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棉紡織行業來說,2014年最大的事情莫過于國家取消臨時收儲,改為在新疆實行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政策的變化,將過安穩日子的棉花拋向了市場,由市場決定供求和價格,使得棉花回歸了最基本的商品屬性,質量和價格成為決定棉花交易的兩個關鍵因素。也就是說,質量將決定棉花的價格和最后銷路。
那么如何才能界定棉花的質量和價格呢?很顯然,一份權威的檢測報告在這里將起重要作用。
棉花公證檢驗是對棉花質量進行評級的一個首選渠道。在臨時收儲時代,公證檢驗成為棉花能否進行收儲交易的重要依據。而在棉花改革后,很多企業卻不愿意檢測了,原因是公證檢驗的結果雖然已經得到普遍認可,但是仍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比如檢測結果的一致性和檢測數據的有效性。不同實驗室間設備、環境和檢測水平上的差異使檢測結果存在誤差等。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入庫公檢是棉花質量監督的重要措施,棉花加工企業應該從長遠和大局考慮,提升入庫公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本刊曾經邀請澳大利亞的羊毛檢測機構專家系統介紹他們的羊毛檢測和交易情況。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羊毛產品通過檢測結果以質論價的交易形式。賣家的羊毛必須通過檢測評級后才能進入市場交易,而買家也要看到檢測報告后才會放心購買。這份報告還會在后面的生產加工流程中用到,工廠通過檢測數據進行加工參數設計,指導生產。這里我們看到一份檢測報告貫穿了整個交易和生產過程,其有效性非比尋常。
目標價格改革對纖檢機構的公證檢驗是一次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從某種意義上看,有效性是衡量公證檢驗結果是否權威的硬性標準。近年來,我們纖檢系統在提高有效性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前行,因為只有解決了以上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服務企業、振興行業,也只有提高纖檢工作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的纖檢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