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高粱》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的真實生活的故事片,《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此文章通過對趙季平影視音樂的了解,針對影視音樂歌曲創作的文學特征進行分析總結,通過音樂和歌詞贊美生命、刻畫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導演張藝謀正因為這種對生命的禮贊以及影片那精湛的電影語言的運用,使得《紅高粱》獲得了國際榮譽,這也是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但其電影語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影片的節奏張弛有度、明快、緊湊,畫面色彩、光線及其所構成的視覺形象,生動,濃烈。趙季平運用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戲曲元素這恰恰是作品的成功之所在。
關鍵詞:影視音樂;語言;文學
作者簡介:張萍,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2
語言主要是為了達到溝通交流、傳達信息的目的。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普通語言是日常的,司空見慣的,平庸呆滯而且是毫無生氣的,而語言經過‘陌生化后則會變得奇異,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充滿活力。“對于作者而言,語言的陌生化是一種藝術手段,通過語言的陌生化使自己的作品為大眾所欣賞。對于讀者而言,語言的陌生華是能喚起他們對作品的興趣,克服審美疲勞。
一、莫言《紅高粱》陌生化語言分析
1、比喻、擬人修辭
比喻是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手法,莫言在《紅高粱》中大量運用了比喻,而且他的比喻不落俗異詭譎,使小說語言形象生動、產生陌生化效果。例如:“石橋伏在水面上,像一個大病初愈的病人。”“槍聲沉沉,像雨夜中陰沉的狗叫。”“過去的一切,像一顆顆香氣馥的果子,箭矢般墜落在地。”作者把證和承受日體人暴行的石橋比作初愈的病人,把預示流血和死亡的槍聲比陰沉可怕的狗中,把“奶奶”豐富充實的三十年過去生活比喻成香氣馥郁的果子是選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和事物作為喻體切合了小說的環境和人物道理,雖然并不十分高雅美好,但卻收獲了一種豐富可感的美。“馬騾驢糞像干的蘋果,牛糞像蟲蛀過的薄餅,羊糞稀拉拉像震落的豆。”將動物的排泄物與人類的食物相聯系,作者在這里有意識地將丑的事情美化,拉大了語言內在的空間距離,造成一種語言的阻抗性,給讀者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軀干上的皮被剝了,肉跳,肉蹦,像只褪皮后的大青蛙。”作者用冷靜的筆調敘述羅漢大爺被活剝皮后的情狀,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不著一個“慘”字,卻把羅漢大爺的慘狀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紅高粱》中,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體現陌生化效果的重要途徑。如“高梁高密輝煌,高梁淒婉可人,高梁愛情激蕩”“遍地高梁肅然默立”“高梁尸橫遍野”“高梁的莖葉在霧中嵫嵫亂叫”“高梁嚓嚓啦啦地財財幽怨鳴聲”“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濕的高梁在霧洞里憂悒地注視著我父親,父親也虔誠地望著它們。”在莫言筆下,高梁是活生生的靈物。他們和人一樣擁有肉體和情感,它們對日體人蹂躪高密東北鄉民感同身受,它們與鄉人民一樣仇視日本侵略者。
2、詞語超常搭配
