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地區專業化與產業結構趨同
——以國家級開發區的主導產業為例
湖北大學經濟學院 王春 劉飛飛
本文將國家級開發區按照主導產業進行分類,對全國各個區域的主導產業進行了描述。之后對產業的主要生產區和其他地區的地區專業化程度進行了度量,結果表明,化工行業和家電制造產業雖然生產集中,但是專業化生產程度并不高,生物醫藥產業雖然在全國都有分布,但是主要專業化生產集中在某些地區,數字技術、海洋產業、物聯網和創意文化產業的地理集中和專業化程度相吻合。最后對國家級開發區的產業結構趨同進行了度量,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國家級開發區存在很大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但是產業結構趨同有利有弊,應當客觀地看待。
國家級開發區 地區專業化生產 產業結構趨同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細化,我國現有產業的地域分布特征趨于明顯。各個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起到了集中產業發展,突出專業化優勢的作用。長時間以來,地區專業化生產和生產的集中被看成一個經濟現象的兩面,早期的研究也證明了專業化生產是產業集聚的雛形。新經濟地理學中又進一步說明了產業選擇會通過特殊地區的專業化生產而得到加強。所以,傳統理論中,專業化和產業集聚是自然而然的銜接。
但是目前在我國卻呈現另外一種景象,由于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使得現有的產業集聚呈現多元化,但是地區專業化水平卻不盡相同。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的裝配制造業的發展,這個從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產業過渡中的一項產業屢屢出現在各個開發區的規劃當中,但是實際上的生產只是集中于某幾個地區。到底一個地區的產業集聚能否真正實現專業化生產呢?實際上,地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集聚并不具有必然聯系。由此可見,產業集聚是一種經濟地理現象,而地區專業化生產是一種產業現象。
本文的分析思路是:第一部分主要描述我國國家級開發區主導產業的分布情況,將主導產業分為專業化和多樣化兩類;第二部分在現有指標和筆者提出的指標的基礎上,采用實證分析研究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的主導產業專業化程度差異;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利用產業結構差異指數指出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發展中存在的趨同問題;第四部分,分析問題,提出意見。
從產業多樣化的程度來看,第一批國家級開發區如太原高新技術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等老牌國家級開發區,由于發展基礎較為雄厚,可以涉及到七大主導產業,而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特色國家級開發區,走差異化地發展路線,只發展一到兩個主導產業,如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以鈦資源為主的產業集群發展,大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以石油資源為核心產業上下游拓展至塑化產品制作和石油原料加工等行業。從產業專業化的程度來看,主導產業多的國家級開發區可以利用規模報酬效應,政策優勢或者廣告效應突出發展一到兩個品牌產業,把核心產業發展好;產業結構單一的國家級開發區,更容易突出主導產業優勢,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發展處具有核心優勢的主導產業品牌。但是,涉及過多產業的國家級開發區也可能由于資源的分散浪費而失敗,產業結構單一的國家級開發區也會由于行業風險而失去大好的發展機會。
為了從邏輯上闡述主導產業數量與國家級開發區發展程度的關系,我們將主導產業所涉及到的國家級開發區的數量、主要國家級開發區的名錄做了分類,為了使分析盡可能的涵蓋更多的產業,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從相關參考工具中收集和整理數據,主要參考工具包括:《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從整理后的數據來看,地區樣本包括了我國23個省、5個自治區和四個直轄市,行業樣本共30個。以2011年度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所定義的產業樣本分類為基礎,截至到2012年,全國217家國家級開發區共涉及主導產業23類,為了更加合理的分析未來主導產業的發展狀況,我們將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分屬的一級行業目錄中分割出來,以便研究。
從表1中可以看出:傳統產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裝配制造業,幾乎每一個國家級開發區都將裝配制造業作為發展的主導產業。另外,傳統產業中的儀器儀表、印刷業、紡織品制造等,以中西部地區為主。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產業結構格局發生宏觀調整,中部地區起到了承東啟西的作用,特別是承接一些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失去優勢的位于沿海地區出口產業,利用中部地區的低成本和政策優勢發揮夕陽產業的余熱,實現“二次創業”。另外,中部地區是特色國家級開發區發展的重要依托,是全國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供應產業基地,即商品糧和優勢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能源生產基地、重要原材料生產基地、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勞動力資源輸出基地。在這些要素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國家級開發區能夠找新的增長極,實現突破,為國家下一步的戰略規劃進行資源儲備。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均有一定程度的分布,生物醫藥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而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則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資本是重要的投入要素,一部分沿海國家級開發區具有較強的資本運作能力,可以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前期給予足夠的支持,但是部分的國家級開發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存在著政策投機心理,通過引進一些相關企業就將開發區貼牌成某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這種現象依然存在。
地區專業化是生產專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是產業活動在空間上的分離過程。地區專業化衡量的是特定區城中產業的分布情況,是相對產業的市場份額標準分布而言的。雖然直觀上我們對國家級開發區主導產業的分類能夠讓我們清晰的了解主導產業的主要地區分布情況,但是量的優勢并不代表質的優勢,縱觀我國產業發展的結構就可以發現,開發區所引導的產業大致是相同的,專業化生產的程度與地區發展該產業的開發區數量上并沒有必然的關系,測
度各個主要地區的專業化水平能夠更有利于幫助我們剖析各個產業數量背后的發展水平。

