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
重慶醫科大學學生處
大學生學業倦怠及其與人格堅韌性水平關系研究
周恒
重慶醫科大學學生處
本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探討了大學生學業倦怠水平和人格堅韌性因素對于學業倦怠的影響。綜合以往研究結論,國內外研究者一致認為外部因素是導致學業倦怠的決定性因素。本文的立足于假設環境是不可控因素,為何在相同的環境下,有的學生形成了學業倦怠,其人格中的堅韌性成分對其有何影響,如何從積極的角度,通過可控因素的來調整調整負性情緒、改變不當行為,增強學生的學業成就感。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學業倦怠在總均分和各維度均存在著學校、性別、專業方面的差異,于以往相關研究一致。2、學業倦怠與人格堅韌性成顯著負相關,人格堅韌性越高,學業倦怠程度越低。人格堅韌性中的韌性、投入和挑戰是學業倦怠的有效預測因素。
大學生;學業倦怠;人格堅韌性
1.學業倦怠研究綜述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期,學業的狀況是影響其今后人生發展的關鍵因素。部分學生對學習存在著行為不當、情緒低落和成就感低的問題,阻礙了其學業發展。
調查研究表明學業倦怠的情況不容忽視。楊麗嫻(2004)綜合國內外觀點,將學業倦怠定義為: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或缺乏動力卻又不得已為之的時候,就會產生厭倦、疲乏、沮喪和挫折,從而產生一系列不適應的逃避學習的行為,這種狀態稱之為學業倦怠。此定義也是是本文對學業倦怠所認同的觀點。
在前人基礎上,筆者通過對重慶市4所高校761名學生進行了學業倦怠與人格堅韌性相關問卷調查。
2.本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對大學生學習的認知、人格堅韌性的了解,關注學生成長中的可控因素,為學校和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改革進展提供理論和依據。
(2)現實意義
有助于學生了解如何正確對待學業倦怠,積極調試,緩解以及避免其發生。
1.被試
隨機抽取重慶市4所高校的大學生,均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發放問卷800份,其中有效問卷761份,有效率為95%,其中涵蓋大學4個年級,男生樣本497個,女生樣本264個,專業涵蓋醫學,工科,理科和文科。
2.研究工具
(1)連榕、楊麗嫻編制的《大學生學業倦怠量表》。該量表共20道題,分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三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法,得分與學業倦怠程度正相關。原始量表測試總量表的a系數為0.817,分半系數為0.826,三個維度的相關程度為0.408-0.627(p<0.01)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和理論模型。
(2)盧國華編制的《堅韌人格問卷》。該問卷27個題項,量表分韌性、控制、投入和挑戰4個維度進行測試,采用4點計分法,總分108分,得分越高說明人格堅韌性程度越高。量表a系數為0.91,各維度的相關系數在0.397——0.517之間,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3.數據收集方法
集體施測,采用spss13.0進行錄入。
4.研究假設
(1)學業倦怠與人格堅韌性的水平關系呈負相關,即人格堅韌性越好,學業倦怠程度越低。
(2)人格堅韌性對學業倦怠的預測作用。
1.樣本總體在學業倦怠的分布比例
本測試使用楊麗嫻與連蓉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總分40分以下不具有學業倦怠,40—60分之間具有可檢出的學業倦怠,60分以上有明顯的學業倦怠。研究得出僅有8%的學生沒有學業倦怠,60%的學生有學業倦怠某方面的困惑可被檢出,32%的學生學業倦怠明顯。由此可見,學業倦怠的預防干預不容忽視。
2.樣本總體學業倦怠的各個維度的均分及標準差
在本次測試中,學業倦怠的總體均分為2.73分,說明在學生中學業倦怠的程度中等,呈現行為不當的得分最高為2.93分,接下來依次為情緒不當得分2.67分,成就感低2.59分,說明大學生學業倦怠更多的體現在曠課,不能自主學習,對課堂教學參與度不高等方面。此項研究以被在多個研究中證明。
3.人口學變量對學業倦怠的影響
(1)不同類比大學生學業倦怠得分及差異性比較
本次調查共抽得4所學校,分別為重慶市的某綜合院校、某醫學院校、某師范院校和某理工類院校。以學校作為自變量考察考察學業倦怠的總體均分及各維度得分:

表1 -1-不同學校大學生學業倦怠的多重比較

注:N=761;“**”在.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2)不同性別大學生學業倦怠得分及差異性比較
本次調查共抽得男生樣本(1)497個,女生樣本(2)264個,以性別作為自變量考察學業倦怠的總體均分及各維度得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1-2:

表1 -2不同性別大學生學業倦怠差異性比較
由表1-2可得,在學業倦怠總均分、情緒低落和行為不當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且有顯著差異,說明男生在大學學習中更容易表現出厭學情緒和逃課曠課等情況。
4.學業倦怠與人格堅韌性相關研究
(1)學業倦怠與堅韌人格總分及各維度pearson相關系數
研究第一步先進行了學業倦怠與人格堅韌性之間的相關關系,具體結果見表3-6:

表1 -3學業倦怠于堅韌人格總分及各維度pearson相關
表1-4表明除在學業倦怠的情緒低落與人格堅韌的挑戰方面,學業倦怠和人格堅韌性在各個維度以及總分存在高負相關性,學業倦怠程度越高,人格堅韌性程度越差。
(2)人格堅韌性對學業倦怠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人格堅韌性的各維度與學業倦怠的程度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學業倦怠的總均分為因變量,以人格堅韌性的各維度為預測變量進行總體回歸(enter-regression)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4:

表1 -4人格堅韌性各維度對學業倦怠總均分的回歸分析

a:預測變量:(常量),韌性、挑戰、投入、控制b:因變量:學業倦怠
表1-4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F=54.334(P<0.01)說明預測變量與學業倦怠總分之間存在著線性回歸的關系。
大學生學業倦怠的堅韌人格因素多元回歸分析顯示大學生學業倦怠與人格因素的多元回歸結果表明,韌性,投入和挑戰都對學業倦怠的程度有非常顯著的預測作用,判定系數為0.676.調整后為0.456,說明此三項預測變量能聯合預測大學生學業倦怠原因的45.6%。
學業倦怠在總均分和各維度均存在著學校、性別、專業方面的差異,于以往相關研究一致,在本研究中,學業倦怠的年級差異和家庭所在地差異不顯著,與以往研究不同。
學業倦怠與人格堅韌性成顯著負相關,人格堅韌性越高,學業倦怠程度越低。
人格堅韌性中的韌性、投入和挑戰是學業倦怠的有效預測因素。
認知-行為團體心理輔導可有效的降低學生學業倦怠量表得分,改善行為,減少負性情緒,增加成就感。
本研究僅調查了重慶市高校的學業倦怠及人格堅韌性水平,對于結果在其他地區的推廣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
研究認為人格堅韌性的控制維度對學業倦怠程度的預測有正向作用,以上結論僅能推過條件推測得到解釋,尚不能通過已有數據得到科學的說明,需進一步的探討。
[1]Maslach,C.&Jackson,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ofOccuPutional Behavior,1981,2,99-113.
[2]Pines A,Kafry D.Tedium in College.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Honolulu,Hawaii,ERIC 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2210,1980
[3]楊麗嫻.當前大學生學業倦怠狀況及其與專業承諾關系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4]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的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J].心理學報,2005,37(5):632-636
[5]茅育青.學習的倦怠之原因與對策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 (3):752-754.
[6]周恒.大學生學業倦怠的認知-行為團體輔導方案設計[J].醫學教育探索,2010,9(3):487-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