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大學生就業 深化產業結構調整
湖北工業大學 胡天鳳
隨著“史上最難就業季”一次次被大學畢業生刷新紀錄,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就業形勢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越來越嚴峻,人才需求與供給的嚴重錯位,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成為一種常態。造成這種結構性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產業結構失衡。本文將從定量的角度出發,基于產業結構失衡的視角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進行實證分析,并對此提出可行性對策,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 結構性失業 產業結構失衡 實證分析
當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大學生就業市場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不斷進入勞動力市場;另一方面,卻有許多大學生遭遇“就業難”的窘迫。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造成的,國內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都進行過深入研究,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高校、社會、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及大學生自身。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高校擴招政策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大學生供給過剩,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從事與學歷不匹配的工作,知識與技能無法被充分利用,從而產生過度教育;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符合社會的需求導致大學生就業難。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是我國就業市場的制度性分割和公平性缺失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和選擇方式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就業期望和價值取向也會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等等。筆者認為是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導致市場需求不足,高端市場未能創造足夠多的崗位供大學生選擇,從而使得部分大學生被迫轉向低端市場或者自愿性失業,進而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本文將采用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等方法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論證分析,以進一步說明產業結構失衡是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對策,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從而促進大學生就業。
在現階段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非常時刻,就業問題是社會關注的重要民生問題,對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更是牽動著每個家庭的脈搏。大學生就業形勢到底如何,筆者將作以下分析。
1.1 大學畢業生數量連年遞增,就業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
2001年大學畢業生只有115萬人,而201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卻增加到727萬人,是2001年的6.32倍,就業率卻只占70%左右,低于2001年的89.4%的就業占比,就業率總體呈下降趨勢。這表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

表1 2001~2014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大學生總數、增長率、就業率
1.2 大學畢業生數量占適齡勞動力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人口紅利已逐漸消失,從2011年開始,適齡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數出現了首次下降,隨后幾年一直保持著下降趨勢。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大學畢業生占適齡勞動人口的比重呈逐漸上升趨勢(如圖1),這說明大學畢業生將大眾化,將成為適齡勞動人口的主力軍,這也預示著在有限的崗位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圖1 大學畢業生占適齡勞動人口比
1.3 大學畢業生期望就業行業與實際就業行業存在落差
由圖2中,智聯招聘對2014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統計數據中我們可知,大學畢業生期望就業的行業集中在第三產業,主要以IT/互聯網/通訊/電子、金融/銀行/投資/基金/證券/保險、政府/公共事業/非盈利機構三大行業為主,但實際就業的行業卻與期望值存在落差,主要集中在IT/互聯網/通訊/電子、制造業/汽車/儀表設備、貿易/零售/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三大行業,其中落差最大的當屬政府/公共事業/非盈利機構和制造業/汽車/儀表設備行業。由此可知,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仍然被大多數畢業生視為金飯碗,而制造業/汽車/儀表設備行業則對畢業生吸引力相對較弱,但由于制造業規模龐大,所以吸納勞動力的數量也較大。當然缺乏吸引力不可避免的會導致自愿性失業的存在。

圖2 2014年應屆畢業生期望就業行業與實際就業行業
1.4 與美國相比,我國大學生數量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美國,平均失業率顯著高于美國

表2 2005~2012年適齡勞動人口數、占總人口數、大學生占適齡勞動人口數比

表3 2001~2004美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增長率和失業率
由表3可知,美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增長波動性很大,這可能是經濟危機影響的結果,但是從總量看,美國大學畢業生增長速度明顯不如中國。在取得大學文憑總人數上,美國增長速度較平緩。從表3可知,以2001年為基年,我國2014年取得大學文憑人數已達到6563萬人,相較于美國3437.9萬人而言,我國取得大學生文憑人數約是美國的兩倍。雖然我國大學生數量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美國,但是失業率卻顯著高于美國,中國平均失業率為25.38%,美國平均失業率為3.17%,如圖3所示。

圖3 中國和美國大學生失業率走勢圖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放緩,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化階段,新的增長速度,需要新的行業來支撐,需要靠產業結構的轉型。在不斷深入的改革背景下,產業結構轉型迫在眉睫。雖然當前我國傳統行業產值占GDP比重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走低,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占比和貢獻率不斷上升,但總體上我國產業結構轉型調整還不徹底,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嚴重。
2.1 我國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
由表4和圖4可知,我國從2003年開始經濟增長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09年除外),到2012年經濟增長開始回落,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化階段,并開始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如圖4所示,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2004年除外);第二產業的比重總體趨勢相對穩定,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戰略有下降趨勢但總體仍占據最高的比重,這表明我國制造業規模仍然很龐大;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這說明我國的產業結構在進一步的優化中。

