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敏
摘 要:野外遠足是在一種自然環境中或者說是一種非體育環境中進行,讓參與者從中體驗到戰勝自我和挑戰自我的心理體驗的一種新興的休閑運動形式,具有增進健康,提高社會適應,掌握生存生活的技能,促進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的作用。該文通過闡述野外遠足運動的發展以全面了解和掌握野外遠足的概念、健身價值和教育價值,以及目前遠足鍛煉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并提出了應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旨在進一步推進社會休閑體育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株洲市 野外遠足 鍛煉活動 健身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c)-0219-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節奏較快,社會競爭激烈程度的日益加劇,人們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工作,加上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環境逐漸遠離了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所以,人們就會產生一種渴望自然的沖動,遠離城市喧囂,忘掉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重新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溫馨和享受,已成為現代人需求的一種趨勢。
1 野外遠足概念的界定
遠足是指有目的的在城市的郊區、農村或者山野間進行中長距離的走路鍛煉,徒步也是戶外運動中最為典型和最為普遍的一種健身活動方式。由于短距離徒步活動比較簡單,不需要太講究技巧和裝備,經常也被認為是一種休閑的活動。野外遠足作為戶外運動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對其進行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野外遠足是在一種自然環境中或者說是一種非體育環境中進行,讓參與者從中體驗到戰勝自我和挑戰自我的心理體驗的一種新興的休閑運動形式。
2 野外遠足的發展概況
2.1 校園野外遠足運動的發展
在日本、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野外遠足訓練也是青少年必備的一項生活技能,并且很多國家也建立了相關的訓練基地,而我國校園野外遠足的發展相對比較晚,高校的野外遠足訓練課程的實施實驗先后于2002年和2007年組織參加了中日韓三國大學生的野外遠足教學的實踐活動。在學校體育課程中,野外遠足是一門與自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體育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一個充滿活力的教學氛圍中進行鍛煉。現在,野外遠足運動已經作為一門重要的教學內容,納入到學校體育課程當中,被稱之為野外生存訓練課。是校外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一部分,實現了體育教學范圍由校內走向校外,學生可以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和寒暑假的時間來進行野外遠足鍛煉,豐富和拓展學校體育課程的內容、時間和空間,為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有效的借鑒和思路。
2.2 民間團體野外遠足運動的發展
隨著我國戶外運動的不斷發展,形式的日益豐富,而野外遠足的形式比較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參與的人數也較多。因為野外遠足對于裝備的要求不高,只要具有挑戰的勇氣就能完成超越自我的生理極限,從而在實現跨越障礙的同時,收獲成果的愉悅。從中也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戶外運動的其他形式,比如:攀巖、沖浪和一些空中運動項目等,對普通人群來說由于技術的要求較高,難度相對較大也難以普及。
3 野外遠足的作用
3.1 增進健康,提高社會適應
在一些知名的公司和企業當中,有60%以上的經理和高層管理人員曾經有過野外遠足的實踐,并且他們希望能夠在余暇的時間對自己和公司的員工進行野外遠足鍛煉,以此來提高公司職員的團隊意識,掌握生存技能,塑造頑強的意志品質,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人們在進行野外遠足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提升他們處理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對心理也是一個很好的歷練。
3.2 掌握生存生活的技能,促進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
野外遠足是參與者在野外這樣一個較為復雜的環境中進行鍛煉,掌握野外生存和生活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野外環境與現實生活環境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參與者除了攜帶一些必備的工具之外,很多情況下都是靠他們自己動手來解決。并且在自然中攝取物質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也是難以完成的,需要參與者的分工協作,并利用大家的力量來實現生存的目的,這樣除了掌握一定的生存生活的技能以外,還有利于還能培養他們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的責任意識,并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
4 遠足運動的健身價值
國際徒步聯盟主席羅納德·漢的瑞克說:“不積極鍛煉和缺少鍛煉已經給各年齡段的人們帶來極大的健康威脅,而徒步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運動方式。但我仍然要說,如果只是帶著自己的狗在后院走走,這可不能被看作是徒步。”2008年1月20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的King Camp首屆國際徒步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十大徒步人物評選上,以一席風趣的發言拋出了論壇的討論焦點,同時也博得了臺下眾多聽者的認同。此次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北京每日徒步運動中心、國際市民體育聯盟中國總部、《戶外》(outside 中文版)、《人民日報·健康時報》、新浪網、樂途旅游網站等聯合舉辦。
