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歡
香樟園內的古宅就像耄耋老人,也曾“背景離鄉”,如今“葉落歸根”,佐證了歲月的變遷,沉淀出貴州千百年來文化交融的歷史。他臉上鐫刻著滄桑,內心蘊涵著故事,而那些動人的故事,在一花一葉中吐露芬芳,在一磚一木間悠然流淌。
追溯人類文明的起源,遠古的先祖們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產生了社會文化,建筑作為環境改造的一部分,不但為人類提供者肉體與精神的庇護,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開始承載著社會與人文的思想觀念,成為了人類文明的表現方式與物化形態。
在貴州文化發展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里,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斷的融會貫通,在建筑中,文化的多元并存與融合發展也被彰顯出來。從長江中下游流域輾轉遷徙而來的苗族先民,結合貴州山區地理特征與自身傳統的建筑工藝而創造出吊腳樓;明朝時期調北填南屯軍為民的政策,讓來自江南的屯堡人祖先,將徽派建筑理念帶上貴州高原。先人將智慧融于建筑之中,在長期的繁衍生息中誕生了新的文化。
今人的所思所想,也有著與古人共通的默契,古人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就了貴州鱗次櫛比的建筑風格;而今人取一念,置一景,筑一城,又何嘗不是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的妙手偶得呢。
位于貴州省貴陽市龍洞堡區域的多彩貴州城,正是貴州多元文化沃土上平地而起的一座生態旅游綜合體,也是一處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平臺、以創意為紐帶的新文化地標,在多彩貴州城內各式各樣的建筑里,貴州文化兼容并蓄的特點盡覽無遺。
庭院深深,香樟滿園,黔文化交流中心是多彩貴州城里一處幽境所在。已逾百年的香樟林木與青瓦白墻的古典建筑相得益彰,順著林蔭小道走向古宅,腳步會不由自主地放慢。再精致的房屋也需要美好環境的相襯,這一理念中西皆然。19世紀著名的建筑師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的構想,而田園詩人陶淵明更是毫不掩飾他對“桃花源”的向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花草樹木總讓人親近自然,也增添了房屋院落的生命活力。
鳥語蟲鳴輕吟出一片盎然的古意,走近房屋跟前,心情已被熏陶得大好。3幢明清時代的古宅——楨槚閣、英華樓、都統樓比肩而立,它們曾經的主人在貴州歷史上赫赫有名:洋務運動先驅丁寶楨,晚清著名外交官黎庶昌,平三藩的副都統谷豐,這3位貴州籍名人在各自的領域里聲名斐然,是貴州的驕子。如今通過故居的移植與重構,讓3位老先生成為了鄰居,也向我們緩緩展開了一幅充溢了貴州名流生活點滴的畫卷。
3幢古宅因為與貴州有著密切的淵源,通過整體搬遷改建的方式重新矗立在多彩貴州城的香樟園內。建筑是凝固的文化,但凝固的建筑卻因為有了與貴州相通的文脈和史脈,顯得愈加靈動。想著這些貴州籍的歷史名人曾經懷揣夢想奔赴他方,通過自己的努力創下大好基業,如今一切又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反哺?銜一株草木拈花弄月,古宅煥發了青春,歷史與文化也在其中得以傳承延續。
楨槚閣雙套石門上的磚雕額匾,是康熙御筆“厚德載福”4字。英華樓門額上是曾國藩親書的“英華鐘秀”,昭示出房屋主人彼時的位高權重,而建筑上外形上展現出來的馬頭翹角高墻、錯落有致的墻線,卻透露出幾分莊嚴整潔的美感。整體建筑面闊3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陽光從位于廳堂前方的天井灑落下來,讓入屋之人籠罩在暖意之下。
這種內屋結構為木質骨架、外墻砌以磚瓦的風格,與貴州黔北民居一脈相承,其緣由正是黔北民居在巴蜀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借鑒了江浙一帶徽派建筑的元素。各種地域的文化在貴州留下了或深或淺的足跡,又因貴州本土的特點得以創新,最終殊途同歸。
屋內的書畫卷軸,將本已悠久的宅第裝點得更具歷史厚重感,而重新添置的西洋古典家具,也讓中西方文明有了一次親密接觸的機會。舊時的陳設佐以凸顯貴州民族特征的銀飾、銅鼓、苗繡、儺面等物件,不僅勾勒了歷史的深度,也拓寬了文化的廣度。民族文化與民俗文化通過一件件藝術品在屋內陳列有序地布滿開來,有中國韻味、有異域風情,既有廟堂之高的雅致,亦有江湖之遠的隨性。
白磚青瓦馬頭墻,天井廂房夾正堂。無論是鏤雕木梁還是溢彩琉璃,前人的音容笑貌已然遠去。發思古之幽情,我們在追憶那些塵封歷史的同時,依然可以創造著當下鮮活的文化。楨槚閣、英華樓、都統樓通過不同的主題策劃,不再作為單純的展示參觀,它們搖身一變成了黔元儺、黔學院、黔香閣,兼具了非物質文化體驗館、高級宴會廳、高級學術交流廳的功能。不同的主題性質將文化傳承與文化體驗相結合,無論是專家學者亦或是友人游客,在古宅中領略文化的魅力,交流文化的心得,參與文化的互動,這樣的方式,也許才能讓建筑成為展現文化的最佳載體。
在黔元儺的晚宴上,一邊品味貴州非遺美食,一邊用非遺文化表演佐餐,恐怕是為這場黔文化中心游覽留下最后也是最深刻記憶的體驗了。傳統的長桌宴被少數民族元素裝點得頗具匠心,苗族繁復的銀飾覆蓋著餐盤,水族神秘的水書印制在筷套紙巾上,餐具也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感。隨著穿著民族服飾的服務生將列入貴州非遺名錄的美食一道道端上餐桌,桌前的舞臺上,古老的儺戲正在上演,多媒體的三維展示屏上介紹著貴州經典美食的前世今生,燈光、歌舞、絲竹、鼓點,神秘而魅惑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在視覺、聽覺與味覺的三重感受中體會貴州文化的多彩。光影之中,餐宴落下帷幕,美食的韻味還在燈影的光束中久久停留,回味著這場美輪美奐的表演,對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意猶未盡。文化的汲取不僅是單純灌輸,建筑的藝術不僅是供人觀瞻,用創意的升華賦予建筑以生命,賦予文化以新意,這才是貴州多元文化充實而飽滿的內核。
在這片廣褒多姿的大地上,從中原文化到荊楚文化、從巴蜀文化到滇越文化,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里,一座座飽含豐碩文明的建筑都在傳唱著古老的歌謠,也協奏著今天的旋律。在每一處風光雋秀的村林中,在每一泊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在每一幢雕梁畫棟的宅院里,貴州歷史文化的印跡都有待我們去發現。
香樟園內的古宅就像耄耋老人,也曾“背景離鄉”,如今“葉落歸根”,佐證了歲月的變遷,沉淀出貴州千百年來文化交融的歷史。他臉上鐫刻著滄桑,內心蘊涵著故事,而那些動人的故事,在一花一葉中吐露芬芳,在一磚一木間悠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