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杰 溫金亞 魯芳勤
脊髓型頸椎病40例保守治療觀察
劉濤杰 溫金亞 魯芳勤
目的 探究保守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 選取進行保守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40例作為觀察組, 選取同期手術治療的患者40例作為對照組,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有效率為90.0%, 對照組為87.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保守治療適用于癥狀較輕、手術承受能力較低的患者, 但在實際治療過程中, 需要醫生根據臨床經驗對治療方法做出合理選擇, 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脊髓型頸椎病;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療效觀察
脊髓型頸椎病(CSM)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頸椎病, 是一種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壓迫或刺激相鄰脊髓而產生的脊髓功能障礙性疾病。目前治療該種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學術界一致認為治療該病應盡早實施手術, 以免脊髓神經組織出現不可逆損傷, 但手術治療應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前提下進行, 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保守治療更為合適。為研究保守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 本文選取40例進行保守治療患者作為觀察組, 選取同期40例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以此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進行保守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40例作為觀察組, 選取同期手術治療的患者4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3例, 女17例,年齡35~78歲, 平均年齡(52.3±6.7)歲;對照組男24例, 女16例, 年齡36~79歲, 平均年齡(53.1±6.5)歲;所有患者病程1~24個月。患者入院時的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頸部疼痛、上肢麻木、行走困難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癥狀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手術治療,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方法選擇前后路聯合手術。觀察組患者進行保守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 選擇合理的保守治療方法, 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改善微循環)、手法治療、牽引治療等。
藥物治療(改善微循環):早期治療改善微循環具有重要的意義。治療方法為靜脈滴注鹽酸川芎嗪注射液、低分子左旋糖酐以及血栓通注射液,1次/d.7 d為1個療程。
手法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手法:脊椎定點旋轉復位法、分筋理筋法、搖擺法、小斜般法。
牽引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對牽引治療的時間進行有效控制, 一般牽引時間為15~20 min, 持續牽引10~15 min,間歇5~10 min;合理控制牽引的力度和角度, 牽引力為由小到大, 牽引角度根據患者的發病部位進行確定。
其他治療:超短波理療、脊椎小關節囊封閉治療等。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療效,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頸椎功能完全恢復;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 頸椎功能基本恢復;有效:患者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 頸椎功能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甚至有所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單向有序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有效率為90.0%, 對照組為87.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
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壓迫或刺激相鄰脊髓而產生的脊髓功能障礙性疾病, 該病是頸椎病中最為嚴重的類別,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早期頸部疼痛、上肢麻木、無力, 手部運動功能減退, 嚴重時會出現顫抖、痙攣性癱瘓等。據相關文獻指出, 輕度頸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精髓受壓能夠經過保守治療使突出的頸椎間盤恢復[1]。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是加快患者康復, 提高治愈率的關鍵。
對于脊髓型頸椎病, 以往國內外學者對于其治療多傾向于手術治療。近年來, 相關學者開始嘗試對輕度癥狀患者采取藥物治療、手法治療、牽引治療等保守治療方式, 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中手法治療具有幫助松弛肌肉、增加脊髓供血、改善局部血流循環、糾正椎間紊亂、減輕或解除脊椎壓迫等重要治療作用, 從而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2]。保守治療不需特殊設備、患者治療痛苦較小, 易被患者接受。對于某些患者來說, 如早期脊椎型頸椎病患者、手術承受力較低患者、有嚴重心臟疾病患者、有嚴重神經癥狀患者等, 保守治療是一種較好的治療選擇[3]。本文主要研究了脊椎型頸椎病患者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效果, 研究發現, 對于癥狀程度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能夠大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臨床效果較好。
本文通過對80例脊椎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 發現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0.0%)與對照組(87.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對疾病治療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 需要醫生根據臨床經驗和患者的實際情況(癥狀輕重程度、手術承受程度等)對治療方法做出合理選擇, 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1] 吳毅文, 高曉平, 楊金發, 等.非手術療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523例臨床療效觀察.頸腰痛雜志,2010,31(3):185-187.
[2] 伊鵬, 趙喜晨, 王福建, 等.百會穴為主電針治療脊髓型頸椎病40例.中圍民間療法,2010,18(7):14.
[3] 趙樹軍, Jeoun HyangEa, 于濤, 等.整骨理筋手法結合中藥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分析.世界中醫骨科雜志,2010,11(2):93-9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53
2015-03-10]
467000 河南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