不羈,讀起來朗朗上口、寓意深遠,可是如果將其原原本本的逐詞逐句翻譯成英語,就很容易產生歧義,甚至令人費解,且全無美感。所以,在進行實際的口語翻譯的過程中,首先要將詩詞的大意進行提練,經過自身的藝術加工,依照詩詞所要表達的寓意進行翻譯。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口語學習者有大量的閱讀基礎和豐富的語言知識儲備。
實際教學過程中,英語老師除要給學生設置課外閱讀作業以外,還要在課堂上積極的引導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的進行英語學習,并在課外時間自主的進行英語閱讀,而不是為了單純的應付作業、應付老師,進而達到增強語言的傳輸能力的目的。
4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英語口語教學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的推陳出新,隨著理論知識體系的完善,先進知識和理論引入到我國的英語口語教育中,為高校英語口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指明了新的方向。經過不斷的發展模因論理論現在已成為比較成熟的理論模式,教育工作者將其重要的四階段生命周期法與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互相結合,應用在實際的英語口語教學實踐中,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我國高校英語口語教學的水平,為培養出合格的英語口語優秀人才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語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200-209.
[2]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64.
[3] 李明慧.模因論在高校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經濟師,2012(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