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耀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715)
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優先序研究
——基于15省微觀調查數據的分析
李榮耀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715)
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并不平衡,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滿足。從農戶需求視角入手,綜合運用首選項決定法、加權頻數法和聚類分析三種方法,從整體和不同群組層面分析當前農戶對種苗提供服務、農業技術服務、生產資料采購服務、生產計劃安排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優先次序及差別。研究結果表明,農戶對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等服務的需求迫切程度遠高于其它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農業基礎設施服務則排在最后;而具體研究方法的選取、區域、收入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員、受教育水平、經營類型等因素都會對優先序的結果產生影響。因此,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主體應優先提供農戶迫切需求的農業服務,并充分考慮不同類型農戶的特征差異導致的需求差異。
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次序;結構差異
當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渡的關鍵時期,農業生產和發展方式都正在發生轉變。傳統的農業家庭生產方式具有細碎化、規模超小化的特點,單個農戶無法高效完成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部過程。農業分工是農業經濟內生增長的源動力[1],現代農業已發展為社會經濟再生產的一個基本環節,其再生產過程需要依賴其他產業部門的配套服務活動,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科學和高效[2]。同時,在農業勞動力大量外流現實背景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迅速流失[3],因此,剩余的職業農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有著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并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的趨勢[4]。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構建農業經營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際經驗表明,各種的農民組織可以通過向其成員提供農資統一供應、農產品統一銷售、農產品包裝或精加工等集體投資、技術和信息統一提供等服務,來幫助解決小農戶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5-8]。農業分工和專業化的趨勢可以引致農戶的合作行為[9],農民經濟組織的發展是促進農業專業化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10],能夠既聯合眾多分散農戶的力量、又能夠保持農民生產經營的相對獨立性[11],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現實選擇[12]。近年來我國的農民合作組織雖然發展較快,但其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還沒能充分發揮,凝聚力、服務能力和規范程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場體系中經營性服務等服務主體的服務功能、目標、組織結構等方面有待完善[13]。當前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還不能充分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公共服務能力和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不足[14]。可見,建立一個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符合具體需求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已迫在眉睫。
所謂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指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提供的優質、高效、全面、配套的公益性服務及經營性服務,其內容包括物資供應、生產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以及農產品的包裝、運輸、加工、貯藏、銷售等各個方面[13]。傳統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自上而下供給機制,容易出現供非所需的供需脫節現象,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應當是以農戶需求為中心改善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狀況,滿足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15],充分保證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的有效性、科學性和真實性。因而,以農戶真實偏好為基礎,調查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真實需求并深入分析其優先次序,對于全面研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并提供有針對性的和高效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基于全國15個省份83個村鎮的問卷調查數據,從區域、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經營類型等視角,綜合運用首選決定法、加權頻數法和系統聚類分析等方法,試圖找出符合當前我國農戶真實需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從而為完善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提供依據。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組于2013年6-9月進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情況”專項調查。調查問卷分為農戶問卷與合作社問卷兩部分:農戶問卷內容涉及農戶基本情況和生產經營情況、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和供給情況、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成員服務情況以及帶動非成員情況;合作社問卷包括農村基本情況、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管理、經營和服務情況。項目組在重慶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東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陜西省、山西省、貴州省、河北省等15省市中隨機抽取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調查村中隨機抽取1~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選取合作社82個,并按照3∶1的比例對合作社成員和非合作社成員進行隨機抽取調研。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400份,覆蓋37個區縣的83個村鎮,回收396份,有效問卷394份,有效率為98.5%。
(二)分析方法