表1 主導產業的分布情況
根據樊福卓(樊福卓,2011,產業經濟研究)的研究,常用的地區專業化指數Hoover系數,存在著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從行業入手和地區入手所得出的結論差異較大。而EG指數存在著過分完美的前提假設,不便運用,所以,他構造了根據相對貿易指數構造了地區產值的系數,如下所示:


對于一個國家地區的專業化水平及其趨勢進行分析有兩條路徑:一是從行業出發,對各個行業的地區專業化水平進行分析;另一是從地區入手,對在各個地區的專業化水平分析的基礎之上,討論國家的地區專業化水平及其進展(Krugman,1991a;Kim,1995)系數的好處是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專業化水平,無論從行業角度入手還是從地區角度出發,計算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之后我們利用表1的數據,分別計算我國國家級開發區主導產業在各個地區的地區專業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剔除了表1當中的高端服務業、橡膠工業、航空產業、煙草、燈飾、印刷和現代農業,因為包含這幾種產業的國家級開發區分別都只有一或兩家,利用專業化指標計算出來的結果必然是取值范圍中的極值,我們考察的主要是地區分布與其專業化水平的差異,所以在此處的計算當中并沒有考慮這種情況,換句話說,這幾個產業必然是地區專業化程度最高的,無需證明。
各個地區的數據來源于涉及到的48家國家級開發區管委會的網站,經過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第一,地區專業化系數離差較大的產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其中主要包括數字技術、海洋產業、物聯網和創意文化產業等等,特別是創意文化產業,北上杭與其他地區的專業化程度差異達到了0.607,還有海洋產業的差距也較為明顯,達到0.592。一些傳統產業也通過部分沿海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裝配制造業和紡織業。這充分說明了表1中國家級開發區的密集地區集中了我國各個產業市場大多數的份額,從宏觀上來看,典型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一些主導產業能夠實現產業集聚的外部性,實現地域優勢,形成產業鏈并快速發展。同時,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地區產業分工正由傳統的部門間分工, 逐步發展為以部門內分工和產業鏈分工為核心的新型分工。
第二,地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很多是處于資源優勢地區,而其他地區則自然資源較為匱乏,如西部地區的開發區主要集中了稀貴金屬的專業化生產,而東北和中部地區的木材加工制造行業發展一直保持優勢地位。這說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氣候仍然是特定地區形成較強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這也共同說明了貿易理論當中的產業分工和布局的重要決定性。
第三,部分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雖然占有數量上的優勢,但是在專業化生產方面卻不及其他地區。如,化工行業和家電具制造產業,以化工行業為主導產業的開發區雖然都集中在沿海地區,但是其專業化系數卻低于其他地區,中部地區雖然分散,但是像宜昌高新區和合肥高新區這種中型的開發區以其政策和土地優勢已經集中了大部分的醫藥生產企業。而家具制造業并沒有明確的資本和科技投入特征,使得其入門門檻低,即使是集中于某些地區生產,也不能完全占領全部市場。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產業多樣化的沿海地區主要是在高技術高科技產業上的專業化生產能力較強,而產業較為單一的地區則在資源稟賦和資源優勢的專業化產業上生產能力較強。
第四,在全國均有分布的某些產業也會集中于幾個地區生產。對于生物醫藥產業,我們在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規劃中隨處可見,但是通過我們的計算可以看出,分布于全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實際上在沿海地區的專業化生產程度非常高,這使得其他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成為一種停留在口號上的擺設。部分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仍然是以引進企業和
招商引資為主,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專業化生產和運作。

