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朝育
【摘 要】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讓學生在承擔責任中成長,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學生要有責任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思想品德課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理想道德觀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責任 感恩 思想品德
在一個既講效率又講公平,既講競爭又講合作,既講權利又講義務,既講個性又講共性的社會里,對人才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學生責任感培養(yǎng)是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對人才的素質提出的要求,而當今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其中一些學生平時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只求權利,不盡義務,缺乏責任感。長期下去,他們將無法與他人真誠合作,也無法適應社會,這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德育教育學科,我們應在學科教學中本著“以人為本”理念,關注學生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及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下面我就教學中學生存在這樣一些問題,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是“責任”概念模糊。有的學生把責任只看作是對成人、職業(yè)人員的道德要求,似乎與青少年沒有關系;有的學生對責任范圍的認定比較狹窄,認為只有法律規(guī)定的才是責任,其他的都不是責任。
二是一些學生不能全面認識到承擔責任既會有回報但也會付出代價,在承擔責任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獲得回報時興高采烈,一旦付出代價而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就垂頭喪氣、后悔不已。同時,面對責任,有些同學能躲則躲,能逃則逃,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逃避的后果,如失去人們的信任,受到譴責,甚至受到法律的懲罰等等。
三是對承擔責任的回報斤斤計較,一旦不能如愿則怨天尤人;對他人的奉獻要么認為理所當然,熟視無睹,要么持懷疑或嘲笑的態(tài)度。
四是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勇于承認錯誤、自我檢討的勇氣,這是衡量中學生自我意識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學生的獨立意識日益增強,希望擺脫成人的管束,獲得更多的自由空間,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個體的自由與責任是統一的。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擁有自由,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而是意味著負有責任。每一個人只有在履行責任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獲得自由。
因此,使學生了解什么是責任,學會評估承擔責任的回報與代價,理解無私奉獻的行為,對個人的健康成長和社會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那什么是責任呢?簡單來說,責任就是一個人應當做的事情和不應該做某些事情。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要立足于課堂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都要給學生上好“責任”這一堂課,都很有必要設置一些情景,幫助學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擔責任的情況,使學生認識到自覺承擔責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讓學生在承擔責任中既感受到壓力,又感受到成長的喜悅。下面就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提幾點操作建議。
一、注重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的細節(jié),進行責任教育滲透
如讓學生回顧自己在初中階段的生活,列舉自己在初中階段已經學會承擔哪些責任,還有哪些責任應該由自己承擔,但自己還沒有主動、自覺地承擔;讓學生回顧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自己最深的體會和感悟是什么,自己的責任意識和履行責任的能力是如何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培養(yǎng)鍛煉起來的。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一方面看到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從而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認識到可能還有一些責任自己沒有很好地承擔起來,這既不利于個人的成長,也不利于對他人、集體、社會和國家盡責。
二、要充分發(fā)掘教材感恩教育內容
感恩教育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做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茍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身而取義,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三、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教育的效果在課外得以表現,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思想品德課而言,開展研究性學習(如撰寫政治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是一種比較可行和有效的實踐形式。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和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家鄉(xiāng)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來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觀察社會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挖掘“鄉(xiāng)土”典型,關注鄉(xiāng)情鄉(xiāng)貌,既加深了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熱愛家鄉(xiāng)、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研究,學生之間樂于分享、勇于參與、尋求共贏,能使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實現發(fā)展,以培養(yǎng)他們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當然,我們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因此我們老師在操作這些活動的時候,還應該提醒學生每一個人應承擔的責任是多方面的,要引導學生體會承擔責任的積極意義,鼓勵學生自覺承擔責任。
【參考文獻】
[1]許英家.新教師教學[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Z].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九年級全一冊[Z].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全國中學課程改革研究中心——初中思想品德[Z].國家一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