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海上十字路口”。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而得名。中國古代海上絲路將其作為重要驛站,鄭和七下西洋有六次停靠,并留下大量古跡文化。
三保山上三保廟
筆者航海數十年,記不清幾次途經馬六甲海峽、幾次泊岸走馬觀花。不久前,筆者特意專程游歷。
馬六甲市郊有一座三保山,因鄭和曾駐軍于此,后人所以名之,或稱三寶山。三保山山麓有三保廟,懸“寶山亭”三字,建于1795年。廟占地不廣,形制屬中國傳統寺宇建筑,廟貌古樸,四周大木參天,意境老蒼。廟的飛檐上飾彩龍戲珠雕塑,與黃瓦、紅柱、白墻相配,據說這是象征鄭和駕飛舟破白浪之意。出于對鄭和當年壯舉的崇敬,中國旅游團無一不安排到三保山。導游介紹說,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從中國運來的。
廟前左側庭院里,有一尊鄭和披風眺覽的青石雕像,像高八九十厘米,基座高六七十厘米。基座下的青磚有如北京故宮地板磚,凸凹不平,可見200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來此憑吊或合影留念。
游人多給鄭和像進香。我見景生情,也上前鞠一躬,祭奠這位航海先輩。
廟右側有三保井,井口直徑約三米,圓形,井圈高一米,水清如鏡。有記載說,此井建于1409年,是鄭和開鑿的。當地人為保護它,特地筑起了高四米的護井圍墻。500多年前, 三保井是馬六甲百姓飲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后人視為保平安的吉祥之水,如今過往游人亦喜歡飲用。
圍繞三保山、三保廟,中國文化的味道濃厚:廟旁一條馬路被稱為三保街,廟后為三保坡;山下有三保亭。山上有海外最大的華人墳場,墓塋達12500多座,很多碑記鐫刻自明代。因為有華人墳場,廟左立起一座紀念碑,紀念在抗日戰爭中殉難的華人。
滿剌加的中國山
三保山又名中國山。
馬六甲舊譯滿剌加,曾為馬來王國。由于國小,滿剌加當時受暹羅勢力控制。1405年,滿剌加首次派遣使者來中國朝貢,請求大明王朝的支持,保障獨立地位。次年,明成祖派遣鄭和訪問滿剌加。1408年,鄭和又訪問了滿剌加,并代表明廷賜予大批絲綢、瓷器、銅器和金銀等禮物,同時帶去成祖敕封滿剌加王國的西山為“鎮國之山”的石碑。得到中國的支持后,滿剌加很快發展成海上絲路的重要驛站,商業和漁業日益發達。鄭和七下西洋,有六次到滿剌加落腳,把這里作為下西洋的一個基地,保證船隊和人員的后勤供應和物質補給。
傳說,1459年,明王室漢麗寶公主遠嫁給滿剌加蘇丹曼斯·沙為后,伴公主而去的還有500多位男女隨從,侍女個個如花似玉。蘇丹十分喜悅,劃出一塊山地專門為漢麗寶公主和她的侍女們修建宮殿,并把這座山命名為中國山,聲稱她們居住的地方永遠歸她們所有。這一歷史事件記錄在《馬來紀年》里。有人認為,當年的侍女們和更早留在馬六甲的鄭和船隊水手,以及以后的下南洋者,是馬六甲多華人的原因之一。這些華人保留了諸多中華文化,如飲食、服飾、建筑和宗教信仰、文字語言、倫理觀念以及時令活動。現在,漢麗寶公主的宮殿已經不在,但這座山仍屬于馬六甲的華人社團所有。
青云亭與會館
中國人在馬六甲留下了數個世紀的痕跡,市內有許多中國風格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見證。我大都跑了一遍。
華人在異國他鄉,一般都要組織一個社團聯合會等民間組織,以共同寺廟來舉辦宗教祭祀或商議節慶、籌辦善事等社會活動為主要形式出現。1567年,華人甲必丹(僑領)鄭芳揚建造的青云亭,是馬來西亞最早的廟宇,建材和工匠均由中國引進。青云亭等同于華人政務、法庭及宗教的中心,雖然其前兩者的作用現已廢止,但仍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供奉有觀音菩薩、關帝、王母娘娘。青云亭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跡保護獎,為杰出古建筑修復工程的典范,是中國游客必到之所。
馬六甲的華人原籍大都在閩南和粵東、粵西,各有會館,為鄉僑聯絡鄉誼及憩息之用。會館帶有封建鄉土觀念,卻曾是立足社會、融入社會的基點。
福建會館,具體創會日期及創會前賢已不可考。我注意到會館中殿天福宮楹聯中落款的最早年代為清嘉慶六年(1801)。惠州會館,是清嘉慶十年(1805)創立的。該會館成立后,設立過中小學語文獎學金,并成立了大學貸學金委員會。辛亥革命時期,在馬來西亞的惠陽客家人,為中國國內的民主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漳州會館成立最晚,在1936年。
馬六甲也有華人聯合組織,中華商會成立于1915年。現在,馬六甲登記注冊的華人會館有40多個。華人會館是有一定社會基礎和威信的,所以能保留有關華人的歷史文化。
無處不在的中國文化
馬六甲有數量很多、被當地人稱為“峇峇”(Baba 男性)“娘惹”(Nyonya 女性)的華人后裔。他們的先人于中國明代或之前移民而來,與馬來人通婚,混血的后代依然保持著某些色彩明顯的中國文化,例如傳統婚禮。
中國游客到馬六甲,大凡沒有不去參觀峇峇娘惹博物館和雞場街的。前者是馬六甲華裔自費設立的博物館,前身是曾氏故居。據館主曾金禮介紹,他的曾祖父曾瑞龍當年從福建移民馬六甲,他的曾祖母為馬來女子,夫婦經商而致富,后來子女獻出故居辦了這個博物館,讓后代牢記中馬人民的通婚和后裔對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貢獻。
雞場街仿佛與中國南方古城鬧市無異。據說,“雞場街”演變自福建話“街場街”。“街場”形容繁忙的街道。雞場街有許多其他街名:唐人街、球場街、古董街、會館街、文化街等。當地華人更愿意稱之為文化街,因為這條街除中華文化異常的鮮艷奪目外,還融合著馬來文化和西方文化。
馬六甲還有一條路,叫郭陳禎祿路,路邊排列著典型巴羅克風格的店屋及住家。這些建筑物是19 世紀富裕華人的產業,大都呈長型,內院設天井,容納陽光雨水。屋內非常寬敞,厚重的木制家具都以中國的紅木制成,其設計則融合了中國、英國及荷蘭風格。有些家具用珍珠母鑲嵌。陶瓷陳設則是向中國江西及廣東定制的。
現在馬六甲的街頭招牌,80%以上標有中文,說明中國文化對當地的影響。這些店鋪的裝飾風格還保留著百年前的模樣。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