國內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從農戶需求角度研究優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頻數法,即通過對受訪農戶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選出相關選項,然后根據各選項的頻數大小進行位次判斷[16];均值法,對不同位次選項賦予分值,根據加權總得分來判斷序次[17];系統聚類法,孔祥智等[18]認為各選項出現在不同位次上的頻數不同,無法進行有效排序,可以運用聚類分析彌補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優先選項無權重轉移進行改進,提高各選項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認為頻數法忽視了農戶對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評價的現實,依次對所有選項進行排序可能更優于僅選出前三項或前五項,應綜合運用幾種互補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證的、具有共性的優先序,才能更符合農戶的真實需求。因此本文綜合參考運用最優先項頻數法①本文依據調研情況假定農戶第一位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迫切強度遠大于第二位,依據第一位頻數大小進行排序,如第一位相同,則比較第二位依此類推。、加權頻數法②調研發現,農戶排序時對各選項敏感度不高,各選項差別不大,本文借鑒李克特量表對不同位次的12項農業社會化服務進行打分,第一位1分,第二位2分,依此類推,均值越小越優先。和系統聚類分析法③根據本文樣本數據量,以及數據分析需要按照數據之間距離確定類別,具體依據樹狀圖及經驗來確定類別,故選取系統聚類分析。,利用SPSS22.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和聚類分析。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具有廣闊而復雜的地域類型,不同區域之間的農戶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發展程度、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狀況存在很大差別,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優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農戶的家庭經營過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對于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訴求有著較大的區別;在實地調研中,筆者發現,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響著農戶的農業經營活動的前瞻性,對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優先次序選擇有著較大影響;合作社作為一種農民自愿性合作組織,相對能提供更為全面農業社會化服務,合作社成員更能夠表達出自身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訴求;農戶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經營類型不同,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區別,并影響其社會化服務的優先次序。因此,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員、不同經營類型的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優先次序有必要進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訪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
本文首先比較了全國受訪農戶根據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針對以下12項服務類型進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運用SPSS22.0軟件計算出各項農業社會化服務在不同位次上出現的頻數及加權均值見表1。

表1 全部受訪農戶對各項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的序次、頻數及加權均值
依據首選項決定法和加權均值法得出全國受訪農戶最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具體見表2。

表2 全部受訪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排序情況
依據首選決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農產品銷售,其次為種苗提供;而依據加權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為種苗提供,其次為農產品銷售。雖然兩者得出的結果稍有區別,但是始終位于最優先需求的前兩位,且在實地調研中,相當部分農戶對其迫切需要的幾項社會化服務無法給明確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以進一步準確了解農戶的需求層次和優先序,具體結果見圖1。

圖1 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聚類分析譜系圖
將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數據導入SPSS22.0,選擇系統聚類,根據數據之間的距離確定類別,再綜合經驗分析得出,農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可明顯聚為六類,結合表2得出如下結論,即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根據其迫切程度可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第二層生產資料采購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生產計劃安排服務,第三層生產管理服務,第四層農業金融服務、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第五層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業機械服務,第六層為個別農戶特別提出的其他服務。
由表2和圖1可知,排在前兩位是種苗提供服務和農產品銷售服務,這兩者的頻數和加權均值要遠優于后面的其他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因此是農戶最為迫切的需求。在生產過程中,良種對與生產效率的提高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當前受訪農戶的良種47.33%從合作社采購,這表明了合作社作為良種提供的有效途徑依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對當前農戶來說,現代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及時做出生產決策,農產品銷售服務作為走出“量大價賤傷農”怪圈的重要途徑,是農戶最迫切的服務需求之一。
生產資料采購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生產計劃安排被排在第二層。這四項服務作為農戶產前、產中的重要服務內容,對農戶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了解市場信息有著重要作用,農民自身局限性導致其無法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對于市場的前景很難有準確的把握,因此更專業和及時的服務必然能為農業增效、農戶增收和農村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第三層為生產管理服務,科學合理的生產管理有助于農戶提高產量,降低損失。第四層為農業金融和基礎設施服務,農業金融獲得的難度較大且農戶對其認識不足以及保守型生產的限制,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要求,故處在較后位置。第五層農業機械服務和農產品加工服務,當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仍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沒有能夠形成針對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值得關注的是農業機械服務需求較低,調研顯示農民選擇合作社的農業機械服務比例為31%,其原因是調研農戶中一般性農業機械擁有量大,且當前農業機械大戶的有償服務較易獲得。第六層為除列出服務內容外的個別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區域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
限于篇幅,我們僅列出相關數據表首選項頻數及加權均值的關鍵數據(見表3)并略去聚類分析譜系圖。

表3 不同區域受訪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選項的首選頻數及加權均值
1.東部地區。由首選頻數和加權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計劃安排、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農業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種苗提供排在第一位、農業信息排在第五位;結合聚類分析結果,東部地區農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可依次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計劃安排,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第四層農業金融、農業機械,第五層農業基礎設施,第六層為其他。
2.中部地區。具有共性的結果是: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生產計劃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結合聚類分析結果,中部地區農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可以劃分為七層:第一層種苗提供,第二層農產品銷售,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第四層農業信息,第五層生產計劃安排、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為農業基礎設施、農業金融,第七層為其他。
