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立兵
(江蘇射陽縣通洋中心衛生院 江蘇 射陽 224300)
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手術處理探討
陸立兵
(江蘇射陽縣通洋中心衛生院 江蘇 射陽 224300)
目的:回顧性分析采取手術處理的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患者臨床資料。方法:選取研究對象58例,均于術前半小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根據患者情況分別采用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治療。觀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癥狀控制情況、拔除引流管時間、傷口愈合及拆線情況。結果:58例患者中,43例采用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治療,15例采用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治療。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治療43例患者其局部癥狀控制時間、全身癥狀消失時間、拔除引流管時間、拆線時間分別為(2.1±0.8)d、(1.5±0.3)d、(3.4±1.2)d、(7.6±2.0)d,一期愈合率為100%。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治療15例患者治療時間均>10d,但均順利痊愈。結論:手術處理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臨床應用安全可行,對于符合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適應癥者應盡量整體切除膿腫或包塊,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部分病灶情況復雜者,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亦可取得較好效果。
急性炎癥;手術處理
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是臨床較常見的口腔疾病類型,患者常伴有發熱、局部疼痛等癥狀,影響其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1]。因此,積極探討合理有效的處理手段,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對我院近3年收治的58例采取手術處理的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為臨床合理治療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收治的5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齡(45.2±5.8)歲;根據病灶部位可分為:頜面頸部淋巴結膿腫20例、間隙感染11例、頜下腺化膿性炎癥6例、囊腫伴感染14例、淋巴瘤病變3例、良性腫瘤合并感染4例;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壓1例。
1.2 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術前均行常規術前檢查(心電圖、血液檢查、胸部X線),對感染部位(面部皮脂腺囊腫合并感染除外)均行彩色B超檢查,并參照臨床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相關診斷標準,明確診斷為頜面頸部急性化膿性炎癥。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對納入患者根據其感染灶及全身情況分別采取以下手術處理措施:
1.3.1 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①術前半小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②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以利于手術進行;③常規消毒后;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找到包塊后沿其外圍逐漸剝離,深部采用鈍性分離,注意避免損傷周圍神經及血管;然后將包塊完整切除,若包塊無包膜如化膿性淋巴結炎者,則給予刮治及適度擴大切除范圍處理;④切除完畢立即應用無菌活力碘生理鹽水沖洗創口腔隙,視患者創口情況放置引流后將創口腔隙關閉;部分滲液較多者則行持續負壓引流并嚴密縫合創口;⑤手術后給予常規加壓包扎、抗炎等處理。
1.3.2 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①術前半小時使用抗生素并給予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②對于炎癥范圍大、膿腫解剖位置較深或其來源于頸上淋巴結群、邊界不易確定、頜下、咬肌、翼頜等間隙感染者,給予清除壞死淋巴結,切開引流處理;③切開后應用無菌活力碘生理鹽水沖洗創口腔隙后放置引流片引流,確保其引流通暢后適當縫合創口;④手術后給予常規加壓包扎、每日沖洗引流口、抗炎等處理。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局部及全身癥狀控制情況;②拔除引流管時間(d)、傷口愈合及拆線情況。
納入58例患者中,43例采用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治療,15例采用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治療。
2.1 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臨床效果分析采用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治療43例患者中,局部及全身癥狀控制良好,均順利拔除引流管,一期愈合后拆線。見表1。

表1 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臨床效果分析
2.2 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臨床效果分析采用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治療15例患者因需每日沖洗、換藥,局部滲出癥狀較難控制,治療時間均>10d,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者病程明顯延長,但均順利痊愈。
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多位于頜面頸部,表現為急性、化膿性,以往臨床上多行全身應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療,有研究指出該療法雖具有一定臨床效果,但亦存在病程長、費用高、不良反應明顯等缺點[2]。近年來,手術療法逐漸開始用于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的治療,包括全身抗炎、抗感染基礎上應用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等[3]。
為了進一步提高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近3年收治的58例采取手術處理的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患者臨床資料,結果顯示,納入58例患者中,43例采用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治療,15例采用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治療;行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43例患者局部及全身癥狀均控制良好,均順利拔除引流管,一期愈合后拆線;行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15例患者治療時間均>10d,但均順利痊愈,表明手術處理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安全可行,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可加快患者恢復并適用于大部分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患者,部分病灶情況復雜者,膿腫包塊切開引流術亦可取得較好效果,與其它研究結果相一致[4]。董青山等的研究認為,頜面頸部良性腫瘤多有包膜,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晰;頜下腺化膿性炎癥多位于腺體內,因而均可采用膿腫包塊整體切除術治療,同時配合持續性負壓引流,臨床效果較佳。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手術處理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安全可靠、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殷輝,孫萌.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期病變的手術處理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8(29):197-198.
[2]李國堂,倪柯州,朱彥來.老年人口腔頜面部急性感染的初步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1):126-127.
[3]李正紅.口腔頜面部急性創傷臨床救治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6):176.
[4]徐金標,孫鑫,魏軍水.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8):1832-1834.
R246.83
B
1009-6019(2015)09-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