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卉璇 張紅雷
2014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科研項目(項目編號:HBWY2014—Y—A053)。
摘 要: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作為知識和文化傳播和傳授的重要載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實現高校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發揮高校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基礎性作用,關鍵是要通過高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基本精神。高校對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可以從建立專業隊伍、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搭建科學研究平臺等方面加以實踐,構建系統化的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機制。
關鍵詞:高校;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
祁卉璇(1979-),女,河北石家莊人,講師,主要從事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工作單位:石家莊學院。
張紅雷(1979-),女,河北石家莊人,講師,主要從事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工作單位:石家莊學院。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2
高校與文化有著天然聯系,高校是研究與傳播文化的最主要的機構,也是社會中優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傳承與再造彌足珍貴的資源,是民族復興與國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作為知識和文化傳播和傳授的重要載體,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實現高校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
大學與生俱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功能,從它產生之日起,就肩負著傳承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和創造文化的功能和使命。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指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守護、傳承、創新軟實力(文化)已是大學必須承擔的新功能……這個功能實現得如何,不僅決定著大學的水平與質量,也決定著她對國家和民族的意義。”1因此,傳播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社會賦予大學的光榮使命,也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作為知識和文化傳承創造的基地、培養人才的搖籃、文化的中心,位于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術和理論的最前沿,因此,在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過程中,大學應發揮積極作用,為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文化價值,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新和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思想基礎和可靠的思想保證。
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大學功能的發揮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和熏陶。文化更是一所大學內涵發展的重要內驅力量,建立“文化大學”是一所成熟大學的最為顯著的重要標志。通過優秀的大學文化的涵養,明晰辦學理念,明確發展方向,凝結、匯集起推動學校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可以實現學校的科學健康發展。高校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將“傳承河北優秀文化”與“學校內涵發展”緊密結合,涵養學校的特色與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有效提升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文化內涵。文化鑄靈魂,一所具有良好的文化內涵和辦學特色的大學,同樣能夠借助文化的力量引領學校正確的發展方向,統一全體師生的思想認識,鼓勵學校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準確定位,特色立校,用先進文化自身產生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競爭力,形成昂揚向上的發展氛圍,不斷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不斷總結提高、凝練特色,找出適合自己學校發展實際的特色化道路。可見,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是高等院校凝聚辦學特色,增強自身實力的有效途徑。
二、高校傳承河北優秀傳統文化重在傳承其所蘊含的基本精神
河北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燕趙兒女在這片熱土上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也創造了彪炳史冊的紅色文化。河北的文化資源豐富,有歷史文化資源、民間文化資源,也有紅色文化資源,自然生態景觀豐富多樣,表現的形式和載體也是非常豐富,除了各類文化典籍,還有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傳統節日等,但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和載體都體現了一些基本精神。發揮高校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基礎性作用,關鍵是要通過高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基本精神。
燕趙大地上創造絢爛精彩的精神文化精髓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形成的富有歷史底蘊和地域特色的河北人文精神,在以今河北為中心的古燕趙大地上形成并發展的,由優秀傳統燕趙文化積淀、孕育而成的內化于燕趙人的物質、精神活動中的對客觀世界的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2河北人文精神中勇武任俠、慷慨悲歌的燕趙斗爭精神,質樸淳厚、經世致用的理性傳統,強烈的鄉土觀念等,在當代社會仍具有積極意義;而以西柏坡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精神,其蘊含著強大的革命精神,更是當今河北最大的政治優勢、精神優勢和文化優勢。通過高校把這些優秀的人文精神傳承下去,必將進一步促進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戰略目標的實現。
三、高校傳承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在于構建系統化的傳承機制
構建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不同方面進行努力和實踐。
(一)建立高校傳承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專業隊伍
高校擁有一大批研究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這是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要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研究建立傳承保護機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論依據。3具有深厚專業知識、具有傳道授業能力的專家學者,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優勢明顯,是主體參與力量。
