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雪 穎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芻議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塑造
吳 雪 穎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對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進行了基本概述,從空間配套設施、公共空間舒適性、安全性以及管理維護與交通組織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間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了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塑造的策略,以滿足人類活動的空間需求。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活力
近年來,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需求,許多城市開始進行公共空間的建造,如公共綠地、公共廣場等。然而其在使用過程中并未發揮其應用的效果,往往出現無人問津的局面。對此現狀,許多學者與城市空間設計人員研究發現,在小尺度的城市空間中通過活力的塑造能夠使城市的魅力集中體現,并為人們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因此,對小尺度城市空間活力塑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可界定為能夠為人們帶來更具有人情味、舒適感與親切感且尺度比較宜人的空間,在尺寸方面一般控制在70 m~100 m之間,如城市中的街頭綠地、小型廣場等。其構建特點具體表現在四方面,即:1)尺度合理。小尺度公共空間,顧名思義,其自身尺寸較小,人們在其活動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更多的親切感與安全感,所營造的氛圍較為輕松。2)可達性較好。城市中小尺度公共空間多構建于聚居區附近,人們無需依賴汽車交通便可到達,既使休閑時間得到充分利用,很大程度上也改善了交通擁堵問題。特別針對老年群體,小尺度公共空間的設計帶來極大的便利。3)土地資源的節約。由于小尺度公共空間本身占地面積較小,構建過程中可充分利用許多無法開發的空地,使土地資源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節約。4)鄰里關系的改善。城市居民生活過程中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影響,鄰里間的溝通交流機會較少,而在小尺度空間構建后,許多非正式會面機會逐漸增加,人們的溝通交流日益頻繁,為社區營造和諧的氛圍[1]。
以哈爾濱城市規劃為例,其在規劃手段與建筑風格方面與西方城市極為相似,尤其從道里區與南崗區中不難發現,規劃采用的主要為傳統歐洲的規劃方式。城市的路網結構呈現的大多為格網式、軸線、廣場與對景以及放射式等為主。但由于過于強調功能分區,使城市公共空間并不具備多樣的功能,失去公共空間原有的親切感。無論在拆遷或老城區改造過程中,都造成了公共空間多樣性趨于消亡。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忽視了空間配套設施、親切性、安全性、管理維護以及交通組織等因素的影響。
1)從空間配套設施角度。城市公共空間在功能要求上需為人們活動創造更多的便利條件,而這些便利條件的載體便為空間內基本的配套設施。但我國大部分北方城市公共空間中存在的配套設施不僅表現在數量不足方面,而且設施自身過于陳舊且設計不夠合理。例如,公共空間中未構建能夠遮日避雨的頂篷或缺少能夠休憩的設施等,很多公共空間結構設計中也沒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與殘疾人群體可利用的設施,如設置的盲道存有過多的轉彎次數等[2]。2)從公共空間舒適性角度。公共空間活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很大程度來源于空間自身的舒適性。很多城市公共空間構建過程中多集中其外表的壯觀與奢華,而空間舒適性被忽略。如炎熱的夏季,北方城市公共空間中所鋪設的硬質地面由于對太陽輻射進行吸收,促使空間內空氣逐漸加熱;而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不注重設計能夠避風且向陽的結構。再加上城市發展中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問題也成為影響空間舒適性的重要原因。如J.雅各布斯所認為,城市的公共空間不應完全注重其藝術特征,更需注重其作為人類交流活動載體的使用功能。3)從公共空間安全性角度。城市公共空間中近年來發生的安全事故很大程度上受施工與設計中的疏漏所影響,為公共空間中活動的人們帶來極大的心理陰影。一般城市公共空間中存在的隱患主要體現在警示標志的缺失、地面防滑處理不到位、空間細節處理過于疏忽以及空間內交通通道設置的不合理等。4)從管理維護與交通組織角度。空間內基礎設施的維護以及環境清潔工作的維持需以良好的管理維護手段作為保障。許多城市公共空間多存在重視建設而忽略管理的觀念,造成空間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另外,從交通組織角度,北方城市中的公共空間常以孤島的形式存在,其周邊被混亂的交通所干擾,造成難以出入空間的局面,使空間活力持續下降[3]。
1)注重人類活動與空間活力的聯系。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塑造,不僅需在基礎設施以及空間內景觀方面進行完善,同時更應注重人類活動的參與。作為人類活動的載體,公共空間所展現的活力是影響人們心理變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塑造城市空間活力過程中需充分將其與人們活動保持互動,通過良好的場所精神與環境氛圍吸引更多人群的參與。另外,塑造小尺度公共空間活力過程中還應注重與城市地域特色與文化歷史的相結合,以此增加公共空間的文化信息。如《一種好的城市形態概論》一書中,凱文·林奇曾提及,若將空間環境、社會整體結構以及人類的活動相結合,人類所處位置主要為空間外部的部分,能夠敏銳的觀察到空間具體形態,而空間環境的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各種活動的合理交織,其與社會整體結構存在一定的相互關系。因此,設計公共空間過程中需將城市整體特征、公共空間環境與人類活動作為考慮的關鍵因素[4]。
2)空間功能多樣性的創造。空間功能多樣性的創造需從兩方面進行。a.對商業或服務設施等進行合理布置。其中商業設施主要指能夠滿足人們購物需要的如飲食商品、游覽用品等相關攤點或售貨亭。而在服務設施方面應注重休憩設施的增設,具體可選擇尺寸與材質較為舒適的座椅等,同時還需配備相應的環衛設施以防止空間內垃圾隨處丟棄的現象。另外,設計中還需考慮老年群體與殘疾人群體的相關設施,確保休憩或游覽過程中不會發生意外事故。b.應注重空間內的維護管理。針對環境清潔工作,可組織經常在空間內活動的群體進行清掃,或組織專人做好空間內環保工作,提高空間內人群活動的積極性。而且對空間中的服務設施也要做到定時檢修,確保其以良好的狀態運行。這樣便可通過空間功能多樣性的創造塑造空間的活力。圖1為哈爾濱城市項目空間規劃指引。

3)空間良好環境的營造。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塑造要求營造良好的空間環境,其具體體現在空間舒適性與安全性的提高。在舒適性方面,可根據北方城市的氣候特點對空間進行完善,或以空間尺寸為依據,保證周邊建筑能夠起到一定的烘托效果,為空間活力的塑造奠定基礎。而在空間安全性方面,應注重做好地面防滑處理工作,根據空間結構設置具體的警示標識,并禁止步行通道中隨意穿行自行車輛等。這樣通過空間安全性的提高,為空間人群活動提供安全保障[5]。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塑造是促進城市公共空間合理使用的必然手段。實際在塑造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的特征,綜合分析城市空間當前存在的問題,從空間功能多樣性的創造以及空間良好環境的營造等等方面來進行完善,以此發揮公共空間應有的效果,進而為城市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
[1] 湯 超.淺談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塑造[J].中外建筑,2010(1):51-52.
[2] 李 皓.以環境行為學觀點探討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營造[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3] 李 磊.城市發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觀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4] 趙 勇.親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間的系統建構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1.
[5] 王 楠,萬 婷,姜葉超.哈爾濱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J].低溫建筑技術,2010(10):27-29.
On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pace vitality of small-sized cities
Wu Xueying
(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The paper surveys the public space in small-sized cities,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utilities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from the space allocation facilities, comfort of public space, safety, and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shaping the public space vitality of small-sized cities, so as to meet the space demands of human activities.
small size, city, public space, vitality
2015-03-02
吳雪穎(1992- ),女,在讀本科生
1009-6825(2015)14-0019-02
TU2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