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硯青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2014中國青少年煙草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吸煙者超過3億,并有7.4億非吸煙者遭受二手煙危害。
在5月31日“世界無煙日”到來前夕,國家衛計委發布《中國臨床戒煙指南(2015年版)》(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強調:煙草依賴是一種慢性疾病,要想破除這種依賴,必須依靠專業化的戒煙干預。
僅憑毅力極難戒煙
煙草依賴是一種慢性疾病,那么吸煙者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煙草依賴呢?
《指南》指出,如果吸煙者在過去一年內出現過以下6種體驗中的3項,就可以作出煙草依賴的診斷。這6種體驗分別是:強烈渴求吸煙;難以控制吸煙行為;當停止吸煙或者減少吸煙量后,出現戒斷癥狀;出現煙草耐受表現,即需要增加吸煙量才能獲得過去吸較少量煙即可獲得的吸煙感受;為吸煙而放棄或減少其他活動及喜好;不顧吸煙的危害而堅持吸煙。
據本刊記者了解,煙草依賴主要表現為心理依賴和軀體依賴。在軀體上的主要體現為:吸煙者在停止吸煙或者減少吸煙量后,會出現一系列難以忍受的戒斷癥狀,包括吸煙渴求、焦慮、抑郁、不安、頭痛、唾液腺分泌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中日友好醫院煙草病學研究暨臨床戒煙中心負責人肖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些軀體上的戒斷癥狀會在戒煙數小時內出現,在戒煙的最初14天表現最強烈,之后逐漸減輕,但是大多數戒斷癥狀都會持續兩個月左右,有的人甚至會持續一年以上。
肖丹說,受到這些強烈的戒斷癥狀影響,在所有僅憑毅力戒煙的吸煙者中,只有不到3%能在戒煙后維持一年不吸煙,且吸煙者在戒煙成功之前,平均會嘗試6~9次戒煙。
戒煙藥應盡早納入醫保
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被歸為慢性疾病的煙草依賴也需要通過有效的醫學手段進行治療。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可明顯提高長期戒煙率的方法包括戒煙勸誡、戒煙咨詢和戒煙藥物治療。其中,聯合戒煙咨詢和藥物治療的方法會更有利于提高戒煙成功率。
肖丹說,“不同年齡段吸煙者的戒煙需求也會有所不同,醫生會通過了解他們的吸煙史,以及對吸煙危害健康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尼古丁依賴程度給出具體的治療方案。另外,醫生會在交談過程中幫吸煙者找到并強化他的戒煙理由。”
同樣,要想成功擺脫煙草依賴,最好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配合已經被明確證實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藥物不但可以減少煙民的吸煙渴求,還能有效緩解在戒煙過程中的不適,幫助提高戒煙的成功率。”
本刊記者獲悉,戒煙藥的服藥療程通常為3個月,平均每月花費在600元左右。
盡管我國近年來一再強調控煙,但卻始終沒有把戒煙治療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目前,已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將提供戒煙治療視為政府責任,并在醫療保險上給予支持。
其中,包括韓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美國、中國臺灣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把煙草依賴作為一門獨立疾病,并將戒煙藥物全部或部分納入醫保報銷目錄。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通過醫療保障支付的杠桿,不但可以大幅提升戒煙率,還能降低未來治療由吸煙所導致的各類疾病引起的社會醫療成本。
重視戒煙需從醫生做起
“吸煙為致病之首惡,控煙為防病之首善。戒煙治療最為符合衛生成本效益原則,應在臨床工作中普及推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王辰說,雖然中國的戒煙意識在不斷建立并增強,但是公眾普遍對吸煙的危害意識不夠。
“盡管大家都聽過煙草的危害,但是真正有所行動,決定戒煙的人還是很少。”王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項針對各國吸煙者戒煙意愿的調查顯示,美國和韓國有70%左右的吸煙者都有戒煙意向,而中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吸煙者想要戒煙。
“中國男性的吸煙率50%左右,而中國男性醫務工作者中有超過四成人都在吸煙。這個數據跟醫務工作者所接受的專業知識是極為不匹配的。整個衛生界都缺乏對戒煙和控煙的意識,更加不可能要求普通老百姓去主動戒煙、遠離吸煙了。”王辰表示,控煙由防止未吸煙者吸煙和幫助吸煙者戒煙兩部分組成,其中助吸煙者戒煙的主陣地是在醫院,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全民控煙,就必須從醫院和醫務工作者自身做起,讓醫院成為最嚴格的戒煙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