表2 地區主導產業的地區專業化系數以及差異
從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有些產業我們并不能明確的判斷出他們的主要分布情況,甚至有些產業國家級開發區的占有率達到80%以上。對于這類現象,我們稱之為產業趨同,根據國家科委制定的標準有11類領域被劃分為高新技術產業,但是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5到6個領域,所以,我們關注的仍然只是這幾個產業。
盡管國家級開發區各有各的主導產業,但是更為普遍的狀況是每個國家級開發區都涉及很多其他產業,從整體來說,除了少數定位非常明確的國家級開發區外,其他的國家級開發區產業結構非常類似。從行業角度來看,地區專業化程度和產業結構差異衡量的是兩個方面,地區專業化指數的分類是從產業和地區入手,而產業結構差異是從地區入手,最終得到的產業趨同程度作為衡量的結果。

之后,我們進一步利用在各個地區分布的國家級開發區的數據來計算各個地區代表性國家級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指數。
我們可以看出在東部地區和長珠三角地區存在著明顯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兩點:首先,趨同的產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和能源產業。這三個產業關系密切,其中一個領域的發展能夠促進另外兩個技術進行突破,同時三個產業的基礎研究又相互依賴,所以同時促進這三個既在產業發展上意義巨大,又在產業鏈要求上不可或缺。其次,東北地區和長珠三角地區有著類似的資源結構和稟賦,在形成比較優勢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智力密集區,而東部沿海又是智力資本最為密集的區域,所以在選擇電子信息產業上,各個地區的開發區不謀而合。

表3 國家級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指數
在一些傳統產業,如家電具制造上,雖然說選擇的產業相同,但是開發區各有各的特色,如數字電視、平板電視、太陽能蓄電池電視等,在這種既趨同又差異的市場競爭下能夠促進一些橫向產品的發展和推陳出新。
在很多產業上的結構趨同屬于正常趨同,但是不可否認,我國的國家級開發區仍存在一類惡性產業結構趨同。比如,全國大多數的國家級開發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政策出臺之后都選擇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有些地區在無產業基礎的情況下進行建設,造成了資源浪費和規模不經濟,特別是很多地區選擇的生產線和技術工都是類似的,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和項目浪費。同時,由于區域空間結構的不同發展階段致使我國產業空間集中度總體處于上升階段。邊緣地區雖然受到產業和產品分工擴散的影響, 其專業化程度逐漸提高,但邊緣城市接受專業化分工擴散的多數是低技術、低科技含量的勞動或資源密集型產業,導致被集聚且接受產業空間散的地區產生了嚴重的產業結構區域趨同。
對于新技術行業,如新能源新材料行業。過分的產業結構趨同容易削弱技術創新能力,由于國家級開發區的基礎參差不齊,享受的政策優惠也不盡相同,所以說擇優發展高新技術行業,通過集中資源優勢,投入到技術創新上能夠獲得加倍的產出,但實際情況是分散的資源和分散的人才,這使得創新舉步維艱。
第一,對于我國的國家級開發區來說,特色產業地域特征明顯,一般產業分布均勻。對于30類主導產業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近兩年興起的文化產業擁有較為明確的地區分布,而一般產業不存在明顯的分布規律。一些產業的地區專業化程度在增強,有一些產業存在著一哄而上的現象。因此對于國家級開發區來說,找準產業定位發展思路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二,國家級開發區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產業結構趨同,但是要正確對到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對于互補型的趨同,應當鼓勵地區發展,結合特色優勢,形成雙贏。對于惡性競爭式的趨同,應當予以制止。國家應從宏觀局面上有效地遏制產業結構趨同,利用需求導向和地區特點發展優勢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1] 吳安波.中國制造業區域專業化程度的測度、特征及變動趨勢[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05).
[2] 樊福卓.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分工:1998—2008——省級層面與市級層面比較[J].產業經濟研究,2011(04).
[3] 陳進棟,韋素瓊.福建省裝備制造業的地區專業化與地理集中[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1(03).
[4] 張建華,程文.中國地區產業專業化演變的U型規律[J].中國社會科學,2012(01).
[5] 賀燦飛,謝秀珍.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與省區專業化[J].地理學報,2006(02).
[6] 陳秀山,徐瑛.中國制造業空間結構變動及其對區域分工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8(10).
F207
:A
:2096-0298(2015)12(b)-1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