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
【摘 要】近年來,“減負增效”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關鍵詞,而“減負”“增效”這看似矛盾的兩個詞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呢?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但是大多學生都深陷“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的誤區(qū),如何才能使學生在輕松學習歷史的同時,掌握歷史事件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呢?筆者以“減負增效”為落腳點,以《挑戰(zhàn)兩極》一課為例,對如何打造高效歷史課堂進行幾點思考。
【關鍵詞】減負增效 歷史課堂 《挑戰(zhàn)兩極》
新課程改革以來,“減負增效”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減負”是高效的手段,而“高效”是“減負”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既“減負”又“增效”呢?筆者從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如何備課、上課等角度出發(f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以《挑戰(zhàn)兩極》為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轉變”:轉變教育思想
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很多年來,多數(shù)人把教師的角色僅僅定義為一個“教書匠”。但是一個教書匠如何才能擔負起“育人”的重任呢?“育”即培育、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某種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簡簡單單地教,不能簡單地把書本上的知識點揉碎、整合,一遍一遍重復給學生,而應該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因而在《挑戰(zhàn)兩極》一課中,我試著改變傳統(tǒng)的“教”的思想,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在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之余,我給學生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告知他們可以搜集材料的途徑,并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啟發(fā)誘導學生自主學習,尤其是對國際關系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積極引導他們帶動課堂氣氛。
二、教師“增壓”:提高備課質量
若想給予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桶水,因而學生在減壓的同時,教師必須增壓,提高備課質量是打造高效歷史課堂的關鍵要素。
1.首先,教師在備課前必須具備兩種意識
(1)目標意識:每一節(jié)歷史課,教師都要認真思考,這一課到底在告訴學生什么?如《挑戰(zhàn)兩極》一課中,課標要求學生了解歐盟的形成過程,認識到“聯(lián)合”對于歐洲崛起的重大意義,認識到日本經濟發(fā)展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同時通過學習歐盟和日本,學生深刻感悟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意識。
(2)主體意識:教師要時刻銘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在歷史課上,老師不是說書先生,而只是一個組織者,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參與課堂活動。因而在《挑戰(zhàn)兩極》一課中,我把課堂變成了《微觀歷史》的演播現(xiàn)場,把自己變成了欄目主持人,把學生變成了觀眾,由觀眾提問來貫穿整個課堂。
2.備課,不是簡單地“背課”,應該從多方面著手
(1)備教材
以《挑戰(zhàn)兩極》為例,教師備課時的參考書有:教科書、教參資料等。毋庸置疑的是,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反復研讀各種輔導材料,把握書本結構和重難點等等。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多是對各種資料的整合,整個課堂毫無生趣。因而在新課改之下,筆者更加傾向于一種立足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創(chuàng)新。
(2)備學生、備教法
教師需要具備教學智慧、個性意識,把握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不同,據(jù)此“因材施教”,做到“以學論教”。在《挑戰(zhàn)兩極》一課中,雖然筆者嘗試用演播室似的現(xiàn)場直播方式取代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但是這種新模式并非試用于所有班級、所有學生。比如針對思維比較活躍的班級,我常把學生分成四組方陣,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四組方陣積極討論,并由嘉賓代表總結發(fā)言
三、教師“增效”:提升導演水平
教師是導演,僅僅是一幕舞臺作品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而作為演員的學生,才是靈魂所在。因而在一節(jié)歷史課上,教師若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水平,做到以下幾點:
1.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在《挑戰(zhàn)兩極》一課中,筆者將課堂變成了《微觀歷史》的演播現(xiàn)場,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圖片、資料、音樂等等,讓學生感覺自己儼然走進了央視演播大廳,感覺自己不是學生,而是觀眾;感覺自己不是在聽課,而是在時時刻刻參與互動;感覺自己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一個嘉賓方陣的一員,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合作、競爭意識,讓學生感受到現(xiàn)場搶答的緊張感。
2.巧妙運用導學稿
在《挑戰(zhàn)兩極》一課中,我事先將與該課相關的所有資料或者拓展資料以導學稿的形式提前呈現(xiàn)給大家。比如關于“歐洲為何聯(lián)合”“日本為何崛起”等的相關文字、圖片史料,引導學生在上課之前提前閱讀,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正式授課中,作為《微觀歷史》主持人的我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更多導學稿之外的豐富史料、圖片。這樣不僅讓學生感覺到導學稿的價值,感覺到自學的樂趣,也擴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3.有針對性地設置活動環(huán)節(jié),即時把握反饋信息
在《微觀歷史》的演播現(xiàn)場,我設置了“觀眾提問”“專家點評”“快速搶答”“方陣PK”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設置不同的問題。如在“快速搶答”環(huán)節(jié)中,設置小禮品,通過快速展示歐盟、日本的相關小問題,引導學生快速搶答,這既考查了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同時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4.注意問題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挑戰(zhàn)兩極》一課中,教師可以設置的問題很多,但是一定要把握“量”和“質”。在觀眾討論問題后,一定要注意概括總結,這項工作可以交給“專家”點評。通過專家的點評,引導學生更加明確問題的關鍵點。
5.注意情感升華
《微觀歷史》作為電視直播節(jié)目,其最重要的不是講授史實,而是引導觀眾體會歷史的變遷對當今的影響。如在《挑戰(zhàn)兩極》一課中,更重要的是引導觀眾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品味歐洲聯(lián)合、日本崛起對當今中國的發(fā)展有何借鑒意義。
四、后記
打造高效歷史課堂是每個歷史教學工作者的夙愿,而“減負”與“增效”就如同他的左右手,兩者均不可偏廢。本文中,筆者僅以九年級歷史《挑戰(zhàn)兩極》一課為例,對“減負”“增效”進行些許設計和思考。在新課改下,如何在每一堂歷史課中實現(xiàn)“減負”與“增效”并舉,還需要進一步地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