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首先要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因此生命教育成為新課改環境下熱點探討的問題。本文從生命教育視閾下語文教材的教育理論分析入手,對當前人教版的語文教材進行宏觀與微觀的解讀,并針對教材的優缺點提出了一些淺薄的見解。
關鍵詞:生命教育;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文
作者簡介:戴秀秀(1991-),女,安徽宿州人,淮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語文課程論。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2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但越來越多的調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在當前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暴露出生命意識淡薄的問題。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將學生的和諧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作為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樹立的重要學科—語文將肩負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一、生命教育視域下語文教材教育理論分析
(一)生命教育視閾下語文教材的教育理論
1、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作為一種非理性特征哲學的代表,提倡以感性的態度來面對生命。觀點認為生命的體驗是完成認知的基礎,并且強調“人”作為一種完整性生命體。生命哲學中“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2、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潮的理論基礎,其觀點認為由于人本身存在趨利的潛能,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保持這種潛能,使人不斷向前發展。另外人本主義心理學同樣強調人的完整性,并且認為教育要在尊重人的意愿的前提下開展,這樣才能達到情感和理性的和諧統一。
(二)生命教育視閾下語文教材的特征
1、尊重學生主體
尊重學生主體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要求,因此在語文生命教育中同樣要突顯學生的生命主體性。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學生應當在課堂中充當聆聽者,教師才是主導課堂的唯一角色。語文教育的生命化不僅要做到教材編選的生命化更要重視學生對生命的理解與表達。
2、注重學生感悟
語文學習本身是一種富有人文精神的探索過程,但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生和教師的注意力逐漸向應試能力轉移,學生在語文中收獲的情感共鳴隨之降低。語文生命教育的關鍵在于學生通過學習完成自我體驗,學會在不斷的感悟中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生命。
二、生命教育視閾下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選文解讀
(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解讀
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既承載了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又清晰明確的體現出教學目標。從教材編寫內容來看,其中既包含體現民族文化含蘊積淀的民族文化習俗介紹,又納入了培養學生創新科學態度和正確科學思想的說明文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以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能力的訓練中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充分體現了生命教育的內涵。
(二)教材的統計解讀
本文主要從選文內容的生命結構層次來對教材內容進行一個宏觀層面的解讀,其中生命層次又分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與社會生命。
從表1中可以看出人教版語文教材對生命意識有較大的關注,且每個學年都保持相對穩定的選編篇數。從冊數的編排來看,精神生命與社會生命隨著學生年齡增長所占比例逐漸加重,這與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是相符合的。教材的編選充分考慮到學生從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演變過程,學生在教材中獲取最感性的自然生命認識到戰爭生命的脆弱感悟,再到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正是生命教育視閾下教材編選的意義所在。
(三)教材的選文文本解讀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文微觀層次的解讀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起步,只有當學生的生命意識被喚醒時,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我生命、自然生命與他人生命。七年級教材中《珍珠鳥》、《羚羊飛渡》、《華南虎》等課文均是提倡熱愛自然、珍惜動物,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八年級教材中《蘆花蕩》、《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這兩篇課文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課文從譴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與罪惡的角度帶領學生正確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戰爭,譴責非正義戰爭,支持反侵略戰爭,豐富學生對社會生命的認識。九年級教材中無論是《談生命》還是《人生》,其中教學目標都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本質意義,珍惜生命的存在,確立正確的人生觀。
2、完善生命
生命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進而追求生命理想,擁有生命的同時完善生命。人生目標的樹立是完善生命的第一步。七年級教材中《理想》與《我的信念》通過文章主人公堅韌不拔的成功信念對學生的感染,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努力目標。學習是完善生命的有效途徑,選擇一個學習偶像更能產生激勵自我不斷向前。
3、提升生命
生命不僅要追求長度,更重要的是體現生命的厚度。魯迅先生告訴我們,生命既可以輕于鴻毛,還可以重于泰山。因此生命價值的體現比生命長度的延續更有意義。八年級教材中《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一篇佳作,文中運用樸實的語言緩緩道來藤野先生對作者人生道路的啟迪,學生從中領悟魯迅關心國事、選擇棄醫從文的救世精神。《傅雷家書兩則》傅雷作為父親對兒子的企盼和教誨,引導學生積極面對人生路上的消沉和挫折,感悟到生命價值所在。
三、生命教育視閾下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優缺點分析
(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生命教育優點
1、教材選文題材廣泛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對生命教育理念體現的十分突出,并且通過不同的語言風格、敘事手法的選文來滲透生命教育意識。八年級教材中《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為事理說明文,運用歷史事實、數據、舉例、對比等手法來揭露破壞自然環境的嚴重惡果,培養學生關注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尊重自然生命。《再塑生命》為一篇記敘文,文中表達出頑強學習的精神和克服自身弱點、不斷前進的心理歷程正是社會生命內涵的完美體現。從以上列舉的課文中可以看出,教材體現生命教育的理念中選編題材十分廣泛,古今中外都有包含,并且將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內容都納入了教材之中。
2、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悟
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否能達到關鍵在于學生在學習中是否能發生情感上的共鳴。縱觀課本可以發現每一單元的結尾處都有一個綜合性練習的設計,這個教學設計正是教師在課堂中啟發學生參與到文中的良好平臺。例如以九年級(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練習為例,整個單元包含《敬業和樂業》、《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傅雷家書兩則》、《致女兒的信》這四篇課文,課文的中心主旨都圍繞著引導學生現實地對待理想和生命,利用正確的方法釋放心理壓力,處理好學習與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組織演講比賽,演講內容以這四篇課文為藍本,自擬題目。鼓勵學生表達出自我觀點或是情感中的困惑。
(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生命教育缺點
1、選材內容脫離大眾群體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較多選用歷史偉人和名人的勵志故事,其中包括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托爾斯泰等。這些典型形象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但這些勵志故事一來大多耳熟能詳,學生學習新鮮感不足。二來名人的勵志故事往往距學生生活年代較遠,學生難以從課文中體會出其中蘊含的精神價值。
2、選材價值取向不均衡
生命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從認識生命、尊重生命中學會完善生命,最終達到提升生命價值的目的。但從教材的選材中看出,有關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選材篇數遠遠高于自然生命。縱觀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關于自然生命的文章只有31篇,其中以《春》與《濟南的冬天》這一類寫景散文居多,對人與大自然生命關系探討的文章只有《敬畏自然》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等為數不多的篇數。在自然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教材中忽視自然生命的教育是教材編選中的一大不足之處。
結束語:
本文在生命哲學與人本心理學的原理基礎上闡述了語文生命教育的理論依據,并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分析了當前生命教育中語文教材的特征。但是從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教材中還需改進的不足尚在。只有不斷優化教材,突出教材的人本特性和生命哲學,學生才能在學習語文的同時獲取生命感悟。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