圖4 2001~2012年我國三大產業占GDP比重和GDP增幅的變化
2.2 二次產業對經濟增長拉動和貢獻最大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離不開三大產業的有效支撐,然而三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和貢獻不一。如表5所示,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和貢獻最小,第二產業對經濟拉動和貢獻最大。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間不僅產值比例差距逐漸縮小,拉動和貢獻率也在逐漸縮小,但是我們可以從數據比較中看出,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和貢獻不如第二產業大。第一產業隨著產值占比的逐漸下降對經濟的勞動和貢獻也在下降。

表4 2001~2012年我國三大產業占GDP的比重
2.3 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不足
如圖5所示,自2001年以來,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一直在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是先下降后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是一直在上升。到了2012年,三大產業就業占比相差無幾,且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已經超過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達到36.1%,比第一產業高2.5%,比第二產業高5.8%,但是與美國三大產業的就業貢獻率相比,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貢獻與美國第三產業就業貢獻差距懸殊,美國1998年第三產業就業貢獻就已高達64.11%,雖然我國第三產業對于吸納就業的能力在不斷增強,但是總體上我國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仍是不足的。

圖5 2001~2012年三大產業就業占比變化
2.4 大學生成為第三產業的主力軍
從表6中我們可知,我國大學生在不同行業的就業情況。在三大產業中,大學生就業集中在第三產業,其中教育、金融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就業比重最高,大學生就業比重將近50%,而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大學生就業比重較低。與上文中智聯招聘統計的數據對比可知,大學生最期望從事的行業也是第三產業,而這些行業全部屬于要求高人力資本投入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但是由于我國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以知識密集型需求為主的高端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加之大學畢業生人數連年遞增,最終導致許多大學生結構性失業。
2.5 與美國相比,我國產業結構模式存在很大缺陷
如圖6所示,美國1947年第三產業產值占私人部門GDP就高達53%,2009年占比就升至77.4%,而我國2012年第三產業只占44.6%,甚至都不超過美國1947年時的比重,這說明我國產業結構要達到美國三二一結構模式還需加大改革力度。從圖6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從1947年開始,第三產業比重一直處于上升趨勢,而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從表7中,我們可知美國第三產業產值對GDP的貢獻率1998年就高達66.11%,對就業貢獻率也高達63.14%,而且持續走高,而第二產業產值對GDP貢獻率只有22.25%,并呈持續下降趨勢,而我國2012年第三產業貢獻率只有45.6%,且第二產業貢獻率最大,比重為48.7%,顯著大于美國1998年第二產業的貢獻率,這進一步表明我國產業結構還存在很大的缺陷,產業結構調整還需進一步深化。

表5 2001~2012年三次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與貢獻率

表6 2003~2010年我國各行業大學生占就業人數比重 單位:%

圖6 1947~2009年美國三次產業占GDP的比例

表7 三次產業GDP貢獻與勞動力就業比例對應關系
3.1 模型假定和數據來源
為進一步說明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根本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本文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深入分析,對三大產業與就業關系進行對比,證實結論。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y0表示t時刻總的就業人數,xi表示t時刻第i產業的總產值,x0表示t時刻的國內生產總值,zi表示第i產業的法人單位數。bi1,bi2,bi3是系數,分別表示的第i產業產值,總產值及法人單位數對就業的貢獻率。
用上述模型分析的數據來源于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
3.2 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的計量模型是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通過spss19.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如下。

