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芬 卓緣圓 李素華
·中醫護理·
穴位埋線配合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
林宇芬 卓緣圓 李素華
目的:探討穴位埋線配合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效果。方法:選取2009年7月~2013年6月我院100例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將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艾灸治療,在經前1周開始治療,連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觀察組采用穴位埋線配合艾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穴位埋線配合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艾灸;穴位埋線
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經期前后或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感,或伴有腰酸、乏力、惡心、嘔吐,重者可出現劇痛暈厥。原發性痛經常采用非甾體類消炎藥及避孕藥治療,起效雖快,但易產生不良反應,且療效難以持久。穴位埋線配合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能產生即時止痛效應,且止痛作用持久,同時還可行氣通絡,調節臟腑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1-2]。我們對50例患者應用該方法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7月~2013年6月我院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15~29歲,平均年齡(20.62±3.01)歲。病程0.5~14年,平均(4.37±2.25)年。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1]及中醫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2]。(2)未用鎮痛藥或其他止痛療法。(3)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患者等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首先選取雙側關元、三陰交、地機、合谷、太沖穴針刺,施以提、插、捻、轉后,留針候氣。在月經前7 d開始針刺直到月經期,每次留針1 h。然后在上述穴位距離皮膚3 cm左右給予溫和灸15 min,使患者有溫熱而無灼痛感 。患者均在經前1周開始治療,10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2.2 觀察組 護理人員點燃艾條,以穴位埋線為主,配合艾灸。埋線取雙側關元、三陰交、地機、合谷、太沖。艾灸取神闕、氣海、關元。患者取仰臥位,選取一次性無菌埋線包(9 F針頭和2號線),穴位消毒后將埋線針迅速刺入,待每個穴位出現針感將線埋入。隨即用艾條灸以上穴位,直到皮膚出現紅暈為止。在月經前5 d埋線,1個月經周期埋線1次,1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參照文獻[3]相關標準制定。顯效:腹痛明顯減輕;有效:腹痛減輕;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或加重者。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療效比較(例)
痛經大多為寒凝及氣滯血瘀致胞絡不通,“不通則痛”,病位在胞宮,與沖任及肝脾腎關系密切[3]。祖國醫學中原發性痛經屬于“經行腹痛”范疇,其病因復雜。中醫學認為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變化在氣血,故治療以調理子宮、沖任氣血為主。經期或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瀉溢,氣血變化急驟,此時若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可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胞宮經血流通受礙,以致不通則痛;或沖任、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
古人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護理人員對患者要進行疾病相關知識教育,轉移注意力,從而減輕其不良情緒。指導患者戒生冷油膩辛辣食物。艾灸時盡量減少身體的暴露,以保護患者的隱私及預防受涼。艾灸過程中加強巡視,預防燙傷發生。選用高科技納米線,埋入穴位后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吸收后轉化為氨基酸,對穴位產生的生物化學刺激時間長,同時配合艾灸,可顯著提高活血化瘀散寒之功效[4]。”艾葉性辛溫,善通十二經脈,具有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之功,為婦科要藥。艾灸施于穴位,其燃燒時所產生的近紅外輻射有較高的穿透能力[5]。本療法選用溫和灸關元、氣海、三陰交穴,《采艾編》記載:“關元,小腸募,三陰任脈之會。言元氣之關會也,為女子蓄血之處。”氣海穴為生氣之海,既可行氣活血,又可補益氣血,根據患者的機能狀態達到雙向良性調節的補虛瀉實作用。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調理脾、肝、腎,行氣活血,為婦科理血調經要穴,婦科病一般均選用此穴。三穴配合,共同激發經氣,溫煦胞官,調整胞宮的陰陽氣血,使寒得溫則化,瘀得溫則通,氣血調和,月經暢通,而達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1] 樂 杰.婦產科學[M].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47.
[2]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27.
[3] 陸 毅.針灸配合中醫護理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9):63-64.
[4] 張 煜,陳 慧.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痛經改善及心理狀況影響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3,19(11):128-129.
[5] 顏 慧.滯針與艾灸在原發性痛經護理治療中的體會[J].光明中醫,2014,29(10):2193.
(本文編輯 崔蘭英)
518033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中醫院針灸科
林宇芬:女,本科,主管護師
2014-11-24)
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