3.西部地區。數據顯示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種苗提供、農業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結合聚類分析結果,西部地區農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可依次分為七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第二層農業技術、種苗提供、農業金融、農業信息、生產資料采購,第三層生產計劃安排、農業基礎設施,第四層生產管理,第五層農業機械,第六層農產品加工,第七層其他。
綜合以上對比分析發現,種苗提供和農產品銷售是三個區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和農業技術排在前四位,農業機械、農業基礎設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區別在于東部地區受訪農戶對生產計劃安排服務的需求程度高于生產資料采購和農業技術,對農業金融的需求高于農業機械和農業基礎設施;中部地區受訪農戶相對于東部西部地區對農業金融的需求較低,對生產資料采購較為迫切;西部地區受訪農戶對農產品銷售服務需求要高于種苗提供,農業技術的需求較為迫切,并且相對于中部地區、東部地區急需農業金融服務,農業基礎設施服務需求較為靠前,生產資料采購、生產計劃安排服務需求則較為靠后。這樣的區域需求特征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東部地區農業發展處于較為領先地位,經營者更關注生產規模擴大、科學合理的生產安排;中部地區農業生產經營環境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中等水平,農戶以保守經營為主;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金融環境、市場環境較差,農戶迫切需要產品銷售服務、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來改善其生產經營環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
依據我國2013年統計年鑒,農村家庭平均總收入為42 643.80元,本文根據樣本分布情況,將受訪農戶家庭平均收入按照4萬元以下、4~8萬元、8萬元以上劃分為三組,不同組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狀況首選頻數及加權均值見表4。

表4 不同收入水平受訪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選項的首選頻數及加權均值
1.總收入4萬元以下受訪農戶。共性的結果是: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和生產計劃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結合數據聚類分析結果,家庭總收入4萬元以下的受訪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優先次序為:第一層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計劃安排,第三層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農業信息,第四層農業金融,第五層生產管理,第六層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農業基礎設施,第七層其他。
2.總收入4~8萬元受訪農戶。共性結果是前五位需求都為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和農業信息,結合聚類分析結果可依次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資料提供,第三層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生產計劃安排,第四層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五層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六層其他。
3.總收入8萬元以上受訪農戶。具有共性的結果是前三位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計劃安排與后兩位農業機械和其他相同。結合聚類分析譜系圖,可以順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計劃安排、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生產資料采購,第三層生產管理,第四層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五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其他。
由以上對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差別較小,前六位需求內容與全國整體狀況相同,后六位需求優先次序稍有區別;通過三個收入水平層次的優先序和均值大小來看,受訪農戶的收入水平越高,對于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對農業機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對于農業技術的需求程度較為接近。中低收入受訪農戶對于生產資料采購的需求更為迫切,收入較高的農戶則更關注生產計劃的安排。根據調研數據,受訪農戶收入水平與其經營規模存在緊密聯系,收入較高的農戶一般擁有較大的經營規模,其對于優秀品種的選擇、產品銷售有著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關注合理的生產計劃安排,這也印證了上述結論。
(四)是否合作社成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見表5)

表5 是否合作社成員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首選頻數及加權均值
1.合作社成員。對比首選頻數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結果是前六位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包括農產品銷售、種苗提供、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農業信息和生產計劃安排相同,結合聚類分析結果可以依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種苗采購,第二層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農業信息、生產計劃安排,第三層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四層生產管理,第五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為其他。
2.非合作社成員。該部分受訪農戶的首選項和均值優先序存在較大區別,依據首選項決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員受訪農戶最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存在區別:依據首選決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產計劃安排服務,其次為種苗提供服務;而依據加權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為種苗提供,其次為農產品銷售。本文參考實際調研狀況綜合兩種結果結合聚類分析,依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生產計劃安排,第二層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第四層生產管理、農業信息、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五層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金融,第六層其他。
根據以上結果,合作社成員和非合作社成員的受訪農戶對于農產品銷售和種苗提供都有著迫切的需求,而對比發現,合作社成員對于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農業金融的需求相對于非合作社成員更為迫切,這體現了合作社成員受訪農戶對于農業生產經營更注重發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員農戶對于生產計劃安排需求尤其迫切,這是由其自身生產盲目性和承擔風險能力較弱所決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見表6)

表6 不同教育水平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首選頻數及加權均值
1.小學以下。根據首選項和加權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相同,包括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綜合聚類分析結果,依次劃分為七層:第一層種苗提供,第二層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與生產資料采購,第三層生產計劃安排、農業信息、生產管理,第四層農業金融,第五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農業基礎設施,第七層為其他。
