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嫻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將大家拉進了微時代,“微課”這個概念在學習與發展領域越來越受關注。京東大學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大學的典范,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時機。
四大挑戰讓京東大學堅定了微課的探索與實踐:首先,京東的員工遍布全國,口傳心授這種集中式培訓操作起來較為不易;其次,學習內容多元化;再次,京東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員工的工作節奏非??欤挥懈韶浐统錆M吸引力的課程才能激起員工學習的興趣;最后,在京東,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可能剛剛搭建了一個崗位的課程體系,就會因該崗位的職責調整而產生變動。
面對上述挑戰,我們用互聯網人的習慣性思維問了自己三個問題:有無方法更快速地開發、產生內容?能否將學習內容變得更短小精悍?是否可以讓學習內容更快速地傳播?
從2013年開始,京東大學邊摸索、邊驗證,邊試錯、邊迭代。直至今日,基于京東內部的實踐經驗,我們對微課有了一個很“樸素”的理解,包括快速開發和碎片化這兩個要素。
微課開發 “快”亦專業
傳統培訓課程的開發,從前期策劃、調研、訪談等,到最后完工,至少要3個月的周期。京東無法接受這樣的速度,我們要在速度上挑戰傳統方式,但也不能因為快就降低質量標準。
現在,京東大學形成了一個非常成熟的模式——課程開發工作坊。15個崗位專家,2天1夜,就可以產出5~6門專業崗位課程,包括課件、講師指引和考題。做好快速課程開發,需抓住三個關鍵點。
找對專家
“請對人”有的時候比“命對題”更重要。我們要找到在這個領域最有發言權、經驗最豐富、業績最好的專家——業務部門里最出色的專家便是最佳人選。每門課程安排3~4個專家共同開發,利于群體共創,互相補充和檢視。
整個開發過程都由專家做主導決策。人找對了,結果肯定錯不了。
將專業理論變成工具、模板
參加開發的人都是業務專家,不是培訓專家。他們不懂培訓和成人學習理論,也不懂加涅教學設計原理。事實上,他們沒有必要知道這些,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學會。
為了幫助業務專家更為快速順暢地進行課程開發,我們將課程命名、確定學習目標、提煉課程內容大綱、設計教學活動等開發過程提煉成最簡單的模板、工具和表單,配以簡單的講解和示例(見圖表1-5)。我們甚至提前開發好了全套的京東PPT圖庫(見圖表6),解決了很多業務高手不太擅長PPT制作的難題。圖庫當中的模板顏色風格都與京東LOGO一致,各種元素皆備,可直接套用。
引導式的開發過程
有了上述的開發工具,剩下的就是用引導的方式,帶領專家們循序漸進地萃取、挖掘、開發。整個過程包括五步:框定內容范圍、劃清邊界,確定課程主題,確定課程學習目標,確定內容大綱和結構,設計教學活動。
上述五個步驟基本都是按照“引導師輸入方法”,以“舉例+課題小組成員研討共創+全體開發者共同評審”的流程來操作,完成一個部分,再進入下一個部分,逐步遞進。
制作PPT和考題
前五步的內容框架完成后,各個小組就分頭編寫PPT。專家們通常都是徹夜工作,力求快速完成。
將編寫好的PPT匯總后,就可以進行群體評審。
課程評審
通常,同一批開發的課程都是某一個領域的內容,大家都能發表專業意見。因此,全體開發專家共同對所有課程進行評審。
采用這種方式,任何專業崗位的課程開發都變得快捷而輕松。大量接地氣、充滿干貨的課程產生了。京東大學也鼓勵專家只說干貨和方法,不要太多枯燥的理論。最理想的方式是,將專家自己的經驗也提煉成工具、表單、下拉菜單,任何沒有經驗的學員一看就會,馬上就能找到所需使用的方法。去除了繁文縟節和大道理后,開發出來的課程篇幅都不長,大部分都是2個小時以內。
內容設計 碎片化且有針對性
京東大學對于微課程的另外一個理解,是碎片化。
在京東這樣的公司里,有眾多的崗位、人才高手,以及最佳實踐。我們曾經想要先一口氣畫出一張大地圖,但這非常困難。因為沒辦法一下子就看清全貌,而且過程中一直會有變動。所以我們放棄了心中的“執念”,決定先實踐起來。
擁抱碎片化的知識
一門2個小時的課堂學習、一頁文檔、一張包含了知識點的圖,這些都是課程。只要能夠有效地傳遞知識,任何形式都是在進行有效學習,都是“微課程”。越簡單、越精悍,我們越鼓勵,因為員工的學習時間太寶貴了。哪怕只有2分鐘,但學員在這2分鐘內吸收了有用的內容,有所感悟和收獲,這2分鐘就是成功的微課程。
全民創造,隨時捕捉
碎片化的知識,完全靠培訓部門創造是不可能的,必須依靠全員,發動粉絲。
因此,京東大學抓住所有的機會創造碎片化的知識。在培訓班上,請優秀學員分享個人成功經驗,隨手就寫成案例;看到有人獲得表彰,就請他來錄制一段8分鐘視頻,講述心得體會;聽說某位員工很厲害,就去挖掘他的絕招,請其提供一些工具模板;甚至某位領導的一次重要講話或一封有意義的郵件,都會變成學習素材。
知識的創造者可以是業務專家,也可以是管理者,更可以是一線的配送員。例如,京東大學曾經發起“酷手快拍”活動,請一線配送站的員工用手機或者簡易DV拍下站點一天的管理和工作;研發部門的某個項目經理,可以把團隊的敏捷工作模式拍成視頻,或者提供照片,分享給全員。這些學習內容簡單、有趣、接地氣,人氣很高。
通過全民創造、隨時捕捉的方式,大量的碎片化而精彩的學習內容云集到了京東大學的平臺上。
碎得有態度
碎并不代表雜亂,更不代表低值。恰恰相反,只有那種短小卻有干貨,直擊一個工作中具體痛點的碎片化知識才最受員工的歡迎。京東大學提煉出一套方法,用簡單四步就可以很快將一名專家身上的最佳實踐經驗萃取出來(見圖表7)。
百川歸海,體系終成
這些碎片化的積累,過程中或許看似無序,但是到了一定階段時,量變就會引起質變。迄今為止,京東的重點崗位分布脈絡已經浮出水面,很多核心崗位的學習地圖也已勾勒成型,包括一些細碎的案例、最佳實踐和視頻。這些內容都是邊產生、邊運用、邊積累而得到,都是經過檢驗的真金白銀。今天,京東大學已經擁有覆蓋30個以上關鍵崗位的300多門核心專業課程,覆蓋各層級和群體的160門領導力課程和100門通用課程,700門e-Learning課程,2600個視頻……這些都不是終點,還有大量的微學習內容正在路上。
這是一個真正的黃金時代,每天都有新鮮的概念和詞匯涌現,但是很快又會轉瞬即逝。每個人的大腦都被大量的信息和知識所占據,有可能銘記,也有可能遺忘。
未來,企業培訓人已經不可能只用精耕細作的方式去創造一套套學習內容。隨時隨地、快速精準地提煉、傳播、沉淀微課程、微知識,才是制勝之道。我們培訓人有責任用最快的速度、用最簡潔的呈現方式,將大量最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推送到學員面前,為他們提供海量的選擇,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學習機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