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和明
【摘 要】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對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具體討論了情景教學法的實際應用,以期對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情景教學 教學應用
情境創設主張運用各類形式刺激信息引發學生的心理反應,其與實際教學過程同步運行,廣泛散播著教師的主觀引導心態。教師必須深切關注個體成長效應,包括一切生活習慣與興趣愛好的啟發等,從中建立和諧、順暢的溝通渠道。課程講解要主動規避傳統口語式灌輸現象,確保在豐富想象、活動與生動語言的輔助下,高度感染學習主體的情緒。
一、各類實物資源的有機引進
學生了解知識需要教師借助客觀事物的變化結果進行逐層疏導,利用特定實物進行情境演示。如教師在講解《燕子》這一課時,就可帶領學生親臨現場進行拍照,全程詳細介紹燕子和其所處景點的特征,令學生生活體驗豐富起來,對于其口語表達潛質的挖掘也是相當有益的。
二、 日常生活故事導入
一切華麗篇章都是透過生活經驗感知堆砌而成,如若要求學生掌握此類文字,就必須引導他們追溯作者過往的生活狀態,從中挖掘文章立意、選材以及語言科學應用的訣竅,保證情感效應的如數接收,真正體驗情感的熏陶成果。
比如故事,學生愛聽故事,各種和課文有關的奇聞逸事往往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的學習。其中,常見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響常不限于課內,有時還會激起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使其自己去尋找作家的作品。而在枯燥無味的語法教學中,故事更是起到了點活的作用。如在條件復句和轉折復句的教學時,可以先給學生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
從前,在一個私塾里,先生正在講課。不一會兒,有兩個學生趴在課桌上睡著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個穿得破破爛爛的學生,說道:“你一摸到書,就睡著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邊那個穿戴闊氣的學生說:“睡著了,卻還拿著書呢!”
接著,可以提問:“明明都是上課打瞌睡,為什么說法不同呢?先生講的兩句話各是什么復句?”這個設計把問題和故事巧妙結合。一般情況下,學生討論后會很快回答出第一個問題,但卻對第二個問題束手無策,學生的興趣自然全部都被激發了。
三、角色扮演
為了使教學情境全面呈現在學習主體眼前,教師可安排學生參與課文情境演示活動,通過各類角色的體驗,深入講述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學生與角色的心理位置深度交接,相應地會加快素材轉化為表象的速率,對于更多深意內容的掌控也是十分有利的,對于其心智開發無不是一項有效手段。
例如,在“定語”的教學時,教師走上講臺,說上課要用報紙,但忘了拿,然后讓課代表去辦公室拿。這時,學生會猶豫,問取什么報紙,什么時間的報紙。老師此時均不明確回答,只是讓學生去拿。學生必定會就“太籠統、不具體”這類的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后老師就可指出,在“報”字前面加上一句話,就能表明什么報紙。那么,這些加在名詞前確定具體意思的話,在語法上叫作定語。這時學生才會恍然大悟,不知不覺中配合老師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四、實驗導入
實驗最大的好處是直觀,理科的教學正是提倡多動手做實驗。而語文教學何嘗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經驗呢?特別是在說明文的教學中,有時候,一個有趣的小實驗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一課,在講臺上可以用兩個不一樣大小的鐵球從高處同時松手,看它們誰先著地,結果兩個不同大小的鐵球同時著地。之后,學生會問鐵球落地的速度與什么有關。這樣,通過一個趣味的小實驗,使學生主動去尋找答案,動手解決問題,學習效率極高,可以迅速突破課文的難點。
五、生活體驗導入
陶行知先生說過:“脫離生活的教育是鳥籠的教育。”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生活經歷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和寶貴的教學資源。學生都喜歡和自己生活有關的文章。創設生活情境導入課文,能夠消除學生對課文的恐懼情緒,使他們帶著一種放松和快樂的心情去學習。比如《鄉下人家》這課,很多學生都生活在農村,可提問學生:鄉下有什么與城市不同的地方?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能說出不少農村的特色。
六、課堂情境創設
小學課本不少文章是蘊涵著深情厚意的,要讓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蘊涵的深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 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課文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要抱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跳出課堂,語文要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后又從課外再回課內,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一個臺階。
例如,可以利用課文本身具備的戲劇性,創設表演情境,從而促使學生主動而迅速地理解課文。如《守株待兔》這篇課文,采用讓學生表演的方式,把那位守株人看到兔子撞死后的表現與回家的表現進行充分展示,然后讓學生與勸說人進行對話,把寓言的意思與哲理在對話中體現出來。這樣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表演情境也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