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艷
【關鍵詞】有效 提問 智慧 目的 啟迪
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在每天的教學中,課堂提問可以說是貫穿整個課堂的,所以,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師的提問能力、所問問題的質量都會直接影響課堂學習活動的展開,進而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
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有的過于簡單,只停留在表面,學生的回答沒有思考性,課堂氣氛看起來熱烈,但實質上是相當空洞的;有的脫離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無從下手,以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只好自問自答;有的“老調重彈”,沒有新意,課堂缺少生機,學生提不起興趣。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
一、有目的性
即設計問題要緊緊圍繞教材的要求、教學目標進行,就是“問題要解決什么”。如我在教學三年級《軸對稱圖形》時,設計了幾個問題:(1)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解決概念的問題,明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2)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3)你會自己創造一個軸對稱圖形嗎?(將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化并學會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4)課后每人剪一副漂亮的窗花美化教室,看誰的作品最漂亮?(將數學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二、有啟迪性
即所提的問題能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探索的興趣。首先要選擇發問的時機,在學生進行“憤”、“悱”的心理狀態下進行發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其知識內化。如果“一語道破天機”,定會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思維能力培養更無從談起。比如在講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有一條題目“一根繩子正好可以圍成一個邊長是4米的正方形,如果圍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大部分學生一看到題目就皺緊眉頭,一臉為難的樣子,嘴里還嘟囔著:“這個怎么做呀?太難了!”可有的機靈的孩子,突然眼珠一轉,立刻奮筆疾書,臉上流露出得意的神情。可那表情又在告訴我:“老師,請你別說!讓我來說吧!”那時,我立刻感覺到:如果我“一語道破天機”,這些聰明的孩子會有多失望,那些就要想出點什么的孩子又會覺得有多無趣,而那些潛力生就又會多一次“坐享其成”!長此以往,他們的思維何時才能得到訓練?于是,我只神秘地問了一句“長方形的周長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什么關系?……”話還沒說完,一個個若有所悟,迫不及待地寫下了解答過程。
其次,發問后,不要馬上讓學生回答,應該給學生思考回旋的余地。讓同學們靜心熟慮、待到弦緊弓張時,指名問答,這樣可使學生的思維推向更高一層、更深一步。“開車不等客”的做法,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要通過分層啟發,才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三,講究發問的方式,不斷改變提問的角度,使問題提得新穎,才能發人深思。例如我教學三年級《平移和旋轉》時將“同學們,你們還見過哪些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改為“同學們,我們來比一比,看誰找的平移和旋轉運動的例子最多?最快?”同樣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提問方式,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截然不同。
三、有適應性
課堂提問設計以中上等學生為基點,兼顧優生和潛力生。無論哪個班級,都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現象 ——中等生占絕大多數。課堂提問時,中等生回答的機會多一些。因此,問題的提出應以中上等學生水平為主,使中等生經過思考后能夠回答出來,即“跳一跳,摘到桃”。為了適合優生、潛力生的特殊需要,可在此基礎上將某些問題作一些深化,也可將某些問題分層次,以便在課堂中向優生、潛力生分別提出。我認為將一個中等生難以回答的問題分為幾個小問題向潛力生提出,然后由中等生總結,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例如:教學二年級的《認識時、分》時,當我提問:“你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小格嗎?”經過合作探究,中上等學生能很快采用數一數、加一加、甚至乘法的方法算出一共有60小格。但對于部分潛力生來說,最多只能機械的數出來,根本想不到乘法怎么算!于是我設計了“一大格有幾小格?”“兩大格呢?你怎么知道的?用乘法怎么列式?”“三大格呢?怎么列式?”這一系列非常簡單的小問題,學生們個個爭先恐后、興趣高漲。然后我又追問“八大格一共有多少小格?十大格呢?一圈呢?”這些提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到了思考的樂趣,同時大大提高了潛力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有全面性
即課堂提問要能使全班學生都參與思考,不應該只對少數尖子生,而要使全體學生特別是潛力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使提問具有普遍性。引路性提問,要多問優等生;鍛煉性提問,照顧中等生;鼓勵性提問,穿插點問潛力生。課堂提問要讓每個同學都有啟迪,要使人人主動進取,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總之,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在課堂教學中,要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會用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來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數學轉變為“會學”數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