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翠蓉
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觀察
曾翠蓉
目的 探討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 進一步指導臨床。方法106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觀察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結果 行子宮肌瘤剔除術106例患者中,23例復發, 復發率為21.7%。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與患者的年齡、肌瘤數目、肌瘤大小有關, 而與產次、子宮肌瘤的位置關系、術后妊娠情況無關, 其中年齡、肌瘤數目、子宮肌瘤大小是子宮肌瘤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 而術后妊娠是子宮肌瘤術后復發的保護因素。結論 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較多, 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要充分評估其危險因素, 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 有效的降低術后復發率。
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復發;相關危險因素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 其主要是由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組成, 好發于30~50歲的婦女[1]。臨床上常表現為月經的改變(增多或經期延長)、下腹部包塊、白帶增多, 嚴重可出現壓迫癥狀。對于月經過多致繼發性貧血或藥物治療無效者, 多采取手術方法治療[2], 手術方法包括子宮切除術和子宮肌瘤剔除術, 其中子宮切除術是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懷疑有惡變者, 但均會對患者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的傷害。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 多數患者選擇子宮肌瘤剔除術, 多數研究表明[3], 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術后復發率較高, 因此為了探討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 本院回顧性分析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的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106例, 所有患者均經B型超聲診斷為子宮肌瘤, 婦科檢查見子宮增大, 質地硬, 表面不平, 可觸及結節及腫塊。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42.3±7.5)歲, 產次0~4次, 平均產次(2.3±1.0)次, 子宮肌瘤單發45例,多發61例, 子宮肌瘤直徑2.3~15.2 cm, 平均直徑(5.4±3.2)cm。按照肌瘤與子宮壁間的關系分類:肌壁間肌瘤75例, 黏膜下肌瘤18例, 漿膜下肌瘤13例。所有患者均將子宮肌瘤完全剔除, 術后病理均為正常, 無心腦血管疾病, 肝腎功能均正常。
1.2 術后復發診斷標準[4]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后6個月后子宮內有新發的子宮肌瘤生長, 均經B型超聲及婦科檢查證實。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年齡、產次、肌瘤數目、肌瘤大小、肌瘤位置以及隨訪術后妊娠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 回顧性分析的106例患者中, 經過隨訪觀察, 其中23例術后復發, 復發率為21.7%。子宮肌瘤術后復發與產次、子宮肌瘤的位置關系、術后妊娠情況無明顯相關性(P>0.05)。而與患者年齡、子宮肌瘤的數目、子宮肌瘤的大小有關(P<0.05)。見表1。

表1 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復發相關因素(n, %)
2.2 多因素回歸分析 經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 患者年齡(OR=5.234, P=0.004<0.05)、子宮肌瘤數目(OR=3.332, P=0.007<0.05)、子宮肌瘤大小(OR=2.345, P=0.025<0.05)是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率三個獨立的危險因素。
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由于其好發于生育年齡, 青春期較少見, 絕經后萎縮或消退, 其可能與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有關。治療應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年齡和生育要求以及子宮肌瘤的類型、大小、數目全面考慮。手術治療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但存在一定的復發性, 多項研究報道[5], 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復發率為20%~30%。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復發率為21.7%, 單因素分析顯示, 術后復發與與患者的年齡、肌瘤數目、肌瘤大小有關(P<0.05)。而與產次、子宮肌瘤的位置關系、術后妊娠情況無關(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 患者的年齡、子宮肌瘤數目、子宮肌瘤大小均為子宮肌瘤術后復發的獨立的危險因素(P<0.05), 而術后妊娠是子宮肌瘤術后復發的保護性因素(P>0.05)。
由于子宮肌瘤的發生與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有關, 患者的年齡越大, 超過40歲, 體內的雌激素開始下降, 因此青春期婦女子宮肌瘤的復發率明顯>40歲以上的患者。子宮肌瘤數目越多, 手術過程中較小的肌瘤很難清除干凈或是殘留體內極微小的肌瘤, 因此隨著病情的進展, 復發率也就越高。子宮肌瘤越大, 使手術難度加大, 由于部分子宮肌瘤會植入到子宮深層組織, 導致手術后可能會存在微小的肌瘤未徹底清除, 而引起復發。術后妊娠能夠大大降低子宮肌瘤的復發率,是因為妊娠后的婦女, 子宮內無孕激素的抵抗, 雌激素單獨作用在子宮上的時間較少, 從而大大減弱了雌激素對子宮肌瘤的作用[6], 達到抑制子宮肌瘤復發的作用, 從而成為保護性的因素。
綜上所述, 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與年齡、肌瘤數目、子宮肌瘤大小等因素有關, 而術后妊娠是保護性的因素, 因此對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要嚴格掌握其手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針對有復發傾向的危險因素要進行綜合考慮, 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 減少術后的復發,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商晶華 . 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初探及對策.安徽醫藥,2013,17(1):110-111.
[2] 吳智娟, 劉曉娟, 鐘文明, 等.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職業與健康,2013,29(2):252-254.
[3] 李玉芳, 鄭艷, 郭端英, 等.子宮肌瘤剔除術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2):60-62.
[4] 曹愛蘭. 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研究.中國醫學工程,2011,19(12):69-71.
[5] 李萍. 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相關危險因素分析.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21(1):50-52.
[6] 劉鳳英. 趙淑霞, 黃立, 等.子宮肌瘤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27):5302-5305.
Observation of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recurrence after myomectomy
ZENG Cui-ro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Guangdong Heyuan City Lianp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yua.5171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recurrence after myomectomy, in order to provide further clinical guid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106 patients undergoing myomectom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ir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recurrence after myomectomy were observed. Results Among106 myomectomy patients, there were23 relapsed cases, with the recurrence rate as21.7%.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was related with age, fibroids number and size, and it had no relationship with parity, fibroids location, and postoperative gestation.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cluded age, fibroids number and size. Postoperative gestation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Conclusion Recurrence after myomectomy contains various related risk factors. Full evalua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rational formulation of operat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recurrence rate after myomectomy.
Myomectomy;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elated risk factors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12
2015-03-26]
517100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