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莎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現代都市建筑設計院,上海 200072)
基于場所的新老建筑對話
張 莉 莎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現代都市建筑設計院,上海 200072)
以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體育館為例,從新建建筑所處場所出發,對特定區域的場所精神進行了分析,從區域意向、老建筑特征兩方面進行了論述,提出了提取場所典型特征、創造新的場所精神的設計策略,并進行了建筑材料的地域化轉譯、色彩呼應、細部表現等方面的研究,達到了新建建筑既與原場所精神相呼應,又創造新的空間場所的效果。
場所精神,區域意象,新舊對話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是一所著名的百年老校,學校前身由圣瑪利亞女中和中西女中合并而成,眾多知名校友如宋氏三姐妹和張愛玲等在此就讀。目前是上海市唯一的一所公辦女子中學,校園內有兩處室外操場,室內體育活動場所較少。教育局對貫徹各中學優化學校教學樓及體育文化設施提出宏觀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學校基礎建設,達到建設高層次,開放型,內外相結合,富有彈性的學校發展目標。學校和教育局方面決定在原有健身房、乒乓球房舊址上拆舊建新。
2.1 場所理論
“場所”理論由諾伯格—舒爾茲以現象學為基礎構建的,指出:我們呼喚的“場所精神”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不同的場所有著不同的特征,這個特征是如此之強,它往往決定了居于其中的人們對環境意象的基本性質,并讓他們覺得歸屬于這個場所。場所的實質是人通過與建筑環境的反復聯系和作用后形成的,“每個人都會與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聯系密切,對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記憶中,意味深長”。通常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與其他的事物混雜在一起,部分的、片段的印象,綜合反映之后,形成對場所的認知。人們對場所的體驗過程大概分為三個遞進階段,即“感知”“認知”“認同”。感知(Perception),當人們初次走進特定環境中,運用視、聽、嗅、味、觸、第六感官等去感受外界傳遞的信號。認知(Cognition),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是一種經過人工處理的認識的過程。認同(Sense of Identity/Sense of Belonging),對場所的認知來源于對特定地點、特定建筑的記憶和情感,是關于“歸屬感”和“安全感”的一種深層次的人和環境的關系。凱文·林奇指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路徑、邊界、節點、區域和標志物。區域和標志物作為主要元素構成了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典型特征。建筑師通過調研基地(Site)所處場所,逐步分析并提取人們對特定場所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感知”“認知”的典型特征,運用場所理論的“認同”階段作為評價體系,尋找新建筑及環境產生區域認同的策略。
2.2 新舊建筑對話
新建建筑作為“外來物”,如何取得場所認同感,取決于人們對新建筑與環境作用關系的認同。通過認識和把握場所中給人提供“歸屬感”“認同感”的因素、文脈,不僅從感官上,而且更重要的從心靈上認識和理解所處的具體空間的特征,對于在歷史風貌保護區中新建建筑是必須的。K.弗蘭普頓教授提出“場所—形式”的關聯性,強調建筑生成于特定的環境。建筑師通過提取場所典型特征、空間元素來進行新舊對話,是較為可行的設計策略。因此在新舊建筑對話之前對街區風貌、文脈、材料等本身進行調研來了解場地對人們“感知”“認知”的影響,為新建建筑最終達到區域“認同感”提供了思路。
3.1 區域意象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地處上海市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中,校園中有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筑五四樓,由著名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設計。決定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主要物質特征是其主題的連續性,包括多種多樣的組成部分,如尺度宜人的街道、建筑形式、使用功能、細部、色彩、材料。雖然經歷半個多世紀的變遷,其整體歷史風貌仍清晰可見,街道較為安靜,多為雙行道或單行道。在該區域擁有大量的優秀歷史建筑,如中實新村、百樂門舞臺、愚谷村、新恩堂、兆豐別墅、圣約翰大學、中西女中、涌泉坊、西園公寓、王伯群住宅,這些優秀建筑風格不一,但總體上多為新古典風格,即海派風格。功能上以花園住宅、新式里弄和教育建筑為主。愚園路沿街建筑多為紅色屋頂、水泥砂漿拉毛外墻或紅磚外墻,街道兩側植法國梧桐,與建筑共同構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易被識別的街道意象。
3.2 鄔達克與五四樓
五四樓作為距離基地最近的優秀老建筑,由著名建筑師鄔達克先生于1935年建造,當時名為景蓮堂。校園內其他建筑多模仿五四樓的建筑風格,五四樓為美國學院派哥特式教學樓,三層半的磚木混合結構。屋頂為雙坡硬山紅瓦,墻面為淺灰色水泥砂漿拉毛處理,窗戶四周用水泥砂漿砌筑仿石效果。一層開長方形窗,二三層開方窗,整個立面強調水平線條,莊重大氣又不失活潑。平面結構為T字形,前部為教學樓,入口處有哥特式拱券及彩色玻璃窗花;后部為大禮堂,兩側開窗為彩色玻璃裝飾,屋頂圓形裝飾與地面裝飾有序列呼應。裝飾與土建全部由鄔達克先生設計,全程對施工嚴格把控,建筑堪稱精美之作(見圖1,圖2)。
4.1 新舊建筑對話的策略
國外有較多新舊建筑對話成功的案例,如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的法國加里藝術中心采取新舊建筑水平并置的對話方式,貝聿銘先生的法國盧浮宮擴建工程采取融新于舊的對話方式。新建建筑基地偏于校園西南角,相對其他類型的新老建筑對話方式,新建體育館距離五四樓較遠,對老建筑的影響較小,新建筑與舊建筑的對話更像“隔空喊話”,如何實現和諧相處——既與原場所精神的特征相呼應,又創造新的空間場所,是建筑師考慮的重點。建筑師在尋找“過去”和“現在”對話的過程中,結合實際功能及學校規范中不應采用玻璃幕墻的要求,并沒有一味的追求純凈的現代設計語言,也沒有對經典建筑采取盲目崇拜式的模仿,而是通過更為謙虛的現代建筑語言——既從過去提取典型特征又采用現代簡潔風格的建筑形式。

4.1.1 提取典型特征