表8 1997-2012年我國產業結構對就業影響的回歸結果
通過上述結果可知,在模型一中,第一產業產值和第一產業法人單位數對總就業人數的貢獻率均為負值,總產值對就業的貢獻率為正值。這說明,當第一產業產值和法人單位數不變時,隨著第二、三產業產值總和的增加,即總產值的增加,總的就業人數會上升;如果總產值和法人單位數不變,提高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使第一產業產值增加,那么總的就業人數會下降;同理,隨著法人單位數的增加,也會降低就業人數。如果第二、三產業產值不變,隨著第一產業生產率提高,第一產業產值增加,雖然總值增加對就業貢獻率絕對值高于第一產業產值,第一產業會使總的就業人數增加幅度減小。這表明,在有限的資源內,繼續大力發展第一產業,減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會使總的就業人數降低,對整個社會的就業水平是極其不利的。
模型二中,第二產業產值和第二產業法人單位數的系數分別為-0.074、-0.132,總產值的系數為0.167,和第一產業類似,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會對總的就業人數產生下拉的負作用,但是由于0.167相比-0.074較大,這種負作用會被總產值的增加所掩蓋。對于第二產業企業規模體量已經比較的龐大的前提下,由于整個社會資源有限,繼續增加法人單位數,同樣也會減少就業的增量。
與模型一、二相比,模型三中,第三產業產值的系數為0.228,是正值,而總產值和法人單位數的系數為負值,分別為-0.182,-0.05,這說明在第三產業產值和法人單位數一定時,隨著第一、二產業產值的增加,就業人數是下降的;如果總產值和法人單位數一定,隨著第三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增加產值會增加就業總人數;如果第一、二產業產值一定,增加第三產業產值,由于系數0.228大于-0.182,則說明第三產業產值對就業有拉動的作用。這正好和模型一、模型二中的結果相符合,如果第三產業產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大,使總產值增加,在模型一、二、三中,得出的結果都是會使就業總人數增加。這說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才是解決就業難的關鍵。同時,我們也看到,如果擴大第三產業企業規模而不能增加第三產業產值,同樣會導致就業總人數下降,這說明企業單位數量的多少并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在現有企業單位數量下,可以通過加大生產效率,擴大單個企業規模,使生產產值增加,從而帶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當然,增加企業數帶來的就業損失遠小于因企業數增加帶來的產值增加創造的就業增量。因此,第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導產業。
對于大學生就業而言,第三產業是對大學生需求最旺盛的產業,同時也是大學生供給最旺盛的產業。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加快制造業升級的“雙輪驅動”,將是解決大學生就結構性矛盾的有效途徑。
4.1 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與美國相比,我國大學生失業率高出美國許多,同時產業結構存在嚴重失衡。經實證分析得出第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導產業,然而我國第三產業嚴重發展不足,因此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根本途徑。
4.2 政策建議
(1)加大職業教育培訓支持力度,建設高素質勞動隊伍。勞動力素質低下和職業培訓滯后是結構性就業矛盾產生的根源。培養高素質人才,尤其是具有較強研究、創造、管理及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政府應在公民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對相應產業升級要求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給予大力支持。一方面不斷創新教育及培訓機構,鼓勵校企聯合共同創建高級技術人員培訓基地,促進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來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繼續增加對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金融服務等專業人才的培育和專業化機構的政策支持。同時,還要以城鎮化為契機,加大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失地農民的職業培訓,關注因體制改革而下崗的職工和轉業職工的培訓支持。
(2)建立和完善第三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服務業市場秩序是否規范,市場準入標準制定是否合理,高壁壘行業的市場壟斷是否被打破等,這些因素對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健全和完善第三產業的外部發展環境,一方面,要加速出臺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盡快建立起服務業從業標準和誠信機制。另一方面,還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機制和部門協調機制,不僅要改革政府的管理體制,還要將單個部門利益弱化,強調分工協作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效率。
(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體系。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勞動者的就業也更加靈活多樣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勞動關系,尤其是靈活就業的勞動關系,以及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息息相關。在社會保障制度這一方面,伴隨著日益完善的社會經濟市場的發展和就業市場的結構更新,社會保障方式的分類和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擴大理應是政府的趨勢所向,讓農民工,社會零散就業人員和自主創業融入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使新型就業主體利益得以保障。
(4)完善財政和稅收制度。財政和稅收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有重要影響。目前,我國專項財政主要投資在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不足。因此財稅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不僅要使財稅總量增長,而且要擴大對第三產業的投資,來拉動第三產業對增加就業的貢獻。
[1] 孫靜靜.“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的解釋和出路——基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D].揚州大學,2013.
[2] 門萃苗.我國現階段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
[3] 陳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成因的實證研究——基于教育體制與產業結構的視角[D].浙江大學,2010.
[4] 李丹青.人際資本及其與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5] 陳國軍.多維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
[6] 顏建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10).
[7] 王鈺娜,趙麗芬.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優化——基于微笑曲線的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4(03).
[8] 黃瑞平,林建波.調整就業結構 促進充分就業[J].南方經濟,2002(07).
F069
:A
:2096-0298(2015)12(b)-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