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鄒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婦幼保健站 河北 秦皇島 066100)
個性化護理在基層婦幼醫院產科病房中的實踐效果觀察
李鄒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婦幼保健站 河北 秦皇島 066100)
目的:觀察個性化護理在基層婦幼醫院產科病房中的臨床實踐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3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把90例孕產婦隨機均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另一組為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個性化護理,對兩組孕產婦分娩結局和護理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自然分娩34例,產后出血1例,新生兒窒息1例,母乳喂養44例,護理滿意度為95.6%,對照組自然分娩25例,產后出血6例,新生兒窒息8例,母乳喂養38例,護理滿意度為77.8%,觀察組護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基層婦幼醫院產科采取個性化護理,可以更好的滿足孕產婦需要,提高孕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個性化護理;基層婦幼醫院;產科病房
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增強,對基層婦幼醫院產科病房護理也有了更高要求。護理人員要提高護理質量,才能滿意孕產婦需求。基層婦幼產科病房中產婦的身體與心理都有極大壓力,不同產婦有著很大差異,這就需要進行個性化護理[1]。開展以孕產婦為本的個性化護理服務,根據孕產婦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情感特征、妊娠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對孕產婦采取個性化護理,使母嬰護理質量得到提高。本次研究中,選擇2013年3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對孕產婦采取個性化護理后,可以有效穩定孕產婦情緒,降低產后出血量,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所選90例孕產婦均經過妊娠期檢查,均身體健康,未有糖尿病和貧血、心臟病等疾病。孕產婦年齡在21~37歲,平均年齡(30.2±5.8)歲;孕周29~39周;孕產婦文化程度高中以上65例,高中以下25例。兩組孕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孕產婦采用常規護理措施,例如:護理人員例行查房和治療,對孕產婦的基礎護理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個性化護理。個性化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內容:
1.2.2.1 個性化服務理念
培訓護理人員,由傳統孕產婦被動接受護理人員護理轉變為主動按照孕產婦需要采用不同護理措施。例如:細心解答患者問題,主動攙扶孕產婦,忌喊孕產婦的床號來代替姓名[2]。
1.2.2.2 個性化環境
病房要布置舒適而溫馨,孕產婦按照個人喜好來布置,也可自帶嬰兒用品,使孕產婦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得以消除,能夠保持著愉快的心情,順利完成分娩。
1.2.2.3 個性化教育
孕產婦住院全程要進行健康教育,傳統教育模式是把疾病作為宣教中心,個性化護理教育則是按照不同孕產婦需求,制定教育計劃,以孕產婦為中心。
1.2.2.4 個性化心理護理
大量研究證明,孕產婦心理會影響分娩結局,不同孕產婦身體和心理各不相同,護理人員一定要開展個性化心理護理,按照孕產婦不同情況,選擇不同護理方案,減少孕產婦產前心理壓力,減少煩躁和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3]。
1.3 統計學方法
觀察組自然分娩34例,產后出血1例,新生兒窒息1例,母乳喂養44例,護理滿意度為95.6%,對照組自然分娩25例,產后出血6例,新生兒窒息8例,母乳喂養38例,護理滿意度為77.8%,觀察組護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產婦護理效果對比(n/%)
基層婦幼醫院產科病房,由于孕產婦有著不同的特點,護理人員就要按照孕產婦個體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護理,以此提高護理滿意度和孕嬰生存質量[4]。
本次研究中,選擇2013年3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開展個性化護理,觀察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由個性化理念、個性化環境、個性化教育及個性化心理護理等方面對孕產婦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對孕產婦身體和心理完成全方位護理措施,實踐護理工作中還要和孕產婦和家屬積極溝通交流,多聽取孕產婦及家屬意見,及時調整護理方案,以此提高護理質量和孕產婦護理滿意度。
[1]彭梅.個性化護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5(5):1220-1221.
[2]農桂玉.產科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33(4):535-536.
[3]姜梅.產科服務模式的轉變對助產士工作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6(41):546-547.
[4]胡艷寧,黃麗歡,鐘美容.護理管理中實施星級護理服務效果與分析明[J].護理管理雜志,2011,4(5):33-35.
R248.3
B
1009-6019(2015)09-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