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探討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概念出發,具體闡述了其所包含的基本內容和特色所在。而后筆者又深入分析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最后,針對電腦輔助下的環境藝術發展趨勢問題,筆者做了相應的觀點性和理論性的論述分析。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概念;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魯開陽(1968.6-),男,南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1
一、環境藝術設計概念性分析
環境藝術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是一門不斷地在發展的學科,又被人們稱之為環境設計。環境藝術暫時還沒有較為統一的認識和說法,對于它的學科對象所研究和設計的理論范疇以及工作范圍并不具體和固定。藝術家多博曾言:“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是一種重實效的藝術,它比建筑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人影響其周圍環境功能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類居住環境質量和裝飾水平的能力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這里,多博雖然單純地從藝術的角度對環境藝術進行了一定的詮釋,但是“作為藝術”的環境藝術定義,將環境藝術歷史悠久,范圍廣泛除了包含一定的視覺藝術外環具備技術科學、工程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是至今為止最具有權威和準確的描述,它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門類藝術的陳腐觀念。
二、環境藝術設計發展分析
雖然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對環境藝術的設計意識與實際意義改善環境的努力有增無減,但直到二十世紀后期,環境藝術設計才作為一種專業形式出現雛形。遠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遠古時期,雖然人類沒有大規模的改造環境的能力,但已經有了一些選擇、和適應環境的意識,比如,古人在石頭上作的洞穴壁畫,就是人們對于客觀形象描述的具體表現,已經成為人類最為早期的環境藝術作品。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環境藝術設計起源于遠古時代人類有意識地選擇和適應環境。
十八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工業革命的時代對于新技術、新材料的開發和使用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環境保障,機械工業的發展使得鋼鐵在建筑上得到廣泛應用。這就給現代新材料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發展空間和平臺,促進了現代主義建筑的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人們忽視了與環境和自然的和諧之間的關系,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對歷史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緊接著“后現代”建筑風格對“現代”設計觀念的反思與出現,給了人們更為意味深長的視覺沖擊,人們的這種自我反思意識促使“環境”開始成為人類特別關注的對象,使其對環境“場所”的意識,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角度,渴望有一種東西或方法能夠用來提高生存空間的環境質量,漸漸的人們生存需求對環境的主動設計已經是人們關注的中心主題。
總的來講,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起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下半葉,于八十年改革開放后期蓬勃發展,由于它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因此在這個短短的20多年里,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藝術設計學科下最重要的專業方向之一,意味著凡是開設藝術設計類學科的學校都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科目,因此,變早已紅遍大江南北,在大學校園中一經出現,就已成為高校美術類中最熱門的專業科目。有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將近兩千所高校中,單單2007 年,就已經有一多半的學校設置了藝術類專業科目,占據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七成之多。
三、電腦輔助下的環境藝術設發展趨勢分析
隨著當前時代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的提高和加快,環境藝術設計備受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環境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也與日俱增,這就使得越來越多有能力的設計們躍躍欲試,與此同時對設計者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學習電腦設計方面的內容,更要在了解歷史、了解社會動態和一定文學修養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在具備一定正能量的前提下,針對不同類型的環境進行不同特色的設計,要培養一個專業過硬的電腦輔助技術人才,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這就需要社會和高校,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就目前科技的發展狀況來看,不久的將來,電腦輔助環境藝術設計將會變得更加多樣化、合理化、科技化,同時對人才優勢的要求也更為嚴格,環境的發展推動著藝術的發展,藝術的發展為人們帶來更為美好的生活環境。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階段,環境藝術設計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在我國新興行業中都處于領先位置。然而,畢竟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國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僅有短短的二十多年。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本文是筆者多年工作研究經驗中的一點心得體會,現將其寫于本文,希望能對同行起到借鑒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鄧慶堯.環境藝術設計[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2.10.
[2] 顏超歡.淺談計算機輔助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J].商情,2011.02.
[3] 陳小藝.環境藝術設計的新視界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1.
[4] 孫子建.中外環境藝術設計簡史[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26.
[5] 周益民,李珠.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概況淺析[J].城市建設,2010(1):85.
[6] 陳子健.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01.
[7] 陳依依.從“環境”到“環境藝術設計”[J].藝術傳媒,2009(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