1)現代建筑材料與色彩的區域化表現。對建筑材料的模仿或替代,是新建建筑采取的融入環境的一種策略。從材料選用及材質的表達上,建筑師試圖與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中的建筑取得某種精神上的聯系,喚起人們對該區域的精神認知。該區域建筑多為磚木混合結構,外墻采用紅色燒磚或毛石砌筑,外墻施水泥砂漿拉毛抹面。紅磚在老建筑運用廣泛,在土地資源緊缺的今天,建筑師采用陶土板——更為環保的材料,用轉譯的方式向歷史致敬。新建體育館采用暗紅色陶板,并背襯淺灰色涂料,共同作為建筑的主色彩與五四樓及愚園路街道風貌在色彩上協調統一。2)細部。建筑采用陶土板拼接出耐人尋味的類磚石肌理,在建筑的表皮設計中融入古典韻律。在細節深化上,著重考慮材質劃分的模數化與可操作性,建筑在窗框尺寸、陶土板的劃分及交接上均暗含內在邏輯性。施工配合階段,在面對操場的西入口為學生主要出入口,陶土板深化設計中著重考慮女子中學的特殊性,陶板的組合拼接出體現女性的柔美的圖案,減弱建筑方正的男性氣質。建筑師向鄔達克先生學習,室內外同時設計,不存在室內二次裝修設計,促成了室內外設計風格一致。
4.1.2 創造新的“場所精神”
1)現代主義簡潔建筑形式。新建體育館在形體上進行有序的穿插設計,增加建筑形體的空間層次感,采用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以一種謙遜的姿態立于校園中。在校園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兩種不同風格所產生的對比。新建建筑點狀的介入到歷史區域,時間的軌跡在新建筑上一目了然,仿佛能聽到歷史與當代的對話。風貌區中建筑風格豐富多樣,體育館作為新的媒介無疑提升了人們對傳統街景的關注。2)新的場所邊界。新建體育館偏于校園一隅,配合近期規劃新閘路從基地南面通過,新建體育館又承接了周末及節假日對公共開放的任務。場地與學校之間由圍墻分隔,減弱了新舊場地之間的混雜程度,邊界相對分明,同時彼此又緊密聯系。新建體育館創造了新的場所空間,相對開放、公眾參與性較強,極大可能會成為公共可以進入的連接性節點。新的場所空間與歷史建筑、原場所空間各自最大限度地得以保全,在原場所精神延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場所空間。
4.2 新建建筑概況
新建建筑在高度、體量、色彩等方面與歷史文化風貌相協調。同時遵從上海市規土局發布的華陽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校園內新建計容面積不超過2 723 m2,高度不超過15 m的要求。目前基地約為53 m×53 m,接近方形。基地北側為學生宿舍,東側為印刷廠,西側為操場,南側為近期將開通的新閘路。根據消防部門的要求,北側要避開宿舍樓13 m,東側避開印刷廠10 m,消防車道與校園內道路環通,基地實際可見范圍39 m×34 m。建筑同時要滿足設置室內訓練籃球館、排練廳、形體房、地下停車庫及人防工程的要求,最終體育館設計為地上2層,地下2層功能復合、外形接近“BOX”的學校體育館。新建筑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立面見圖3,圖4)。


實際工程項目,特別是在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新建建筑,是一件復雜且周期較長的項目。建筑方案需經過規劃單位、文化部門、校方、專家等多方討論論證,各方利益錯綜復雜,基地施工區域附近有較多居民和棚戶區,實際可施工區域范圍較小,且施工區域恰好在女子中學校園內,安全施工是重中之重。項目目前仍在施工中,預計在2015年年底建成。
新老建筑的對話賦予了愚園路風貌保護區新的生命力。在歷史文化風貌區中新建建筑對建筑師的耐心和各方面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如何處理新建建筑與歷史建筑的對話——新建建筑塑造自身個性的同時,又不對場所產生“不和諧”。這種對立統一,使新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體育館項目有更深遠的現實意義。
[1] 沈三陵,王 靖.與歷史對話——西班牙托萊多市檔案館與圣馬可文化中心[J].世界建筑,2009(1):91-93.
[2] 司馬蕾.橋上書屋,下石,福建,中國[J].世界建筑,2011(5):65-67.
[3] K.弗蘭普頓.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4] 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5] GB 50099—2011,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S].
[6] 華霞虹,喬爭月.上海鄔達克建筑地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
[7] 諾伯格—舒爾茲.存在·空間·建筑[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8] 2003年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Z].
[9] 上海規土局.華陽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Z].
[10]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11] 諾伯格—舒爾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New-old architectural dialogue on the basis of the place
Zhang Lisha
(ModernUrbanBuildingDesignInstitute,EastChinaBuildingDesignAcademyCo.,Ltd,Shanghai200072,China)
Taking Shanghai 3rd Girls’ High School Gymnasium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aspect of new building field, the paper analyzes place spirit of particular areas, discusses regional image and old building properties,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extracting typical place features and creating place spirit, and studies regional translation, color response and 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materials, which achieves the effect of matching of new building and original spirit and creating new space field as well.
place spirit, regional image, new-old dialogue
2015-03-05
張莉莎(1984- ),女,碩士,助理工程師
1009-6825(2015)14-0017-03
TU24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