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金滿
思維的求異性是發散思維的特性,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等特點。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一特殊性進行不斷地訓練和培養,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教學中這一優勢更加值得發揮,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優秀生的新思維、新發現,引導新的教學點,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在不斷提高學生發散思維的同時挖掘更多的智慧,使數學教學更具魅力。
在小學階段時時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到后期的數學學習能力將會發生質的飛躍,中學老師的教學將在不斷地生成中收獲更多。
一、形成知識結構,培養思維的“流暢性”
思維流暢性與思維邏輯性直接相關,所以首先要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在教學中既要注意使知識在層次上不斷深化,更要注意把新知識及時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特別要注意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和聯系,逐步形成和擴充知識結構系統。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提煉和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解題方法,建立必要的解題思路。而解題思路離不開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所以要使學生學會熟練地運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來處理數學問題。這樣,在解題時就能由題目所提供的要素,較快地尋找到較準確的解題途徑,優化解題過程。
二、激勵學生學會多方位思考,培養思維的“變通性”
在教學中,不少學生總習慣于襲用已有的經驗,機械模仿,表現出思維的依賴性、呆板性。為了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的負遷移,可采取如下對策:(1)對易誤解的概念、性質、結論反復強調,不斷比較,使學生能深刻理解,真正辨清;(2)有意設置疑惑問題,巧設“陷阱”,讓學生在陷入陷阱后驚呼上當。吃一塹,長一智,學生在屢屢上當中積累了防御“陷阱”的經驗,在知識上再來一次清醒的認識,在能力上得到一次在曲折中前進的提高。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訓練,提高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從而打破思維呆板僵化的狀態,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變通性。
“一題多解,一法多用”等數學問題的設計,是給學生以訓練發散思維的好方法,并能誘導學生深入進行求異探索。大家知道,一道數學題往往因審視的角度不同而解法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若能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精心設計一些旨在發展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多解性例題,經常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變換思維角度進行廣泛探索與求解,特別是探尋最簡、最優的解法,這不僅有利于使學生融會貫通地理解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變通性”思維的能力。例如在數學趣味小組課上,有這樣一道題目:如圓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并且長方形的一個頂點是圓的圓心,已知圓的周長是18.84厘米。長方形的長是多少?
先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解答出來了,具體解答:
先通過圓的周長公式求出圓的半徑:
18.84÷(2×3.14)=3(厘米)
再求出圓的面積,即長方形的面積:
3.14×32=28.26(平方厘米)
因為長方形的寬既是圓的半徑,所以可以求出長方形的長:
28.26÷3=9.42(厘米)
可是要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水平,就要引導學生尋求不同的思路:18.84÷2=9.42(厘米)。解釋:根據圓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可知,把圓分成若干個小扇形,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的面積,長相當于圓的周長的一半。由此可知,長方形的長為:18.84÷2=9.42(厘米)。多么完美而簡潔的解答呀!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教學中用不同知識、不同層次解決同一道題,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觸類旁通,這不但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變通性,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鼓勵學生拓展發散思維空間,培養思維的“獨特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設計的例題不但要進行廣泛的一題多解的挖掘訓練,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對例題適當改變條件,探討結論的變化。欲得出某種結論,需加哪些條件,并且注意引申和推廣命題,采用寓“變”于日常教學之中,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養成發散思維的習慣。同時以“變”的魅力來深深地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促使學生愛好數學。這樣,讓學生開展改變題意的方法研究并在教學中不斷反復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的解題興趣,養成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的好習慣,在這種練習中學會探索、學會創造,達到獲得新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目的。
傳統的“條件完備、結論明確”的封閉性問題,不能完全滿足對優秀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因此,教師要設計一些開放型、探索性的問題,給學生創造發散思維的空間。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善于將一些講解過的定理、例題、習題化為開放型、探索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大膽探索。如《成反比例的量》一節,把原長篇講解內容改為只是出現幾個成反比例關系的實例,提出一個討論題,讓學生用學習《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數量關系,找規律,得出結論。在教學中可以把它改成學生所熟悉的學校操場為例,“把一個長110米、寬90米的長方形操場,按一定比例尺畫在一張長20厘米、寬12厘米的紙上,你會選擇多大的比例尺?”這樣一改,例題就包含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雙重價值。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討(教師要有目的地把學生分組,把優秀生分插在各個學習小組中,用他們的智慧帶動班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識,從而改變師生單項交流,變為師生、生生間的多項交流,增強每個學生主體參與的密度和廣度。在嘗試、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創新意識得到提高。
探索性問題具有開放性、發散性等特點,能夠讓不同學生發表自己新穎獨特的思維方法,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能夠引起學生自覺觀察、聯想、猜測、驗證、討論和爭論,激發“人人求新”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思維活動的自由度加大,利于弘揚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獨特性。
綜上所述,要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發揚學生心理特征中勇于開拓的精神,善于發掘新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資源,精心設計發散思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式的框架,培養學生勇于探索、銳意進取的精神,不斷拓展發散思維的空間與層次,培養“能力型” “創造型” 學生,從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質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