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建鵬
摘 要: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而醫學人文本質的內在要求,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和醫學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就是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然而,人文教育的缺失是當前醫學教育的現狀,導致醫學生人文素質較低。通過分析當前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存在問題及成因,該文對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方式和途徑進行了探討,通過更新教育理念,加強課程建設,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保障評價體系,探索構建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有效模式,為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人文基礎。
關鍵詞:醫學高職 醫學生 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c)-0153-02
作為一名醫學高職院校從事人文社科教學工作的教師,我始終堅信:醫學兼具自然、社會及人文學科的屬性,并且是一門最富人文性的學科,倡導和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順應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在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的構建要科學合理,并開設系列人文課程,用作人文素質教育重要素材,幫助醫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底蘊,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良好的醫德醫風,其教育意義重大。
1 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現狀與成因分析
我國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相對于西方國家,起步較晚,基礎較弱。雖然我國醫學院校全面開展教育改革的呼聲持續高漲,但目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沒有明確標準,相應的措施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部分醫學院校也采取了相應的舉措,但更多醫學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改革的認識仍停留在理論認識上,實際行動不足,教學效果不理想。
1.1 重功利、輕理想,人文精神缺失
當前“科學至上、知識至上”的觀念被普遍所接受,人們缺乏對人文教育的認識,存在過重的功利主義教育觀、片面的人才觀和落后的醫學觀。普遍覺得在科技專業人才培養中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可有可無的,最多也就是起到擴展知識面的作用,認為醫生只要具備了較為豐富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精湛的醫術就是優秀的人才;同時在高等教育中存在“重功利、輕素質”的現象。教育目標的功利化,使得醫學教育單純地服務于甚至服從于功利,這勢必排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
1.2 重專業、輕人文,人文教育邊緣化
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應用性人才,“重技術、輕人文”是長久以來醫學高職院校在教學理念上存在的詬病,比較注重培訓學生專業技能,而忽視了培養他們的素質能力,忽視對全人的培養。雖然人才培養方案中已經包括了人文素質教育這一方面,但是并沒有充分展現人文教育的內容,新的教育模式也沒有在教學計劃中體現出來,更沒有反映社會關于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醫學都是精于自然科學而忽略了人文科學,沒有真正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人文素質的培養被邊緣化甚至削減,導致醫學教育人文底蘊不足。
1.3 重理論、輕實踐,人文教育薄弱
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約占總學時的8%左右,且人文課程存在不合理的設置,整個課程體系中醫學人文課程占的比重小,甚至有“專業一邊倒”的現象,使醫學生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平衡,缺乏人文社會知識,人文素質低。開展醫學人文教育時間很短,其屬于跨專業、跨學科的教育,教授醫學人文課程的老師學人文的缺乏醫學方面的知識,而學醫學的人文知識方面又比較欠缺。再加上醫學人文課程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缺乏醫學關聯性,只重視傳授人文知識,忽略了內化的人文精神,沒有把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教學效果不佳。因醫學教育課程繁重,造成學生只注重專業知識的汲取,對人文學科的知識缺乏關注。
2 醫學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當前醫學教育的現狀是人文教育的缺失,導致醫學生較低的人文素質,醫患關系緊張。不管是從醫學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特質,發展方向上融合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特點,還是從醫學生必須具備的人文素養,醫療衛生事業所飽含的人文性特點來看,醫學高職院校都必須加大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力度。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人文本質的內在要求,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和醫學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2.1 醫學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是醫學人文本質的內在要求
按其使命來說,醫學是人學,是對人生命全過程的關懷與尊重;從科學理論角度來看,醫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緊密結合的學科體系,其自身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其人文性不只是因為醫學的對象是自然人,重要的還在于醫療實踐和醫療手段的社會性。在醫療過程中,對生命的救助、對病痛的解除、對病人情緒的安撫等,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倡揚熱愛人、尊重人、關心人的醫學人道精神。這些都足以說明醫學自身充滿著、飽含著人文性。可以說,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是醫學人文本質的內在訴求。
2.2 醫學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既需要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大力推動,更要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來支撐。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文理念的指導,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要有人文關懷的滋養。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因對通過人文精神來引導醫學的忽略,導致醫學的商品化、功利化,產生醫德醫風滑坡、收受紅包、醫患矛盾、虛假醫療廣告泛濫等現象。究其原因是缺少醫學人文精神。所以,醫學生除了要提高自身醫德、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外,還要在更深層次上來倡導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更好地融合醫學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凸顯人文精神的魅力,努力樹立醫生的道德責任感,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2.3 醫學高職院校醫學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就是加強人文教育
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醫學生健康、全面、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強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當今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學生從生物、心理、社會等多角度、多層次地看待病患,考察人類的健康和疾病,認識醫學的功能。這種變化為醫學注入了鮮明的、豐富的人文性,也對醫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醫學生要把醫學專業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有機融合,形成自身的內在品質并付諸于醫療實踐,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3 醫學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思考與探索
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關鍵在于在教育理念上,醫學高職院校要貫徹科學與人文合一的醫學教育原則,融合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教育模式上,設置的課程要靈活多樣,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進行知識拓展,通過專題講座來提升,構建“立體化”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在教育措施上,以項目為驅動、以學校社團為平臺、以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構建“立體式”人文教育實踐活動體系和構建“立體式”人文教育實踐體系和保障評價體系。
