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倩++蔣宇涵++常玉璇++黃悅珊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科學合理地管理時間是大學生獲得良好知識儲備的重要保證,也是他們不斷塑造自我、修正自我以期獲得更好成長與發展的前提。
然而,中國大學生從被動管教的應試教育模式中走進大學,突然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在課堂之外,擁有了大量可供他們支配的閑暇時間,他們往往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時間使用普遍失控。眾所周知,“刷夜”、“網癮”、“韓劇+美劇”……以上種種都侵吞了大學生大量的寶貴時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進步。近來,清華、北大等名校生因網絡沉迷,導致掛科、退學的新聞屢見報端,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毫不夸張地說,當前大學生時間管理方面的亂象極其令人痛心。調查顯示,除了少數自制力很強的所謂“學霸”,多數大學生雖然隱約意識到自己這種狀態非常有害,但由于缺少相關的指導和警示,經常處于在時間管理方面不加控制或無法自控的狀態。自制力好一些的同學還能“被動”地按時上課,完成學校規定的基本課業任務,但也普遍表現出學習和實踐方面計劃性差,盲目性大。剩下的很多大學生不自覺地陷入了時間失控狀態,黑白顛倒,曠課成風,白白蹉跎了歲月,痛失大學教育的大好時光。
因此,對大學生時間意識薄弱,造成驚人浪費的事實要準確地呈現出來,并加以分析,找出原因,然后要找到切實有效的教育方式,來警醒他們認識到時間的價值,并進行針對性地指導,乃至設計一套“組合拳”,學校、家長和學生干部通力合作,實施巧妙的干預手段,力求改變大學生模糊的時間意識,教會他們科學管理時間的方法與技巧,這是當前高等教育領域極具創新和挑戰性的舉措。
首先針對吞噬大學生時間的禍首—網絡占用時間進行調查和分析。中國民調機構零點調查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學生使用互聯網時長超過6.1小時,而且移動終端比PC終端上網時間長(比例是3.4:2.7)。而在移動終端上,雖然“即時溝通和網絡社交”以及“看視頻和聽音樂”等活動提及比例較高。早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前,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過南開大學一個學生課題組所作的調查,結果是“90后”大學生的上網時間平均每天達4.28小時,明顯高于“80后”大學生每天約3小時的上網時間。由此可見,這個調查結果有一定的真實信度。同時,又有調查顯示,大學生收發短信(后改為收發微信為主)的時間也高達平均每天1.3小時。當然,在今天的IT時代,網絡也是學習和必要社交的便捷工具,不能完全視之為“浪費”,但這個數字的確令人觸目驚心。在北京林業大學進行的抽樣調查中發現:即使是少數自制力很強的優秀同學,在他們配合調查得出自己每天上網時間超出3個小時的結論時,也表示驚愕,而普通同學普遍發現自己居然每天上網時間高達近8小時!對此幾乎不能接受。
近來,美國一本名為《異類》的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成功定律”—經過大量案例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行業精英和成功人士都在嶄露頭角、有所建樹之前,在自己的事業領域投入過超過1萬小時以上的學習和實踐時間。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可以說,一個正常智力水平的人,只要在自己適合的學科或行業中,堅持努力積累一萬小時,就非常有把握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型人才,夯實自己的職業技能,成為自己人生命運的主人。然而,如果按大學四年一共1461天算起,只需要每天積累不到6.85個小時,就能達到所謂成功所需的1萬小時。那么,那些正在被“畢業即失業”困擾、焦慮的大學生,真應該認真反省自己,是不是太“任性”了,可以斷言,至少有一半大學生上網時間大大超過這個水平。等于說,把本來能夠讓自己在大學期間就能把自己塑造成行業精英的時間主要用在了“聊天”、“看視頻”、“打游戲”上。很多同學在經過這樣推心置腹、有理有據的交流后,都對自己過去的時間使用方式感到懊悔,表示愿意從此警醒,痛改前非,認真規劃、管理自己的時間。
我們還采納了國際上時間管理方面普遍使用的“時間記錄法”,推薦身邊同學對自己每天一切所作所為加以記錄,標注每天的時間都用在了什么事情上。一段時間后,凡是堅持做記錄的同學,也都驚訝地發現,自己時間的有效使用率非常令人沮喪,大量時間都沒有用在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