《紅高粱》中莫言遣詞用字常常打破傳統的固定搭配模式,超常的搭配往往能帶來驚奇的閱讀享受,產生陌生化的效果。例如:“奶奶鮮嫩茂盛,水分充足。”以形容植物的詞形容人的形態生動地表現出奶奶的嬌艷欲滴和青春貌美,陌生化的語言給人出乎意外感受,達到了意料之處情理之中的審美的效果。“大爺雙耳一去,整個頭部變得非常簡潔。”“簡潔”一詞本指說話或行文簡明扼要,這里用來形容羅漢大爺被割去雙耳的頭部,令人覺得突兀,同時也讓人深刻感受到日本人的殘忍。“奶奶的血把父親的手染紅了,又染綠了,奶奶潔白的胸脯被自己的血染綠了,又染紅了。”人血本是紅色的為何卻能“染綠”呢?這樣的搭配能給人新奇之感,但新奇之余又可體會到詞語背后的含義,綠色是高梁莖葉的顏色。“奶奶”是吃著高梁炏喝著高粱酒長大的,人血液里自然會有高粱的精神了。“父親眼見著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咧開兩個洞。奶奶歡快地叫了一聲,就一頭栽倒,扁擔落地壓在她背后。”胸膛中彈本應是極充疼痛的。此處卻用了“歡快”來形容“奶奶“當時的感覺,這和“奶奶”彌留之際的幸福感覺是相聯系的。“余司令掏出手槍,甩手一響,兩只狗眼滅了,又一甩手,滅了兩只狗眼。”用“滅”字來強調打瞎狗眼,是將狗眼比作火,用以強調狗對人肉的虎視眈眈。“父親看到那兩只耳朵在瓷盤里活潑地跳動,打擊得瓷盤叮咚叮咚”割去耳朵在瓷盤里跳動。這顯然是“我父親”受到強烈刺激后在腦海里產生的幻覺,這樣的用語同樣也強烈刺激著讀者的感官。
3、對比手法
作者在描寫事物表達感情時,經常故意把意義相悖的詞語搭配在一起,造成詞語表面上的不合邏輯,似乎是不通,實則是妙語,讓讀者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們相反相成,言簡意賅,巧妙表達出復雜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長的哲理。“高密東北鄉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愛的地方。”“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在這里,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把互相矛盾的詞語組合在一起,表現出美和丑、善和惡相互交織的世界和人物。“奶奶坐在憋悶的花轎里,頭暈目眩,罩頭的紅布把她的雙眼遮住,紅布上散布著一股強烈的霉餿味。”這“強烈的霉餿味”真是奶奶夫家的味道。女人出嫁的大喜反襯出嫁給麻風病人的大悲。“奶奶渾身流汗,聽著嬌夫們均勻的腳步聲和粗重的喘息聲,腦海里交替著出現卵石般的光滑寒冷和辣椒的粗糙灼熱。”“我奶奶”出嫁的時候正逢夏末秋初,天氣并沒有涼爽下來,加之坐在憋悶的轎子里,她燥熱難耐,就好像辣椒般的粗糙灼熱,聽著嬌夫們粗重的喘息聲,她不禁想起了那個即將成為自己男人的麻風病人,她的內心便又變成卵石般的光滑寒冷。作者采用這樣對反諷實際上則是要突出描寫“我奶奶”當時的悲涼心境和無可奈何,體表的熱反襯出內心的冷。
二、《酒神曲》的音樂文學、特征分析
1、《酒神曲》在影片中具有民族音樂元素的歌曲與歌詞的完美結合
《酒神曲》在片中出現了兩次,一是祭酒神,釀出新酒時,釀酒的伙計們集體吟唱的這首歌曲,曲中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充滿力量的陽剛之氣,充分地表達抗日民眾們對日本鬼子的仇恨與決定報仇的英勇決心。影片中旁白說道:“據縣志載,日軍抓民夫累計40萬人次,修駐張平公路,殺人愈千,毀家河無數,,劉羅漢在青殺口前,被日軍剝皮示眾,劉面無懼色,罵不絕口,致死方休。”歌詞中唱到 :“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氣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陰壯陽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站在青殺口,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一四七三六九,九九歸一跟我走,好酒……好酒……”這段旋律音樂素材是作曲家趙季平取材于河南豫劇民間音樂元素,這首《酒神曲》的音階旋律是同音反復,旋律走向比較平穩呈直線型,音域跨度很小,易學易唱,直接表達了任務的思想感情表達。《酒神曲》這首歌趙季平特意采用了河南豫劇的民族因素,通過平穩的直線型旋律較小音域跨度,將影片中的人物特點鮮明表現出來。
2、主題曲《酒神曲》演唱特點
