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精神包括很多內容,但是最根本、最源頭、最具特色的是《周易》中所講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演講,特別強調了這種精神。后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清華大學定為校訓。而最早論及民族精神問題的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則對其進行多次強調,指出它“在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一貫的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發展革新的內在契機”。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中國文化的精神層面的支柱性地位,已成為共識。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它為什么會具有如此高的地位?當今社會提倡這種精神有哪些現實意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語義探源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都出自《周易》一書。
《周易》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其內容博大精深。很多人僅僅將其看作是一部占卜之書,其實不然。“《易》之為書也, 廣大兼備。”它所探索的不是一般性的問題,而是“天道”“地道”與“人道”的根本性的問題。“天道”“地道”“人道”,《周易》將其稱為“三才”。
《周易》把“天道”與“地道”描述得很權威、很神圣、很玄秘,但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人道”。“人道”是“天道”與“地道”的中心與主軸,“天道”與“地道”是從屬、服務于“人道”的。也即是說,“三才”涵蓋《周易》全書, 而“人道”貫串于“天地兩道”之中。這就是儒道兩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原理。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正體現了“天道”或“地道”與“人道”之間的關系。
“自強不息”一詞出自《周易·乾卦·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自然界的四時運行、斗轉星移、日月交替是強勁剛健、永不停息的,君子應效法它而奮發圖強,不斷進取。“天行健”是“天道”所固有的自然本性,既然“天行健”,那么看到這一卦象的君子,在他的一生之中,就應該始終自覺地奮發向上、永不松懈,即“自強不息”。這是從“天道”講到了“人道”,并且還講明了“人道”是源于“天道”的。
同樣道理,“厚德載物”一詞出自《周易·坤卦·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大地滋養萬物,承載世界,君子也應效法它,做到虛懷若谷、無所不容、會通萬物。“地勢坤”是“地道”所固有的自然本性,既然“地勢坤”,那么看到了這一卦象的君子,在他的一生之中,就要學會待人寬,待物寬;容人,容物;成人,成物,即“厚德
載物”。
“自強不息”表現的是永遠努力進取、絕不半途而廢的剛健有為、奮斗拼搏精神,是自立之本,與人的生物屬性有一定關聯,是從生物屬性中提煉出來的精神。有學者指出:自強不息的精神“更為強調的是與自己過去相比較的自我強大”;“我努力、我拼搏,甚至是與他人競爭,都是為了我自己更強大,而不是為了壓制別人”。
“厚德載物”表現的則是淳厚的德性、包容萬物的胸懷,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這種督促人們不斷“向內看”“反求諸己”的道德要求,更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更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是立人之本,與人的文化屬性相關聯,是從文化屬性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重和諧、好和平的文化特色,與把道德修養放在重要位置有很大關系。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內涵
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其獨特的
內涵。
先說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指一個民族保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它既是個人應有的文化素質,也體現著國家和民族獨特的精神品格,主要反映在政治、個人生活及生活態度三個層面上。
在政治上,自強不息既表現為對外反抗外來侵略,對內反抗壓迫,又表現為革故鼎新的精神,即除舊布新、不斷進行社會變革。革故鼎新精神,是自強不息的升華,離開了它,自強不息就成為一句空話。
在個人生活方面,自強不息表現為人格的獨立。“人格”是近代名詞,中國古代稱之為“為人”。一個人在生活或行為上自強不息,就是要堅持人格獨立,肯定人格的價值,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內容之一。儒家創始人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又極力稱贊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亞圣孟子則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上》)的大丈夫人格。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則稱:“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堂堂地做個人,就是具有獨立的人格。
在生活態度上,自強不息表現為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孔子的一生,是“自強不息”的一生,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又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孔子這種刻苦學習、積極進取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或典范,它催生或強化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剛健、有為、樂觀、拼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優良的品質。
再說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體現為一種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的精神,以及“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信念,主要表現在人與自然關系、國家民族關系、人際關系、治國之道和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五個方面。