曾經有一位上海的大學輔導員,巧妙地提出了“讀大學成本計算公式”,用經濟賬算算虛度一日光陰到底要虧多少錢,居然測算出本科學生在上海一天不上課至少會虧306元。他的論據是這樣的:上海高校一般專業學費是5000元/人,住宿費用一般為1500元/人,基本的生活費每月1000元,那么,讀一年大學最少的花費大約需要18500元,除去寒暑假3個月的時間,每個月的花費近2056元,而上課時間為20天,這意味著上一天課的最少花費為103元。不僅如此,還要算上隱性成本。根據對201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調查顯示,全國本科平均月工資為3051元。按此計算,4年求學期間將損失至少146448元,平均到9個月每天就是203元。這樣算來,一天里顯性支出103元、隱性支出203元,這意味著一天不上課,等于合起來虧掉了306元。很多大學生看到這樣的結論,不禁驚呼“虧大了”,“再不敢曠課了”。這個方法的使用非常有效地警示了大學生的時間價值感。
在從表面上揭示了大學生時間管理低效、浪費的驚人事實后,我們進一步研究造成這種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首先是人生目標的缺失。很多大學生缺乏進行清晰的自我定位,對畢業后就業,乃至長遠的人生目標沒有認真的思考。俗話說:“人無目標輕飄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足夠的動力,就容易造成被動應付,在短期目標上,也表現出較為嚴重的從眾性,考試臨近了,就被逼無奈,啃幾天書本;作業、論文能拖就拖,事到臨頭,倉促應付,整體上缺乏積極、主動的計劃和安排,不能拒絕來自網絡和社交上的誘惑。
其次,即便是比較有上進心的同學,也缺乏聚焦能力,很多大學生忙碌于考各種證件,忙于各種社團、社會活動,往往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各種努力的價值,結果是雖然也忙忙碌碌,卻沒能獲得真正的自我提升。這往往讓大學生不知該選擇哪種合適的路徑去發展自己。
所以,我們認為,在大學生入學伊始,學校一方就應該和家長充分溝通,和學生干部達成共識,讓他們發揮榜樣的作用,在大一新生還保留著中學時代嚴謹、努力的慣性之時,就引導他們結合專業特點,樹立自己的學業乃至未來的職業發展目標,認清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有壓力、又有動力,形成不松懈的集體氛圍。
同時也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專門的時間管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時間管理技能,建議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課程,面向大學生講授時間管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巧,主要訓練以下幾個方面的時間管理技能。
1.提倡學生給自己設定人生長遠目標和現實短期目標,讓學生具備明確的個人信念。在輔導員的參與下,讓學生將每年度的3~8個目標寫出來,然后確定最核心的目標,其余按重要性依次排列。
2.然后據此制定有效的計劃,制定一個自己的時間計劃表,每月時間表,每周時間表,每日時間表。這樣每完成一小步就會有成就感,而且能客觀地評估目標實現情況,并對自己的行動和進度做出相應調整,穩扎穩打地向著目標有階段、有步驟地邁進。
3.強調“一心不可二用”,學習更忌諱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比如學習英語,特別需要學習的密度,讓自己在一定時間內,集中投入大量時間,進入外語語境當中,能夠取得明顯的成效,從而獲得努力之后的成就感,形成正向激勵,大大有利于堅持嚴格管理自己的時間。
4.有意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物有其位,不亂丟亂放東西,不拖拖拉拉。
5.學會修改和調試自己的計劃。發現原定目標確實不切合實際、制定得比較盲目時,懂得知難而退,及時調整,重新制定新計劃。
6.堅持“要事第一”。把自己的事情加以排序,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做起,重要緊急的事馬上做;其次是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要學會放棄,能放就放;對于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盡量不去做。
7.必須高度警醒自己把握好上網和手機使用時間,上網一定要有目的,給自己一個鐵律,沒必要時不要打開QQ,也堅決不受那些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花邊資訊吸引,不被各種聳人聽聞的“標題黨”左右,那是不經意間最容易浪費時間的地方。
8.學會充分利用“暗時間”,那些零碎的、非腦力活動的時間其實大有潛力可挖,比如,跑步鍛煉、等電梯、洗衣服、坐車,乃至上廁所這一類活動的同時,都可以安排一些諸如背單詞、回顧當天學習內容的腦力小工作。積少成多,讓時間飽滿充分地得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