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芬
摘要:語言是歌唱的創(chuàng)造核心,是歌唱的基礎。在歌曲表演中他們是密不可分,不論是在歌曲創(chuàng)作或是在歌唱表演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正確地表達歌唱中的語言,是唱好一首歌,表達歌曲思想感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語言 歌唱 咬字 重要性
歌唱是音樂與語言的結合體。李承憲曾在他編著的《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一書里說過“語言是歌唱的基礎,一切唱歌的技巧都要圍繞語言這個中心開始訓練和運用的”。可見語言在歌唱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歌唱者只有通過優(yōu)美的聲音和標準、清晰的語言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這才是一首歌曲完整的表演過程。
一、語言與歌唱的兩者關系
語言與歌唱其實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可謂是歌唱的基礎。我們都知道一首完整的歌曲不僅僅是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躍然與紙的樂譜那么簡單,它還要通過歌唱者把歌曲的內容用聲音美化而展現(xiàn)出來的,而歌唱的內容卻是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的,也可以說這是語言對歌曲的再度創(chuàng)作。有語言與歌唱才算是把一首歌曲完整的塑造出來。
二、歌唱中的咬字
音樂是感情的藝術。音樂的情感內容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好的說話就已經獲得了一半好的歌唱”這是威廉·莎士比亞說的,他認為說好話是唱好歌必備基礎。的確,在音樂語言中,是否能清晰、準確的唱好每一句詞、每一個字,讓觀眾明白無誤的聽清歌詞這是直接關系到能否引起聽眾共鳴與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國音樂前輩宋承憲教授也認為歌唱時語言的準確性非常重要,并且他認為正確無誤地發(fā)聲和咬字則是可以通過后天有效的訓練達到的,所以在1988年他結合自己50多年的音樂教學經驗與其他音樂知識的總結和探討編著了《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這本書。這本書除了詳細的介紹漢字的特點,分析發(fā)聲的規(guī)律,在唱歌時怎樣達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圓”的效果外,還向我們介紹了怎樣通過練聲曲、詞語朗讀、詩詞歌詞、繞口令以及音節(jié)表的運用來對語言中的咬字、吐詞進行有效地訓練。演唱好一首歌曲,吐詞咬字是第一步,所以我們不可忽視。
三、歌唱中的語言
歌唱語言與生活語言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的,是密不可分的,歌唱語言是建立在生活語言的基礎上的。也可以說,生活語言為歌唱語言服務。但是,生活語言與歌唱語言又存在一定的差別。生活語言是一種最為平實的語言,它直白,直接的表達人的第一情緒。它是不加以任何修飾的,也是最為自由,隨意的。然而歌唱語言就與生活語言大大相反,歌唱語言是賦予音樂性的,它是要通過歌唱者在唱歌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有技巧的語言表演來完成的。字的發(fā)聲是歌唱的根據,感情的表達則是發(fā)聲的各根據。所謂的“用唱歌去說話”唱歌是需要的感情色彩,用聲音的“手段”來體現(xiàn)唱歌是語言的藝術性,筆者認為這也是語言的一種特殊“工具”。在這時,就要求演唱過程中要保持氣息的飽滿、清晰的咬字,和美妙圓潤的聲音了。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要注意在唱歌是情感的變化。在了解歌曲中表達的情感基礎上,根據歌曲中感情變化來按需要轉換歌唱角色與色彩,來完成不同的歌唱效果,這就是歌唱的抒情。如果一個歌唱者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始終都是用一個調,一個表情來唱的話,就會讓整個曲子失去色彩與生命力。就不能打動觀眾,不能讓他們體會出歌曲中的情感變化,只會讓他們感覺這個過程是枯燥無味的。所以說,演唱者是否能把歌唱語言處理好,把音樂的色彩把握好,讓語言與音樂色彩完美的統(tǒng)一是唱好歌曲的重要條件之一。
四、歌唱語言的情感表現(xiàn)
以“聲”表“情”、唱“情”,這是歌唱的目的。在歌唱中音樂浸化語言,而語言融化在音樂中。唱歌的最終效果與目的是要做到“聲情并茂”,那么怎樣才算是“聲情并茂”?怎樣才能做到這樣的效果呢?“聲情并茂”的效果無非就是演唱者在唱歌時把自己投身于歌曲的環(huán)境與憧憬當中,把歌曲的內容當成自己,然后通過自己聲音對歌曲、歌詞的二度美化而表達出來具有情緒性的語音、語調完成的效果。與此同時,我們還大大不可忽略面部與肢體上的語言表達。例如:在憤怒是身體應該直立、眉頭緊皺、咬牙切齒等,開心是面帶親和的微笑,身體微微隨音樂一起律動。這就是在歌唱時通過語言的感情色彩與肢體語言宣泄和釋放歌曲作品的不同情緒。“唱歌不是表現(xiàn)音程、音階,而是要唱出音樂的內在、內涵、思想情感”這是音樂家貝多芬說的,從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歌唱并不是單純的把歌唱。要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首先自己在唱歌時要自信,自身還需要一定的歌唱技巧與音樂知識作為奠基,除此之外在唱歌前對演唱作品與創(chuàng)作家等進行一定的了解。首先需要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作曲家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歌的、是為了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同時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生活經歷以及藝術道路等。通過對這些了解有利于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時更加深入到作品當中,更加明白作品的核心。在唱歌表演的過程中,更加具體生動地詮釋作品的“靈魂”,以至更加直接、有力地感動觀眾,把觀眾帶入到整個作品當中去。歌唱時把歌曲單純的唱出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像是一副沒有上色的色彩畫,沒有任何的色彩存在。投身到歌曲的情感中去,并且?guī)е星樯嗜コ靡皇赘瑁@才會讓歌曲擁有音樂的靈魂,使人沁入心肺。
音樂的基礎與創(chuàng)作核心離不開語言,音樂的表演也離不開語言的美化與體驗。把語言與音樂準確地結合在一起,發(fā)揮音樂作品的核心,讓人們在演唱的音樂中享受這是歌曲演唱的最終效果與目的。
參考文獻:
[1]宋承憲.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2]王次炤.音樂美學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3]劉遠.試論歌唱中的“聲與情”的關系[J].廣播歌選,2006,(12).
[4]應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