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厚德載物體現為保護自然資源,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同生共存。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這一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周武王伐紂時列舉商紂王的種種罪行,其中有一條就是“暴殄天物,害虜丞民”,意思說紂王損害了鳥獸草木和廣大民眾,是天下的罪人。古人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十分重視,《淮南子》中就強調不要“竭澤而漁”,不要“焚林而獵”,“孕育不得殺”。
在國家民族關系上,厚德載物體現為保持和平,共同發展。正如《尚書》中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周易》中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使出現矛盾和爭端,也應努力采取非軍事手段來解決。
在人際關系上,厚德載物強調“和為貴”,強調“寬柔以教”,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既肯定自己的主體性,也承認別人的主體性;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也要承認別人的人格尊嚴,同時蘊涵著一種人文關懷。
在治國之道上,厚德載物表現為善于聽取、正確地對待不同意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也正反映了治國之道上的這種精神。
在文化價值觀上,厚德載物體現在對外來文化采取宏闊包容的態度。古人很早就提出“和”這個概念,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就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所謂“和”,就是不同事物相互包容而保持一種平衡,只有“和”才能產生新事物。因此,中華民族歷來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物質、精神文明不僅能夠包容,而且積極引進吸收,有長鯨吸百川的風度和氣概。早在西漢,就出現了“殊方異物,四面而至”(《漢書·西域傳》)的局面。到了唐朝,更是對各國文化廣泛吸取,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兼容并包精神和有容乃大的氣魄。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現代意義
在中國歷史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鑄就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優良的品德,推動著中國社會不斷的變革。當今時代,它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人們按市場的需要和公平競爭的原則來組織社會的生產活動。只有準確把握市場需要和具備競爭實力的人,才能在市場經濟中大顯身手。而要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實力,就應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主動地去探索和學習市場經濟的規律、必要的知識和技術,不斷地增加自身的競爭實力。這也正是自強不息精神的現代性的體現,即實現人的自立自強。發揚“自強不息”精神,無疑會對消除依賴心理,形成充滿自主、進取精神的人生觀念產生積極的影響。
此外,市場經濟是把雙刃劍,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應:比如人與自然關系惡化,人的內心失衡導致矛盾加劇,惡性競爭,物質觀念至上等等。當前,我國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需要發揚“厚德載物”的精神。無論對人還是物,我們都應當抱有一顆寬容之心、謙讓之心、誠信之心、團結之心,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從而形成和睦、美好的良性共處關系,這是實現個人發展、社會發展以及國家進步的前提和條件。
其次,發揚自強不息精神,有助于人們創新意識的培養。當今世界變幻日新月異,市場需求不斷變化,任何個人或機構如果不能通過創新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就很容易在競爭中被淘汰。這就要求人們一方面主動發揮創造力,不斷開發新產品;另一方面又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松懈斗志。
第三,自強不息還是民族主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礎。自強不息精神中所包含的對人生意義和不朽價值的深刻理解,曾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懈奮斗,尤其是當中華民族面臨入侵和欺辱時,它更成為鼓舞人們投身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力量。當今,雖然我們獲得了民族獨立的偉大勝利,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但是我們仍然面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壓力和挑戰。為此,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仍然要繼承和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為祖國的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最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面臨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新問題。很多家庭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百般溺愛。這種方法助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于自強自立的培養。而部分學校對孩子的自強自立、包容謙讓也不十分重視。社會大環境的一些負面因素,也影響著一些青少年的價值觀,使他們我行我素、任性自負、自私自利,缺乏寬容品格和合作精神。“道德缺失、信仰危機”在廣大青少年中蔓延,必將影響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因此必須從思想層面加以糾正。“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針對當下青少年傳統美德缺失的一劑良藥。“自強不息”可以培養新一代自強自立、勇于拼搏的精神,“厚德載物”則可以培育青少年謙遜禮讓、寬宏大度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