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紅
有一天從電視報道中看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我非常震驚,也非常難過。
一位老奶奶在家領著小孫子,她的兒子、兒媳都在外地打工,這位老奶奶對八歲孫子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一點兒也不舍得讓他受委屈。一天晚上老奶奶陪孫子看電視,當看到電視中一小孩的奶奶去世,孫子便問 :“奶奶你怎么還不死呢?”老奶奶一驚,忙問:“你為什么要讓奶奶死呢?”小孫子說:“奶奶,你要是死了,家里就沒有人領我了,媽媽就會回來,我就能天天見到媽媽了,我太想媽媽了。”老奶奶并沒責怪孫子,一把把孫子摟進懷里,祖孫倆都哭了,我也哭了。
在農村,有大批的農民工外出,他們把孩子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隨便留些錢作為孩子的生活費,一出去就是一年,回來沒幾天就又一次外出,對孩子的關心也是少之又少。我曾經帶過一個留守兒童,他媽媽也是一年回來一次。有一天這位同學一到校我就發現他特興奮,在講臺上走來走去想引起大家的關注,原來他那天穿了一身新衣服還背了新書包。當大家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時,他非常自豪地說:“我媽媽回來了,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多么淳樸的語言,多么純真的感情。我的心被他簡短的話深深地觸動了……
今年我所帶的一年級有個叫徐明樂的女同學,因為父母離異后都去外地打工,由不識一字的奶奶撫養她。奶奶雖有教育孫輩的精力和體力,卻沒有教育孫輩的能力,也沒有教育孫輩的文化素養,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她整天愁眉不展,上課經常開小差,作業不能及時完成,不講個人衛生,成績一直跟不上。為了讓她重新感受父母的愛,我及時與她家人取得聯系,講述了孩子的情況,并提醒她的父母,雖然外出打工是養家糊口之必須,但決不能為了“口袋”,忽視了孩子的“腦袋”。希望家長“不要因忙而忽視家中孩子,不要因累而對孩子力不從心,不要用錢來代替父母之愛”。同時要求家長做到“三個一”,即每天打一個電話,每周與老師聯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另外,我還與她奶奶交流,希望她不要溺愛、姑息、遷就孩子,要經常向孩子的父母通報真實情況,不能報喜不報憂,要督促孩子,關心孩子成長。這樣,終于讓徐明樂又感受到久違的父母之愛,愛心行動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著,我又從徐明樂同學的思想動態、學習態度、言行表現各方面入手,處處留心觀察,進行訪問和談心,發現問題及時詢問了解,時刻注意關心和愛護他。比如,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時常利用放學以后的時間與她溝通,面對面地指導學法、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一年級孩子認識的字不多,我就親自讀題,給她講清題意,讓她輕松做作業,幫助她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當她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她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激勵她與困難做斗爭,讓她永擎不斷奮進的火炬。還有,在安排座位時,我安排了一名學習有潛力、上進心強的同學與她同桌,幫助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她課堂上專心聽講,作業與時俱進,學業與日俱增。每周五的大課間活動,我特意安排以她為中心的活動,全班同學在班干部帶領下,都向她靠攏,還在班上為她慶祝生日。她當時就高興地說:“我第一次過生日了,我要給我的媽媽打電話說我過生日了。”聽了孩子的話,我的眼淚頓時就流了下來,我想她也許記不起更小的時候過生日的情景吧。雖然這些無法替代父母的關愛,但我看到徐明樂的臉上終于有了笑容,融入了快樂的集體生活中。
愛心,是通往學生心靈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照亮學生未來的燭光,讓我們共同創造無私真摯的愛的氛圍,讓祖國的新一代在溫馨、幸福的愛的暖流中茁壯成長。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不能不再度引發關于對“留守孩子”的思考:這樣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嗎?家庭的關愛——母愛有什么能代替嗎?這樣的家庭幸福嗎?
“留守兒童” 的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監護人監護不夠,使得“留守兒童”學習觀念淡薄,尤其是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時,沒人輔導,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的“留守兒童”甚至認為現在學習好壞無關緊要。雖然“留守兒童”中不乏品學兼優、獨立能力很強的好學生,但成績處于班級中下游、性情頑劣、厭學的孩子還是占多數。調查顯示。有49.8%的留守孩子學習信心不足或沒有信心,有21.4%的留守孩子學習成績較差。他們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心不在焉,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認真,不完成作業,并經常擾亂課堂秩序。
社會的關愛,怎么也代替不了父母的慈愛,只有真正完整的家庭教育才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那些常年在外的農民工兄弟們,我們掙錢是為了什么,不就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幸福生活嗎?如果沒有早期的良好教育,孩子們不能成才,將來不還是要走你們的老路嗎?你們愿意自己的孩子一輩子都常年在外打工嗎?
孩子們健康成長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希望,是祖國繁榮富強的基本前提。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社會各界都來關心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