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偉+孫宜+曹章斌+張棲云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要幫助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在形成國際意識的同時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為此,中關村第一小學在英語課程中開展了國際理解教育,幫助學生廣泛接觸國外文化,拓展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涵養人文素質。
作為學校可選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國際理解課程,從對中外文化的了解,到對文明趨同文化求異的深刻理解,再到由外顯的文化意識轉化為內在品質的熏陶,始終保持著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
一、對中外文化的介紹
四年級的可選擇課程中,教師以“節日”為主題,設計了新年、春節、復活節、中秋節、感恩節、圣誕節等中外節日文化的教學內容。在視聽表演課上,教師圍繞感恩節這一主題與學生們一起分享。不僅通過視頻、文字、圖片的方式介紹感恩節的歷史,還讓學生將打獵、釣魚、種莊稼以及大豐收時欣喜若狂的樣子演繹出來。在趣味閱讀課上,教師對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進行介紹后,讓學生們記錄下自己家族清明假期中所做的事情,在相互分享中展開對清明節的不斷了解。
二、對文明趨同文化求異的理解
跨文化意識的形成不僅需要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更要求學生對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在日常英語課堂中,教師在向學生介紹復活節與清明節時,不僅從各自的節日意義進行簡要的說明,更讓學生在理解其中的宗教特色與本國習俗的過程中,結合自己親身的體會加深對節日內容的理解。在講到慶祝活動時,教師鼓勵學生將春節的廟會與感恩節的游行進行對比學習;引導學生對春節與圣誕節這兩大中西方最隆重的節日意義進行比較學習。不僅如此,教師還根據學生對節日飲食熱衷的特點,鼓勵學生說出各種節日大餐的特色:春節的餃子、感恩節的火雞、正月十五的元宵、復活節的火腿等。在這些饕餮大餐的差異之中,讓學生感悟與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多元文化的意義。
針對學生容易忽視的文化差異點,教師會向其揭開其中的奧秘。在講到“日常問候”時,我們會有意地向學生指出中國人喜歡用“吃了嗎?”等問題為寒暄語,但對回答的內容不感興趣。而這種問法會讓西方人感到涉及了自身隱私,因而在與西方人打招呼時,應更多地談論其他內容。比如:天氣“Nice day, isnt it?”在講到單詞“present”時,我們會告訴學生,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往往會推辭一番,而且不能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以免顯得不禮貌。而西方人的處理卻完全不同。除此之外,我們還針對課堂中的知識點不斷進行延伸,在講到“白色”一詞時,不僅先將白色與中國戲曲臉譜中的主人公“曹操”進行了聯系,還將西方文化中“白色”所代表的截然不同的意義與學生們進行分享。
三、將外顯的文化意識轉化為內在品質
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必須通過親身實踐體驗來獲得。實踐是體驗學習的核心環節,是實現對多元文化“理解”的關鍵所在。學校在依托英語課堂進行循序漸進的文化滲透的基礎上,主張將學習時間、選擇權、評價權、體驗權、主動權、話語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與同伴、小組共同協作完成對中西文化異同的理解與體驗。中年級英語課堂內外也熠熠生輝。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在學習三年級的“Nian”(新年)、四年級的“Three Little Pigs”(三只小豬)等內容時,教師依據英語故事對學生進行詳盡的分工:動手能力強的制作道具、有想法的改編劇本、語言能力強的出演角色等。經過共同努力,最后呈現出一個個具有鮮明中西文化特色的課本劇。課堂外,學生們嘗試改編,將“Little Red Riding Hood(《小紅帽》)”“Snow White(《白雪公主》)”等經典童話故事進行重新演繹。依據學生們的興趣點,結合課堂內容,學校還為學生組建了英語俱樂部、舉辦了各種英語比賽,以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活動中受益:未來Community(City/Neighborhood)的海報制作、戲劇沙龍表演、講英文故事俱樂部、學習英語歌曲俱樂部、英文詩歌朗誦比賽、英文歌曲大賽、查字典比賽等各類活動豐富多彩,備受學生喜愛與推崇。這些形式各異的活動不僅使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還逐步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培養其與他人合作的品質。高年級的英語課堂更是遵循將學習時間交給學生的宗旨,為學生創造機會將自己的旅游經歷、知識趣聞以PPT的形式與同學分享。
學校為廣泛統籌資源助力學生快樂發展,還設置了外教課,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教師,根據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歷向學生展示各自獨特、異樣的工作與生活情境。為學生近距離了解世界不同的人提供了鮮活的資源。同時,學校還集結了家長資源,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長為各個年級的學生開展精彩紛呈的講座。
我們還不斷搭建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中展示,在活動中成長。學校從2006年至今每年都會舉辦“英語節”活動,由于“英語節”總是在某個節日的前夕拉開帷幕,因此,每年的活動主題會圍繞節日文化元素展開。在2014年的英語節期間,我們鼓勵低、高年級學生一起學習圣誕歌曲,制作圣誕帽,并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多種圣誕活動,營造圣誕氛圍。學生們在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感悟中外文化的特色,對比中外文化的異同。正像一位剛參加完本屆“英語節”活動的一年級的學生所說:“我跟大哥哥和大姐姐一起學習制作的圣誕帽是我做過的最漂亮的圣誕帽。希望將來有一天能有機會在圣誕節這一天親自去國外過,到那時,我也會將我制作的中國結以禮物的形式送給他們。”中國文化已深入學生的骨髓,但他們也同樣渴望發現更多異國的精彩。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創造性,讓他們用自己的腦、自己的嘴、自己的手想出、說出、做出他們喜歡的事情。
學校的國際理解英語課程還在發展之中,我們也在不斷反思、不斷調整、不斷前行。讓學生學會合作,理解相互依存性、文化多元性是國際理解課程追求的最終目標。而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使每一位學生逐步擁有國際視野,具備發展的眼光是我校培育現代小公民的終極目標。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