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萍
【摘 要】《課標》指出:中段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可學生面對寫景作文頭疼不已。本文以《秋天的雨》《桂林山水》兩篇課文為例,學寫開頭、學寫語句等,讓學生不懼寫景作文。
【關鍵詞】寫景作文 段落 句子 開頭 結尾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縱觀我們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寫景的文章每篇都文質優美。三年級:《秋天的雨》《富饒的西沙群島》……四年級:《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寫景的文章占了三成左右。《課標》指出:中段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這就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并且要他愿意去寫。照理說,面對著美好的大自然,我們的孩子應該能有感而發,記錄下這些美景。可是,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我調查過學校里的孩子,學生普遍感覺最難寫的就是寫景作文。而老師的普遍做法是積累一些寫景的好詞好句,哪里都能套用。孩子們的作文本里寫來寫去就是校園的四季,有些寫景的句子看上去很優美,實則都是別人的句子、別人的心聲,一個個冰冷的符號,這樣的描寫能打動自己、打動別人嗎?即使有些人去旅游過,去看過,但是寫景時不會按照一定的順序,想到哪里寫哪里。其實在我們三四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課文是值得細細研究,進行仿寫的。下面我就以《秋天的雨》《桂林山水》兩篇課文為例,談談如何跟著課文有層次地學寫寫景作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豐收的景象,深秋中的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第一自然段用了比喻,自然地描寫出了秋天的到來,中間的三個自然段分述,最后一個自然段概括總結秋雨;前四個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又是這一段的總起。下面分別進行分述。另外,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擬人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是一篇很好的寫景作文的寫作教材。那么如何跟著《秋天的雨》來學寫段落呢?
1.學寫開頭
“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用上擬人的修辭,一句輕柔的話語,就把讀者帶進了秋天的雨的世界。老師輕輕地點撥,孩子們就會去注意,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總分結構學寫段
《秋天的雨》第二小節是非常典型的總分結構段落。讓學生找到這個段落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后,引導學生了解總分結構的段落。這種總分結構很容易就能讓讀者明白這個段落的主要內容。
3.從優美的句子中學寫段
“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兩個句子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秋天繽紛的色彩通過具體的事物寫了出來。前后兩個句式相同,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富有韻律美。此時讓學生品讀后,再來仿寫一句“它把_____給了____,___的____像___,_____,____。”把學生寫的句子組合在一起,加上一句總起句,一個總分段落就寫好了。三年級是習作起始年級,孩子的興趣是學習作文最大的動力,讓孩子在輕松中學寫段落,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開發。
《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作者以激情的贊嘆引出了漓江水的特點:靜、清、綠。點出特點之后,又描寫了漓江的水怎樣靜、怎樣清、怎樣綠。接著,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筆法,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文中二、三自然段運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讓讀者切實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山美。
1.對比開頭激起讀者的興趣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作者通過大海、西湖和漓江進行對比,激起了我們對漓江水的興趣,這樣的開頭是值得模仿的。
2.詩句結尾,詩意朦朧
我們小學生寫景的作文結尾往往是“啊!××真美啊!我愛××!”虎頭蛇尾的文章特別多,好像不說××真美,就不能表達這個地方風景很美似的。作者用了“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個結尾,讓讀者再次為桂林的山水所折服。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課文就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同學們就可以舉一反三,練成寫作文的熟練技巧。”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本上的每篇課文,然后模仿課文的寫法,就可以快速地提升作文水平。課文就是一篇篇生動的文本,我們老師需要的是點撥學生去關注課文的構思選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擬題等,帶領孩子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走進作文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方清桂.跟著課文學作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