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敏
對許多剛進入高中的文科學生來說,地理很難,甚至有些老師也會有“學好地理就等于學好了文科”這一認識。許多同學都認為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冊和區(qū)域地理分析這部分內容較難。為什么許多同學會學不好這部分的內容呢?經過連續(xù)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學,本人以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癥結在于學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一、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現(xiàn)
1. 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不夠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這樣表述地理學科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這兩種特性決定了學生進行高中地理思維需要轉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需要全方位考慮。但長期以來,許多學生特別是文科學生僅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對地理知識講解得不全面,造成長期以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依賴死記硬背,依賴于對地理結論的掌握,忽視對地理原理的探究,從而使學生在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時束手無策。
2. 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綜合分析鑒別能力差
地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的思維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用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地理問題的本質特征。但是不少學生卻往往表現(xiàn)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導致學生容易在地理學習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無法形成全面的認識。比如學生對光和熱的理解,認為一個地方的太陽輻射強烈,這個地方的熱量一定充足,但熱量主要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學生又不太清楚了。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現(xiàn)象時,如青藏地區(qū)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往往無法進行正常地思維;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時,許多學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3. 思維的邏輯性不強,易受思維定式束縛
在地理學習中,常有這種情況:有的學生雖然具備了解決某一問題的知識,但由于思維過程條理不清,違反了某些邏輯規(guī)則,結果得出的卻是錯誤的結論。如熱力環(huán)流,有的學生沒有充分認識由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而導致對高低氣壓的產生原因分辨不清,從而產生大氣垂直運動是由低壓流向高壓的錯誤結論。
二、 結合生活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地理思維缺陷,特別對高三學生而言,由于面臨高考,而許多高考題目都是全新的,沒有良好的地理思維有時候很難正確解決這些題目。本人經過長期地嘗試,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地理教學,特別是運用生活實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幫助更大。
1. 加強啟發(fā)誘導,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
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教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加強啟發(fā)誘導,調動學生頭腦中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識,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角度出發(fā),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時候,學生往往會有對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認識,如知道有“大陸漂移說”這種理論,但具體這種學說支持的依據(jù)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時老師就應該深入挖掘,提出問題,大陸為什么會漂移?要解決幾個問題呢?學生就會逐步去分析,出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大陸水平漂移的動力來源于什么地方,為什么長期朝一個方向?二是大陸這么重,為什么還會漂移?然后學生會提出一系列的假設,最后歸結到目前比較成熟的板塊構造學說理論,也能充分理解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的區(qū)別。
2. 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打基礎
進入高三復習,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學生很難進行正確的地理思維。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學中,要足夠重視一些具有發(fā)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的內容,對這些內容,教師要充分地思考,甚至要動用全教研組的力量來思考,然后實施教學。如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就結合高一地理的內力和外力作用的知識。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相關學科的老師,這樣學生的地理思維才能建立得比較全面。如對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衛(wèi)星數(shù)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個物體,需要幾顆衛(wèi)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關知識配套。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理解。
3.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xiàn)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進行驗證推廣到一般的過程。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生活中一些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如對時間問題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學中,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對時間計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沒有必要在這個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去做很多的難題。本人以為關鍵在于讓學生思考時間的定義,如地方時,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其來源、缺陷以及補救措施,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地方時—區(qū)時—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思維脈絡。又比如在分析黃淮海平原農業(yè)為什么低產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先分析糧食低產的原因有哪些,屬于地理方面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該地區(qū)的會有哪些原因,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決等。由此及彼,學生就可以用來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三、結語
地理學習的成敗在于地理思維能力養(yǎng)成的好壞。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學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實際,不僅可以降低許多地理問題的難度,使學生能充分理解,而且還可以避免學生在地理學習中陷入誤區(qū),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對高三學生來說,可以降低他們對地理恐懼的心理,增強學生學好地理的自信心,從而更有利于高三整個階段地理復習的開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