3.1 更新教育理念,構建立體式人文教育思想體系
在教育觀念上,醫學高職院校須對人文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根本上的認識;在教學理念上,貫徹科學與人文合一的醫學教育原則,注重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以提高綜合素質、增加創新適應力、拓寬專業口徑為核心作為教育理念,形成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醫學教育觀。培養醫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觀、不斷創新的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合作溝通、審美能力,真正實現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醫學高職院校各級管理人員、所有任課教師、醫學生狹隘的專業教育觀都應該要轉變,避免功利主義教育和單純傳授知識的觀念,以醫學專業教育為基礎、以通識教育為主體、以養成教育為目標,建立科學的人文教育思想體系。有效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醫務工作者和高素質公民是醫學人文素質育的最終目標。醫學高職院校要進行切實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須把人文素質教育歸入醫學教育體系,以科學人文并舉的醫學教育為目標。
3.2 加強課程建設,構建立體式人文教育課程體系
教育教學中,遵循醫學人文教育的原則,建立人文素質和專業知識并重的教育體制,優化課程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將人文素質課程納入整個醫學學科教育體系中。同時,課程設置要以完善突顯職業能力和人文素質為準,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對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同時,醫學高職院校開課核心是必修課,以選修課為延伸,通過專題講座進行提升,課程設置要有多樣性、靈活性,把人文教育系統化,使醫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加強培養和引導其人文精神。
醫學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增設文學、哲學、歷史、音樂、心理、美術等基礎性醫學人文課程,促進醫學生對醫學的社會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使其醫學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的判斷能力和醫學行為選擇決策能力得到提升。開設綜合性醫學人文課程,如醫學語言學、醫學應用寫作、醫患溝通技巧等課程,能夠提高醫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動手寫作能力。對醫學人文教育核心課程進行確立,如醫學史、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等課程,培養醫學生運用心理、社會等人文知識和手段,參與醫療活動,提高醫療質量和水平。
3.3 強化實踐教學,構建立體式人文教育實踐活動體系
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是實踐教學。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人文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文精神向自身品質的內化。為了有效促進醫學生的人文知識內化為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醫學高職院校要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育目標,同時需要對教育進行資源調動、整合,加強醫學生人文實踐活動的力度。以學校社團為平臺、以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以項目為驅動,構建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實踐活動體系。學術講座、社團活動、專業實習、臨床見習、社會實踐等是醫學生醫學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主要環節,鼓勵醫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的一系列實踐活動,讓他們對人文精神有切身的感受和體驗,牢固樹立職業理想、增強責任意識、激發創造力。
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用,這是實現醫學人文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醫學高職院校要優化育人環境,創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圍,潛移默化地對醫學生進行熏陶,在耳濡目染中,使醫學生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覺中提高。積極開展校園文化主題活動,通過校園網、校園廣播、校報、標語、展板、黑板報等開展校園文化宣傳教育,定期舉辦人文講座、學術交流活動、文化藝術活動、健康咨詢活動、演講征文比賽及社會服務等,營造人文校園氛圍,讓人文教育的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各方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將人文精神內化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3.4 完善保障評價,構建立體式醫學人文教育保障評價體系
醫學高職院校要牢固樹立質量意識,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保障評價體系,確保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作為教學管理過程的基本環節,實現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就是醫學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醫學人文教育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這也是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成果進行檢驗的重要途徑。此外,人文教育保障與評價體系是實現人文教育教學工作目標的基礎,對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反饋和調控作用。
首先,健全規章制度,強化組織領導,使醫學人文教育具備一定的組織制度的保障。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醫學高職院校成立專門的人文素質教育領導小組,統籌管理全校的人文教育工作,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管理體制進行確立并完善,重視對教育理念、規劃制定以及制度建設方面的指導性,把人文素質教育統一到學校整體教學管理中來,以實現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其次,強化人文社科教師隊伍的建設,提供相應的人才保障。醫學高職院校要對人文教師資源配置進行優化,建立起來的師資隊伍要以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培養的教學骨干綜合素質要好,從而為醫學人文教育提供足夠的師資保障。同時積極拓寬人文師資的選聘渠道和組成結構,邀請校內各級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人員和校外教學專家擔任教學顧問、兼職教授,作為學校的人文社科師資力量和寶貴資源。并經常性地開設研討論壇,開展學術講座,
再次,提高教育教學評價功能,醫學人文教育評價體系要進行多維度的構建。堅持多樣化、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價時要重點突出,多元化評定學生的成績;加強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實現從單一的考試成績到多維的個性化評價的轉變。同時以人文教育課程考核改革推動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有機結合,重視醫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職業能力、道德品質的培養,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及人文教育教學的水平。
醫學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關鍵在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并且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醫學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具體化。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關鍵在于內化,即通過實踐鍛煉、生活體驗、文化熏陶和內心感悟等環節,把外在的人文社科知識轉化為自身穩定的素質和心理品質。所以說,醫學生應該持之以恒地做好醫學科學知識與人文社會知識的、滲透融合,內化與發展上下功夫,從而實現升華人格、提高境界、增強人文情懷和培養崇高職業道德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楊叔子.相互滲透協調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0(1):39-42.
[2] 郭永松,呂世亭.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課程的改革研究報告[J].醫學與哲學,2000(5):1-5.
[3] 劉俊榮.高等醫學院校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建議[J].醫學與哲學,2006,27(1):41-43.
[4] 杜維明.人文學和高等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4):1-10.
[5] 高寶立.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與現實[J].教育研究,2007(1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