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2015年4月10日,央視新聞曝光了熱銷的微商面膜,多數存在檢測結果嚴重超標問題。
此時,距離面膜廠商廣州傳悅化妝品有限公司(傳悅)的新產品在微商渠道發布,剛過去一個月。該公司總經理趙峰頓覺一盆冷水澆了下來。
“微商的面膜產品當然不是全部出自正規企業,但現在新聞一播報,大家都會受影響,這不公平。”趙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珠三角地區,尤其是廣州,聚集了中國絕大多數的面膜加工廠,魚龍混雜。想出一個品牌名,拿幾萬元,選一個價格檔位的產品,交給這里的加工廠,很可能就造就了朋友圈熱賣的一款面膜,賺取豐厚的利潤。對許多微商來說,這里就是面膜的夢工廠。
而對許多大品牌來說,這里也是他們噩夢的開始——便捷廉價的貼牌生產沖擊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速效的秘密
2015年3月產品上市前,按照傳統線下化妝品行業的統一做法,趙峰將面膜送去國家化妝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州)進行質檢。央視新聞曝光后的第三天,為自證清白,趙峰再次將產品送檢,主要是測激素類物質。結果顯示符合標準。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初,趙峰的面膜卻意外地遭遇售后問題:多數消費者表示,使用后出現了類似過敏的反應。醫院檢查結果為:糖皮質激素依賴性皮炎。
2007年,中國頒布的化妝品衛生規范中明確規定,糖皮質激素為禁用物質,但大量面膜品牌依然為了銷量和利潤鋌而走險。
大連市產品質量檢測研究院日化中心主任孫稚菁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曾說,一款面膜若宣稱能在一兩天內達到皮膚美白、光滑、細嫩的效果,消費者就要警惕是否含有糖皮質激素。

使用“有毒面膜”的后果是,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極易過敏、起痘。然而,糖皮質激素一旦停用,原有的皮膚癥狀便會自行復發。長期使用,皮膚便會對激素產生依賴,形成“激素臉”。
“我們有正規機構的檢驗報告。這些出現了激素臉的消費者應該是之前用過的其他品牌導致的。”趙峰說。
然而,這卻已經變成了說不清楚的事。目前市場上糖皮質激素的添加種類有近百種,而有檢驗標準可依的只有41種。因此,即便添加了糖皮質激素,也不一定能檢測出來。
魚龍混雜
市場的熱銷,催熟了面膜生產線。
本刊記者在搜索平臺及B2B電商平臺上搜索的結果顯示,國內大部分面膜工廠設在廣州市。僅在白云區內就分布著規模大小不一、定位高低不同的幾十家面膜工廠。其中多數建廠時間不超過5年。
“面膜大本營”白云也是各地品牌商抵達廣州的第一站。據業內人士介紹,此前曾有多家面膜廠商甚至開專車,往返工廠和機場,接送看貨的買家。
東莞和中山也是貼牌工廠的聚集地。
本刊記者以品牌商的身份探訪潔寶集團位于中山市火炬開發區內一家最新落成的工廠時,正值兩撥工人輪班,車間生產主管劉梅蘭大聲提醒著幾百位女工,“帽子帽子,頭發別露出來。”
劉梅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工廠對潔凈有嚴苛要求,工人進出要更衣三次、洗手消毒兩次、換鞋兩次。
面膜車間內配有組合式空調機組,可將車間內空氣凈化等級由低到高設定為:30萬級的包裝車間、10萬級的灌裝車間、1萬級的配料車間(1萬級,即每立方米空間內>=0.5μm微塵粒子數量為1萬個)。
面膜按流程自動、人工交替進行:配料乳化灌裝,沖壓塞袋封口,噴碼包裝,抽查檢驗,最終出廠。
而本刊記者在廣州市白云區一家小型面膜工廠見到的情形卻大相徑庭。拉開車間的厚實鐵門,迎面吹來的是大型抽風機里冒出的滾滾熱浪。主管人員解釋,這是“向外排灰”。通過觀察可見,這家工廠省略了工人進出車間更衣、消毒、換鞋等基本步驟。車間里,穿著便裝的工人扛起面膜原料桶后,直接倒置灌裝機器內。一旁不遠處,多個工人圍成一圈,對面膜半成品進行手工包裝。手壓、腿擋、腳踩,都是常見動作。
顯而易見,作坊式的加工環境并不允許車間內部按制造流程分成多個空間。所有面膜制造環節只能在同一個車間內完成。
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大廠一般不接低于10萬片的小訂單,小訂單只能流入小廠。
然而,逐漸增多的訂單促使小廠必須在短時間內提升產量,這便造成了小廠品控能力下降,衛生條件堪憂,甚至“偷工減料,以次充好”。
性價不成正比

2015年3月,產品上市前,廣州傳悅化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峰走進車間,檢查全自動面膜機的生產情況
目前市面上熱銷的面膜,平均一片的重量大概在25克左右,包括面膜紙、精華液、外包裝在內。作為具有美白、保濕功效的敷品,面膜的全部精華成分,自然全蘊含在被精華液浸透的這張面膜紙當中。
按照成本由低到高排列,消費者較為常見的面膜紙材質有:混紡、滌綸、全棉、蠶絲,以及各種有機纖維面膜紙,如海藻纖維、果漿纖維、竹炭纖維等。
綜合多家工廠提供的面膜布料報價,成本最低、敷感較差的面膜紙,以混紡、滌綸、全棉材質為主,以每10萬片計算,每張約合0.1元。除此之外,敷感較好的蠶絲面膜紙,每張約合0.3元。成本最高的有機纖維面膜紙,每張最低報價也僅為1元左右。
即便在敷面膜時,消費者也想做到美觀。趙峰說,多數消費者不再愿購買傳統的“白面具”,這使得品牌商不得不改進面膜材質,“更透、更自然,敷感更好”。
除去面膜紙,精華液分攤著面膜最大的制造成本,也是產品賣點所在。
為達到保濕功效,精華液里常添加有甘油、透明質酸、丙二醇、丁二醇、戊二醇等基料作為保濕劑。
即便如此,面膜的保濕性能并不和價格成正比。根據2015年5月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26款面貼膜商品比較試驗結果”顯示,某款單片59元的生物纖維面膜,其保濕效果竟不如某款單片3元的實惠型面膜。
除此之外,業界人士表示,為延長面膜保質期,添加防腐劑已成為行業常態。由于使用天然防腐劑會提升制造成本,對羥基苯甲酸酯類等“致敏性防腐劑”便成為部分品牌商的首選。
業內人士提醒說,消費者在購買面膜時,應仔細查閱全成分列表,掌握其成分和含量排序。含量大于1%時,成分按含量大小降序排列;含量小于和等于1%時,成分在末尾任意順序排列。
趙峰說,面膜商更為嚴謹的標識法是:包括復配配方在內,應將配方含有的全部成分標識出來。
綜上所述,微商所集中暴露在前端生產、終端銷售、消費者使用等環節的各種問題,使得當下來自政府部門與平臺提供商的規范與監管,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近日有消息稱,騰訊或將與食藥監局等政府部門,聯合出臺專門針對微商的管理辦法和監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