《在徒步中感受自然,北京每日徒步運動中心》文中還記載,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世上最好的運動是步行。遠足活動可以說是最佳的鍛煉方式,適合的人群也是最廣泛的,同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一種積極的鍛煉方式,對身體健康狀況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的,從增強心肺功能到緩解慢性病,都有著它獨特的作用,只要堅持從事,定會看到效果。[1]
健身專家趙之心教授談到有效的走步鍛煉是遏制衰退的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對于提高身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都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并且,步行能緩解人的緊張心情、釋放壓力,走步鍛煉能促使體內分泌更多的“快樂激素”,讓人心情愉悅,減少不良情緒的出現。[2]
王浩認為野外遠足活動一點也不枯燥,徒步過程中,可以往前走走看看,不知不覺很長的路途就走完了,既鍛煉了身體,欣賞了風景,又有滿足感。除此之外,在行走中可以更好地和別人交流,傾聽別人的觀點,傾訴自己的看法,這種及時的交流恐怕是其他運動項目所難以做到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身體力行地將遠足這項運動方式貫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走在白雪皚皚的南北極點,走在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遠足山清水秀的江南美景,遠足充滿宗教色彩的高原神湖……即便是就在家門口的健身樂園中徒步,也是用雙腳丈量土地,“樂土,樂途,樂徒”就是對徒步健身最好的詮釋。
5 遠足運動的教育價值
遠足運動能讓人擁抱大自然,挑戰自我,培養人的毅力、團隊合作精神、人的野外生存能力。汪玲玲說遠足運動它不但使人類個體身心健康愉悅,而且給整個社會環境也帶來一種朝氣蓬勃的生機。[3]現在很多參與者來自不同的階層,大多數人日常工作過平淡,而遠足運動富于激情,充滿冒險與對極限的挑戰,很多人經濟上不太寬裕,但閑暇時間較多,再加上現在的愛好者大多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鍛煉意識,聚集在一起從而促進了野外遠足運動發展。很多愛好者最初是對遠足運動的愛好參加進來的,不僅需要人們一些基本的戶外技能和理念,同時也培養人們具有一種攀登不止、永遠前進和團隊協作的精神和品質,讓他們能夠把這種精神和品質帶到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去,真正塑造著一種體育的精神。
6 野外遠足運動的安全問題
6.1 遠足鍛煉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
戶外運動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漸積累經驗的過程。面對的是大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才能融入其中,反之可能慘遭懲罰。野外遠足大多是在復雜多樣、相對較為特殊、陌生的自然環境性中進行的,野外遠足運動參與人群在安全防范方面的專業知識比較貧乏,在野外如何保護自己方面的經驗不足,對風險的規避意識非常低;另外,還有野外遠足運動組織者的原因,團隊的組成一般都是臨時組成的,團隊成員之間缺乏一定的合作能力;參與主體的多樣性是安全隱患來源的必然結果。組織者如果沒有按照參與者的個性特點來安排路線,安全系數將會降低,易增加危險發生的系數。遠足運動路線具有不穩定性。由于遠足運動的具體內容、路線和性質等不一樣,各個場地景區的安全度也有區別。組織者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增加了運動的危險性。[5],野外運動本身和安全救護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加大了風險的存在,參與者也必然面臨一定的風險挑戰。很多野外遠足運動參與者缺乏相應的風險防范和野外生存、保護等方面的經驗;參與者在進行野外遠足運動時缺乏相應的投保意識。盡管當事人(戶外運動活動者和戶外運動組織者)事前做好了周密“萬無一失”的安排,但是在客觀上“萬一”的事情也難以避免,因此,安全救援體系的構建是必須的,這是發展戶外運動的需要。
6.2 遠足鍛煉過程中如何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問題
在野外遠足有很多不可預測的危險,為了安全起見,避免一些意外傷害事故發生,參加野外遠足的人最好買一份意外傷害保險。另外,要求每次活動之前要對參加野外遠足活動的人進行備案統計,科學管理好每一位參與者的信息;針對參與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野外遠足計劃,確定指導體制,指定組織體系圖和明確任務分工;提前現場勘查,了解場地情況,制訂具體的活動內容和排除不安全隱患及提高安全事故的預防措施;組織行前會議,讓參與者了解計劃、具體內容等情況讓組織者掌握參與者的基本情況和身體狀況;開展現場調查和指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活動小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整理活動資料,只有這樣健全的野外遠足運動安全保障措施才能更好的保障遠足的順利進行。
7 結論
(1)野外遠足是在一種自然環境中或者說是一種非體育環境中進行,讓參與者從中體驗到戰勝自我和挑戰自我的心理體驗的一種新興的休閑運動形式。(2)野外遠足具有增進健康,提高社會適應,掌握生存生活的技能,促進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的作用。(3)遠足運動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項目具有健身價值和教育價值,能讓人擁抱大自然,挑戰自我,培養人的毅力、團隊合作精神、人的野外生存能力。
參考文獻
[1] 在徒步中感受自然——北京每日徒步運動中心[J].體育博覽,2006(2):38-40.
[2] 王璐.徒步的路上收獲健康[N].科學時報,2008-01-31.
[3] 汪玲玲.論休閑體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體育與科學,2006(1):70-71.
[4] 黃亨奮.對我國普通高校戶外運動意外事故發生原因的分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56-57.
[5] 張惠紅.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安全[J].中國學校體育,2003(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