穩定、培養和引進更多的傳統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整合校內傳統文化的研究力量,為這些教師的在學習提高提供便利條件;積極引進傳統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建設一支主攻方向明確、年齡結構合理的傳統文化研究隊伍。通過政府、學校撥專款,社會籌資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高校河北傳統文化研究團隊的建設,逐步在高校形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河北傳統文化研究基地,使其成為研究和弘揚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交流平臺、資源共享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
在大學教師中開展傳統文化“再學習”的活動,全面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我國高校教師隊伍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情況和修養程度參差不齊,總體水平并不樂觀。大學要成為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平臺,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是重要前提。因此,要引導各專業背景的高校教師主動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高校也要為教師提升傳統文化修養提供條件,組織開展靈活多樣、豐富生動的進修活動。
(二)構建高校傳承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高校在課程設置、培養模式等方面,要從傳承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已有的安排,進行適當而富有成效的調整。一方面,在目前的“兩課”教學中融入關于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尋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另一方面,調整公共基礎課的課程設置,增加有關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并作為必修的通識課程,使傳統文化傳承制度化、規范化,努力打造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精品課程。同時,把對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高校特色的教學內容,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校本教材。針對河北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進度計劃,有計劃、有組織的組織學生學習,正確把握學習的難易程度,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組織相關專家、教授、學者及民族民間文化工作者結合高校教育教學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編寫具有科學性、地域性、可操作性和傳承性的校本教材,逐步形成適合教學與自學的特色鮮明的教學讀物。
搭建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平臺。高校要充分重視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播,將河北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在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親身感受河北傳統文化的魅力。如,舉辦“河北傳統文化講堂”,定期邀請專家學者與師生交流,傳習傳統技藝等活動,增強師生對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悟。此外,在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入與滲透,組織學生對河北的歷史文化古跡、風俗習慣、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調查采訪,更好地領悟河北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傳承河北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營造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校園氛圍。在大學校園的環境設施建設中體現河北地方文化,將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景觀,注重對河北地方歷史傳統與特色文化的傳承,營造充滿河北地方特色和凸顯歷史文脈的校園環境。同時,通過組織師生學習董仲舒、魏征、郭守義、曹雪芹、李大釗等河北的英雄俊杰的事跡,深刻領悟勇武任俠、慷慨悲歌、創新思辨的燕趙傳統精神,增強師生對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認識和感悟。加強對身邊典型的發掘、培育和宣傳,通過評選“大學生自強之星”、“感動校園人物”等,樹立身邊的榜樣,挖掘先進人物身上展現出的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激發師生自覺踐行河北傳統文化精神的熱情,形成弘揚和踐行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
(三)搭建高校傳承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研究平臺
開展深入扎實的河北傳統文化研究工作。瞄準重要選題,鑄造學術精品。從理論層面、戰略高度和長遠眼光選取對傳承河北優秀文化、弘揚河北人文精神有推動作用的重要選題,構建河北地方文化優勢特色,搭建高端研究平臺,形成文化品牌。如邯鄲學院地處趙文化的核心區域,趙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邯鄲學院把“趙文化研究”與學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有力深化和推動了對趙文化的研究。2008年,邯鄲學院在市級重點學科“趙文化與區域經濟”的基礎上成立了“趙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專門史(趙文化方向)”重點學科,并被確定為河北省重點發展學科,并在河北省歷史學會的支持下,近幾年連續組織承辦了“趙國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反響。
加大文化研究服務社會工作力度。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河北優秀傳統文化,挽救地方文化“活化石”。如石家莊學院和井陘縣聯合開展了“井陘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在對井陘的民間文學、音樂、曲藝、傳統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和整理的基礎上,編寫出《井陘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為井陘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河北大學整合學校文化研究的精干力量開展燕趙文化研究,承擔了《河北百科全書》編纂等省域重大文化工程。出版的《河北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20冊),被視為古籍再生性保護標志性成果。此外,河北大學圍繞歷史名城保定,開展的軍校史、書院史、商會檔案整理等研究項目,也逐步形成了學術研究的地域特色。
助力河北文化產業發展。依托高校的資源優勢,不斷豐富河北地方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自覺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為河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學校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加強對河北文化產業政策的思考與研究,與政府相關部門開展聯合的科研攻關,使文化研究的科研成果真正服務社會文化需要、服務政府決策需要。如,河北大學圍繞旅游開發、圖書聲像出版等成立20余個文化創意服務機構,直接參與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組合策劃了“狼牙山、英雄山”主題文化推廣活動,直接經濟效益達3億多元。以白洋淀、太行山為題材制作的《嘎子嘎》、《太行娃》等兒童動畫音樂劇,累計獲獎近百項,對河北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注釋:
[1]徐顯明.文化傳承創新——大學第四大功能的確立[J].中國高等教育,2011(10):11.
[2]馬春香.河北人文精神的內涵及其在文化大省建設中的價值與作用[J].河北學刊,2006(3):197—199.
[3]王征國.論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2):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