歌曲童謠出現在整部影片的最后,是由劇中人物的“我”豆官所唱出的,歌詞中唱到:“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娘,娘上西南,騮騮的駿馬足足的盤纏,娘,娘上西南,你甜處安身你苦處化錢;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娘,娘上西南,騮騮的駿馬足足的盤纏,娘,娘上西南,你甜處安身化錢……”這段童謠的音樂素材取材于地方民間民謠音樂元素,童謠反復吟唱了兩遍,在音樂創作中,往往曲調的重復都不會單一的進行,一定會在聲音樂的快慢、強弱上有所變化,力度也會有所不同,或漸強漸弱,這段音樂的力度強度就比較明顯,故事情節在音樂的漸行漸遠中開始結束,在人們心中留下永久的記憶,讓觀眾回味無窮。
音樂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電影音樂能夠完整地呈現出影片的內涵,深化影片的主題,強化觀眾的心理情緒,《紅高粱》這部電影的音樂相當出彩。《酒神曲》音樂純樸簡單,語言通俗易懂,它的旋律中透著強烈人物內心和主題思想。
歌曲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是在九兒第一次看到釀酒時,伙計們在釀酒出來后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氣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陰壯陽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剎口,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一四七三六九,九九歸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曲調高昂,充滿激情,有一種張揚,顯現了高粱酒的醇烈,伙計們也唱出了喜悅的心情。通過歌詞我們也可以看出山東人民的樸實與善良。
而當第二次唱起這支曲時,是在日本人來后,羅漢被殺,大家祭羅漢大哥的時候,余占鰲和豆兒、伙計們跪下后,開始嘶喊《酒神歌》,“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喝了咱的酒啊,滋陰壯陽嘴不臭”等,此時的歌曲就變得凄哀悲涼,又透出一種反抗、執著,表明男人們將要為他報仇而放手一搏,歌聲縈繞在夜色的上空,久久回蕩著。這些簡潔有力、淳樸的歌詞首先是對故事情節的一種重復,與之前發生的事存在某種程度的耦合關系;其次是慢慢點燃了劇中人物的激情,壯了膽。音樂完全融進影片,成為影片劇作的一部分。樂器選擇上精益求精,發掘中國民族樂器,使用樂器精煉。音樂賦予影片精神和靈魂。
3、除此之外,例如《九兒》這首歌的歌詞,從土地從發,到兒女情的表達它具有民間小調的特點,在歌詞上就沒有過多的鋪排,沒有很多彎彎繞繞,像民謠一樣,更有直擊人心的效果。看起來它是個小調,但小調不小,《九兒》這首歌卻又讓人聽出大來。這主要體現在它的層次感上。這一方面得益于交響樂效果的運用。開頭先以小提琴引入,營造單純、樸實的音樂形象;然后通過兩次轉調,音樂織體漸次豐富;最后形成氣勢磅礴的高潮。另一方面就是大膽運用轉調。一首歌三個調,兩次重復,兩次轉調。層層推進,富有層次感。使得旋律和歌詞的重復不沉悶和僵硬,而是生動、富有新意。把九兒剛直形象的個性和坎坷的命運充分表達了出來。
趙季平的影視音樂有其獨特的魅力,在幫助影視作品征服了無數觀眾的同時,其自身的藝術價值也得到了實現。他的音樂中,民族音樂元素文學色彩使得他的音樂充滿了民族的風味,讓人們領略到電影的時代和地域色彩,刻畫人物更加淋漓盡致。更進一步的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氣質。這樣的畫面與音樂配合,把影視與音樂的民族內涵推向高峰
參考文獻:
[1] 馬波.趙季平電影音樂創作論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47-52
[2] 趙季平.電影音樂的感受-隨筆之一、二、三[J].音樂天地
[3] 饒余燕.以生命投入創作的作曲家-趙季平電影音樂初析[J].人民音樂
[4] 李強.趙季平電影音樂創作元素解析.當代電影.2011.158-160
[5] 趙保平.意境·情感·創作--簡評趙季平的雙簧管與樂隊《陜南素描三首》[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0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