2.初中水平。依據首選項和均值優先序共性的結果是農產品銷售、生產計劃安排、種苗提供、農業信息、農業技術都在前五位,差異在于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資料采購的位次??紤]實際調研的解釋誤差,本文傾向于加權均值的結果,綜合聚類分析劃分為六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計劃安排、種苗提供、農業信息、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第三層生產管理,第四層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五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其他。
3.高中以上。該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為農產品銷售,后四位關系為: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其他。綜合聚類分析結果,可以依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種苗提供、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第三層生產計劃安排、農業金融,第四層生產資料采購,第五層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械,第六層其他。
根據以上數據,農產品銷售和種苗提供在每個教育水平的受訪農戶處在最靠前位置,而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農業基礎設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處在需求緊迫程度較低的水平。此外,從教育水平來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農戶,對于農產品銷售、生產計劃安排與農業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農戶對于生產資料采購、種苗提供的需求越高。這說明農戶受教育水平對于其農業生產的計劃性有著積極的影響。
(六)不同經營類型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見表7)

表7 不同經營類型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首選頻數及加權均值
1.自給自足型。共性結果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為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種苗提供。綜合聚類分析,依次劃分為七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種苗提供,第二層為農業技術,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農業金融、生產計劃安排、農業機械,第四層生產管理,第五層農業基礎設施,第六層農產品加工,第七層其他。
2.追求利潤型。共性結果是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和生產計劃安排都處在前五位。結合聚類分析結果,依次劃分為四層:第一層為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生產計劃安排、農業信息、生產管理,第三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四層為其他。
3.勞苦規避型。對比兩種方法的分析結果,該部分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優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種苗提供、農業技術、生產計劃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農業信息>生產管理>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械>其他。由聚類分析,依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種苗提供、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生產計劃安排、生產管理,第四層農產品加工,第五層農業金融、農業機械,第六層農業基礎設施、其他。
4.風險規避型。綜合兩種方法,結合聚類分析結果,可以依次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生產計劃安排、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第二層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第三層農業金融,第四層農業機械,第五層農業基礎設施,第六層其他。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四種類型受訪農戶對于種苗提供和農產品銷售依然有著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給自足型農戶對于農業信息的需求程度較為迫切,追求利潤型農戶占受訪農戶的59%,此部分農戶對于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有著相對更為迫切的需求。勞苦規避型農戶的農產品加工的需求相對較高,風險規避型農戶對于農產品銷售需求程度相對較低,而對于生產計劃安排有著較為迫切的需求。這些結果與其自身的農戶特征是相吻合的。
本文綜合運用最優先項頻數法、加權均值法和系統聚類分析,對全國15省份農戶實地調研數據進行分析,探討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狀況,并對農戶迫切需求的社會化服務項目排序,從而反映出農戶的真實需求,為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社會化服務供給效率提供參考。從研究結果來看,全國范圍內的需求優先次序為:第一層種苗提供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第二層生產資料采購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生產計劃安排服務;第三層生產管理服務;第四層農業金融服務、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第五層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業機械服務;第六層為個別農戶特別提出的其他服務。這要求在建設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要根據農戶需求迫切為農戶提供相應的服務內容,關注新品種的引進,為農產品銷售提供多種途徑,從而提高服務供給效率。
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得出的共性結論是種苗提供和農產品銷售是當前農戶需求最迫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其次是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農業信息和生產計劃安排服務,最后四位的是農業基礎設施服務、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業機械服務和其他,這與全國農戶的優先序一致。而針對不同群組受訪農戶各自的特點,應采取相應措施為其提供有針對性有側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區域層面,對于東部地區農戶應注重提供生產計劃安排服務,對中部地區農戶更應提供生產資料采購服務,對于基本公共服務較差的西部地區農戶,更應注重對農業技術的推廣、農業金融服務提供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收入層面,應更多的對高收入農戶群體提供生產計劃安排服務,對中低收入農戶提供生產資料采購服務;在合作社層面,相對于普通農戶,應有側重的對合作社成員農戶提供更多的農業信息和農業金融服務;在受教育水平層面,應對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農戶進行生產計劃安排指導和提供詳細的農業金融信息,對教育水平在中學以下的農戶應加強對產前的生產資料采購指導;在經營類型層面,應為自給自足型農戶提供與其自身密切相關的農業信息,對于追求利潤型農戶應更多的提供種苗和增加農產品銷售的銷售渠道,對于勞苦規避型農戶應引導其對農產品進行進一步加工和提供農業機械服務,對于風險規避型農戶應引導其合理安排生產計劃。
綜上,要不斷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既要為先進地區農戶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適應其生產發展要求,又要充分照顧落后地區農戶的生產需要。參考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完善服務內容時,應當充分考慮不同類型農戶的需求差異,并注重具有共性的需求。根據農戶角度的現實情況,為農戶提供更為全面專業的服務,從而不斷完善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活力。
致謝:楊丹教授對本文進行了悉心指導,謹致謝忱。
[1] 劉自敏,楊丹.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業分工的影響——來自中國六省農戶調查的證據[J].經濟問題,2013(9):106-110.
