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剛
古代公車也腐敗
文/李志剛

公元前481年,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去世,享年40歲,孔子悲痛欲絕。因在孔門眾多弟子中,顏回是被孔子稱贊最多的一個,孔子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稱。
追悼會現場,孔子還沒從悲傷中回過神來,顏回的父親就提出了一個要求:“請先生節哀順變,為表達您的哀思,能否將您的車子改制成棺材來安葬顏回呢?”孔子一聽,立馬止住悲傷回到現實:“不乘車,我怎么同大夫交往呢?”
這并非杜撰,而是確有其事。因為從先秦起,諸侯公卿都以乘坐的馬車作為體現身份的一種標志。在中國古代,官員的代步工具最早為牛拉的車,后為馬拉的車,再后來才改為人抬的轎。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北洋軍閥上臺,不坐轎而改坐車。那時的汽車兩旁有踏板,各站兩名挎“盒子炮”的保鏢,招搖過市,威
風不已。車的優劣和權力的大小成正比,車越好者,權力越大;車一般者,權力一般;無車可坐者,自然也就無權了,只好垂手站在馬路邊,吃那汽車疾駛卷起來的灰土揚塵和超標的尾氣。
從古至今,座駕雖然只不過是官員的代步工具,更是地位的一種象征,只要頭戴烏紗以后,就沒法排除對于座駕的關注。連孔圣人都無法逃脫公車情結,其他官員更是如此。
盡管官員允許有公務車,但為了限制官員超標準用車、公車私用等公車腐敗,歷代王朝都會通過發布《輿服志》(輿,即車,即輦、轎、座駕),對官員的公務車配備予以規定。即什么級別的官,享受什么等級的座駕,都規定得詳詳細細。
西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頒布了中國最早、最成型的官車使用規定:一、不同官員駕車馬匹數量有差別,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公車的裝飾體現等級差別:一是車廂兩旁用以遮蔽塵土的屏障,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將左邊漆成紅色;兩千石以上的,可以將兩邊都漆成紅色。二是車輛上避雨遮陽的車蓋,平民乘車只許用青布蓋,官吏兩百石以下的用白布蓋,三百石以上的用皂布蓋,千石以上的方可用皂繒覆蓋。于是,車蓋連同冠服合稱“冠蓋”,也成了仕宦的代稱。我們所說的“冠蓋云集”,與現在眾多官員開會將車子停在一塊兒的感覺差不多。
盡管各王朝有明確規定,但歷史上各種公車腐敗卻時常上演。
《明史·奸臣傳》中,那個與嚴嵩勾結、總理全國鹽政發了大財的都御史鄢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錦被廁床,白金飾溺器。嵊時遺嚴氏及諸權貴,不可勝紀。其按部,常與妻偕行,制五彩輿,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傾駭”。按說,照祖宗規定,超過四人抬轎者,就要受彈劾,可這個嚴嵩的死黨不但抬轎者超過標準,而且還使用了女性,這種荒唐的行徑在他沒有完蛋之前,誰又能奈他何?
張居正,萬歷朝的首輔,回家奔喪時,所坐的轎子堪稱世界之最,對這種政策之規定,也是莫大的諷刺。
張居正的這次返鄉之行,那真是壯觀得不得了:轎子要32個轎夫抬,內分臥室及客室,還有小童兩名在內侍候。隨從的侍衛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派,而鳥銃在當時尚屬時髦的火器。張居正的這頂轎子,可想而知,一有里外套間,二有隨侍人員,三有廚房、廁所,估計應該比現在17座的考斯特還要大,因此,必須動用32個轎夫來抬。這恐怕不僅是中國,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大轎了。
張居正從北京至江陵,1000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為了使這頂巨無霸大轎暢行無阻,有的路要拓寬,有的橋要加固,勞師動眾,驚擾官民。
在古代,因沒有規定公車的公私使用之分,因此,完全供主管官員個人擺布。官車成了絕對的私人用品,容易助長腐敗與奢靡的風氣。明清時期,坐著八抬大轎泡酒樓、逛妓院的官員不在少數。同時,古代公車數量龐大,成為嚴重的財政負擔。龐大的官僚機構因交通工具占用了大量的國家財富。比如清朝開國后,準許漢族大臣乘轎,但都城區域廣大,官員的住宅距供職單位都很遠,若要乘轎上下班,得準備兩班轎夫中途替換,一班轎夫抬轎時,另一班轎夫乘大板車隨后。計算下來,養一頂轎子的年度開銷需要數千兩銀子。
朱元璋就是對公車腐敗公開宣戰的皇帝。他很擔心養尊處優的官員以轎代步會導致吏治腐敗,所以,開國不久便規定:只許婦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轎;三品以上文官特許乘坐四人抬的轎子,其余皆騎馬;勛戚和武官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抬轎者,都要接受嚴厲處罰。這一套規定在明朝初期執行得還是比較徹底的。
朱元璋由于出身貧寒的緣故,知道百姓的艱難,所以,在克勤克儉方面,他倒稱得上是個楷模。據《明史》記載,有一次,有司奏請,要把他乘坐的轎子裝飾一下,需用黃金若干。他說:“不必了,用銅就可以。”臣下為了討好他,說:“陛下,即使用純金,又能費多少?”朱元璋說:“朕富有四海,豈吝乎此?然所謂儉約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
由于皇帝的帶頭作用,從《明史·輿服志》里可以看到一系列關于乘轎的規定:“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轎。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侯、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蓋自太祖不欲勛臣廢騎射,雖上公,出必乘馬。”
乾隆以后,統治者進行大膽改革,在不影響官員形象的情況下,鼓勵大家乘坐輕便價廉的代步工具。于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騾車了,比乘轎省得多。而那些要撐體面的官員,轎子可以保留著,放在宅第的轎廳里,需要顯示一下派頭時,可以花錢去轎行雇轎夫來臨時抬轎。
(白馬王子摘自新浪網李志剛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