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摘 要: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正處在職業化轉型時期。但在這些高校的職業化轉型過程中,其政策、觀念以及高校內部中都還存在著一些阻礙,究其原因,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促使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競相升格為本科院校,與傳統的本科院校同質發展。這嚴重影響了我國普通本科教育的整體質量,培養出來的人才出現了“過度教育、學非所用”等問題,加劇了就業難的局面,使地方院校不能很好地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該文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兩方面提出政策性的建議來促進地方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 職業化 轉型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c)-0145-02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的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
第一,人才培養規模。根據中國就業網的最新數據顯示,各行業的人才需求總數為629.19萬人(非全部地區),2014畢業生數量約為700萬,畢業生總數大于各行業人才需求總數。造成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癥結在于我國高等教育的類型和層次以及與之相對應的人才培養的類型和層次沒有明確的區分和區別,整個高等教育結構不完善、不合理,導致一些畢業生結構性失業。
第二,人才培養類型。根據中國就業網2014年第一季度統計市場需求數據顯示,職高、技校的市場需求人數136.27萬人,專科需求人數106.45萬,本科需求65.83萬,碩士以上需求3.97萬。數據表明,市場的需求大量指向是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我國的人才產出量并不能與市場需求量相吻合。從市場需求量和院校數量對比來看,學術型人才在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量過剩。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職業化轉型可以迎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增加就業,推動社會整體就業形勢的改善,同時也利于合理調整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結構。
第三,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根據中國就業網2014年第二季度統計市場需求數據顯示,市場對中、高級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長;技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技能人員的缺口最大。
實際上,“用工難”與“就業難”是目前就業市場存在的一對相對概念的問題,同時也說明教育所提供的人才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特別是產業加速轉型和高技術的技術型的人才匱乏的矛盾非常突出。市場需求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現狀迫切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推進職業化轉型。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特別是2000年以來“專升本”的七百多所的地方本科院校需要盡快推進職業化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技術技能型人才,與企業和市場緊密對接,以便讓畢業生能夠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1.2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職業化轉型就是順應市場、順應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需要地方高校在學校管理體制、人事聘任制度、學科專業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化改革,也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之一;另一方面,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主要是以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為主,缺乏開放性和完整性,地方本科院校的職業化改革豐富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
1.3 順應了大力發展應用型教育的世界潮流
目前,應用型的實科教育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大多數國家的高等教育都已經逐步形成學術性和職業性雙重制教育體系。1數據統計,德國大學畢業生占同齡人的比例為20.6%,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德國教育體系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因而德國的大學畢業生相當于發展中國家的碩士。即便在20.6%的大學畢業生中,也還有相當大的比例屬于德國高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也就是說,其學業仍屬職業教育范疇。由此可以看出,國外的教育在研究知識、傳遞知識的同時,也面對市場做合理的職業化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之后,學校的辦學定位的分類分層與分化也必須要正面面對社會市場的需求進行轉型,以順應世界的潮流。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現狀與轉型困境
2.1 政策導向不明晰
國家政策的導向不明晰。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是對高校發展具有引領作用,也是國家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期望與導向。然而,我國的教育評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學科型人才培養起了很大的作用,并沒有對職業院校的發展起到良好的引領作用。“一份以研究型大學為基礎的高等學校教學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用以評估所有的本科院校;一份以本科院校為主要對象的高考考卷考不同層次、類型的考生,評估、高考的單一化誤導了價值追求的單一化”。[2]為了符合這種單一化的評估標準,一些學校寧可削足適履也要向研究型大學靠攏,從而丟失應用教育的傳統,放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個性。
2.2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省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南北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這些差距的表現也致使不同地方的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高校的實力與發展轉型力度不均衡,導致的結果是,不是所有地方高校都能推進職業化轉型。但是幾乎所有地方都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國家政策中要求至少600所高校職業化轉型有相當大的難度。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的路徑選擇
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要注重從高水平學科導向社會及學生需求導向轉變,職業化道路主要以“就業”為導向,從知識體系到能力體系轉變,要使學校從傳統的校園中走出來,在治理結構、服務能力與水平等層面上體現現代化、職業化的特點,從而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撐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和社會管理創新的能力。
3.1 國家政策重點支持職業化教育發展
首先,國家要對高等學校進一步放權。雖然高校在內部管理中已經獲得了一些自主權,但是在與社會市場的對接辦學中,政府管的依然過多過細。比如,放寬專業設置的限制,設置新專業以及開設的數量的審批程序以及審批要求放低,如此才能使得地方本科院校主動適應社會需要來設置專業、調整專業結構,利于高校辦出特色。
其次,政府要借鑒企業科研稅收的優惠政策,對企業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給予優惠政策,從而推進校企合作;同時,在政策上對地方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給予鼓勵和支持;鼓勵地方高校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培養特色鮮明的高層次人才;地方政府積極主動與地方本科院校共建教育資源,做好統籌整合。[3]
最后,注意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用市場的力量來辦學。學校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各類職業學校可以實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產權結構和分配機制都會發生變化,打造靈活的學體制。逐步實現資本投入社會化,鼓勵地方本科院校實行股份制,市場的強大的競爭力會使高校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為了社會的效益,為了自身的發展建設,更加努力地深化改革。只有學校運行的好,企業才愿意投資,從而實現高等學校逐步實現“市場化”,最終交給市場管理。[4]
3.2 科學合理地進行地方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科學合理地進行職業化轉型,不能搞“一刀切”戰略。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適合職業化轉型,也并不是所有的專業都適合職業化轉型,因為存在有部分院校和部分專業具有研究型的性質,不適合職業的道路。其次,要推行試點改革,確定學校改革的合理數量,針對少量的、有實力的,或者已經具備良好的實驗、實力基地的高校進行改革,實力小的高校可以進行合并后再進行職業化轉型。最后,要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職業型高等教育與普通學術型高等教育的立交橋,讓學生可以從中等職業一直學到專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專業碩士,甚至專業博士,完善學生學習通道,促進職業型與學術型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3.3 轉變傳統的“輕職教重科教”理念
首先,要明確“普職”兩條腿均衡發展的理念,大力提高職業化高等教育的社會地位;其次,明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最后,要轉變“輕職教重普教”的陳舊觀念。這些除了要做好社會輿論的引導、積極宣傳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從政策和制度層面逐漸配套,真正在社會上形成尊重技能、崇尚高素質勞動者的風尚。
3.4 對接當地特色,服務地方經濟
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是參與區域經濟發展,帶動地區經濟崛起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區域創新對知識資源要求在質和量的雙重提高,要求作為創新重要發源地的高等院校,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要以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關聯,使本科院校與產業對接,充分利用當地及其周邊的行業、企業優質資源,搭建教學科研共享平臺、基地,立足學校辦學實際辦出特色。
參考文獻
[] 潘懋元.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2-15.
[2] 錢國英,徐立清.高等教育轉型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 顧永安.高校強省與地方本科高校發展——基于對高校分類指導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3(1):23-25.
[4] 趙杰,鐘麗萍.淺談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發展途徑[J].教育教學管理,2014(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