[2] 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當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江漢論壇,2009(5):13-18.
[3] 黃祖輝.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08(11):4-7.
[4] 李俏,張波.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陜西省74個村214戶農戶的抽樣調查[J].農村經濟,2011(6):83-87.
[5] Baker,Derek,Soren Theilgaard.Group Action by Farmers[R].Abel Projects ApS,Draft Report for the World Bank,2004.
[6] Bijman J,George H.Co-operatives in Chains:Institut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Dutch Fruit and Vegetable Industry[J].Chain and Network Science,2003:95-107.
[7] Fulton M.Producer Associations:International Experience[M]//Sonntag B H,Huang J,Rozelle S,et al.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Australian Government,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5:174-196.
[8] World Bank.China-farmer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Review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R].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6.
[9] 楊丹.農業分工和專業化能否引致農戶的合作行為——基于西部5省20縣農戶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2(8):56-64.
[10] 楊丹,劉自敏.農民經濟組織、農業專業化和農村經濟增長——來自中國2445個村莊的證據[J].社會科學戰線,2011(5):64-70.
[11] 李雨,李錄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困境與法律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42-146.
[12] 楊軍.不同模式農民合作社績效的差異分析——基于廣東、安徽148家農民合作社的調查[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40-44.
[13] 陳和午.農戶模型的發展與應用:文獻綜述[J].農業技術經濟,2004(3):2-9.
[14] 孔祥智,樓棟,何安華.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必要性、模式選擇和對策建議[J].教學與研究,2012(1):39-46.
[15] 龐曉鵬.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求結構差異的比較與分析——基于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求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農業技術經濟,2006(4):35-40.
[16] 蔣遠勝.西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與優先序——基于四川省387個村支書的問卷調查和小組訪談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7(1):20-27.
[17] 廖清成.我國中部地區農村公共品供需偏好研究[J].浙江學刊,2006(1):54-59.
[18] 孔祥智,李圣軍,馬九杰.農戶對公共產品需求的優先序及供給主體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市為例[J].社會科學研究,2006(4):47-51.
[19] 孔祥智,李圣軍,陳丹梅.農戶對公共產品需求的優先序及投入重點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4):20-26.
[20] 崔登峰,王秀清,朱金鶴.西部邊疆民族地區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優先序研究——基于新疆42個縣市96個村鎮的調研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2(3):70-76.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Demand Priority From Farmers——Based on Micro Survey Data Analysis of 15Provinces of China
LI Rong-y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t present,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is not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and farmers’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met.In 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demand and a whole and different group level,we use synthetically the preference decision method,the weighted frequency method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demand priority and differ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for example,germ chit provision service,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capital goods procurement service,production plan arrangement service,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service and so on.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demand priority of germ chit provision servic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service are superior to others,as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service,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infrastructure service come in last.Further,the selection of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different region,income level,the cooperative members or not,education degree and management type,each of these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results of priority.Therefore,supplier of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should provide farmers urgent demand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first,and take full account of different demand from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priority;structural difference
F306.6
A
1009-9107(2015)01-0086-09
2014-05-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2CGL063);重慶市社科規劃青年項目(2012QNJJ011);西南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重點項目(SWU1409124)
李榮耀(1989-),男,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