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娟
摘 要 在信息心理戰的背景下,以互聯網、語言、影視、宗教,以及學術文化交流、參觀訪問等活動為載體的心理戰信息長期作用于大學生,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態度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應及時通過價值觀教育、國家意識教育、文化認同教育、國情國力教育等教育對策,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戰防御能力。
關鍵詞 心理戰信息 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5.079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Warfare Inform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BA Wenjuan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Xi'an, Shaanxi 710016)
Abstract In the psychological warfare of in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television, language, religious, and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visits and other activities for the psychological warfare of information carrier of long term effect on the students, had different effect on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emotion attitude, values educatio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identity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measures in a timely manner,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arfare defens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warfare information;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現代心理戰是信息化時代以人的精神、意志、情感、態度等為目標的一種戰爭形式,已被納入國家戰略體系之中。信息是心理戰的武器,心理戰的作用機制即是通過外界信息作用于人,從而引起心理喚醒,進而發生行為變化。心理戰信息非常廣泛,借助于不同載體,對人的生理感官、思想情感以及意志態度發生作用。心理戰信息往往隱蔽于一般信息當中,要進行準確的判斷和甄別具有一定難度。對于經驗不足,鑒別力不強,政治覺悟還不高的大學生來說,非常有必要盡早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訓練,以防其思想在不知不覺中被心理戰信息蠶食。
1 針對大學生的心理戰信息及其載體
1.1 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心理戰信息
大學生是網絡的主力軍,網絡也是信息化時代心理戰運作的重要工具。大容量、開放性、交互性、虛擬性、即時性是網絡心理戰得天獨厚的優勢,以網絡為載體進行心理滲透成為當前的最佳選擇。美國前總統布什曾毫不隱諱地聲稱:“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對中國的民主極為重要,如果互聯網以在其他國家發展的那種方式進入中國,那么自由將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穩腳跟”。①大學生每天接觸到的電子郵件、聊天工具、網絡新聞、論壇、博客、網絡游戲中都有可能暗藏著心理戰信息,這些信息長期、反復地作用于大學生的心理,增加了大學生被誤導、被影響、被同化的風險。加之目前網絡監管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要完全杜絕這種影響有一定難度。
1.2 以語言為載體的心理戰信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作為一種世界性語言,在其強勢傳播和擴張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宣傳歐美文化的工具。大學生是學習英語的主流群體,英語學習與學業、就業緊密掛鉤,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動力是不言而喻的。“長期學習一種外語,尤其是一種時時處處展示為強勢的他國語言,不僅可能會讓年輕人的母語水平下降,而且會讓他們的思維習慣和世界觀都發生根本變化,會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傾心于某種外國文化。而在當今快節奏、多變化的生活方式中,他們很可能在對自身文化根本不了解、沒時間了解,不會比較也不想比較的情況下就被外國文化‘俘虜”。②利用語言滲透的這種特性和年輕人的心理弱勢,以語言文化為載體進行心理戰是西方國家非常樂意為之的。通過推銷各類英語學習書刊、電視節目,舉辦培訓機構,在產生巨大商業利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可觀的政治效益。
1.3 以影視為載體的心理戰信息
電影電視作為一種隱蔽性較好的心理戰信息載體,能在無聲無息中實現心理戰企圖。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影視作品制作精良,內容豐富,視聽效果佳,特別是好萊塢大片,場面宏大,情節起伏,頗受青少年的青睞。國外影視作品在給大學生帶來感官沖擊,滿足他們獵奇、求異的心理需要的同時,也在靜悄悄地改變著他們的認知和情感。以好萊塢大片為例,其出產的電影作品可以說是大學生了解美國生活的一個窗口,這些影片不僅展示了美國強大的經濟、文化、軍事實力,而且宣揚了自由、民主、人權等所謂的“美國精神”,甚至將美國人塑造成拯救地球的英雄。這種“美國主旋律”影片,自然會與國內的主流意識形態產生碰撞,動搖大學生的思想根基。
1.4 以學術、文化交流、參觀訪問等活動為載體的心理戰信息
高校引領著學術前沿,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這為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同時也為心理戰信息的滲透提供了機會。各類講座、學術交流、訪問學者、培養留學生等活動,對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年輕人,特別是對接受研究生層次教育的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近年來,西方國家讓非政府組織(NGO)擔當西化、分化中國的主角。“他們把非政府組織作為文化滲透的先遣隊,通過各種教育文化基金會、交流協會等非官方組織,以舉辦各種活動的形式進行文化滲透,宣傳其西方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將西方文化植根于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之中”。③大學生通常把這類活動看成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很少分析隱匿于其中的誘導性信息,在經常性的參與之中,心理已經發生了事實的變化,往往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被“西化”。
2 提高大學生心理戰信息防御能力的教育對策
2.1 價值觀教育,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心理戰可以通過攻擊和影響心理結構的任何部分而發揮作用,但是,對人的價值觀系統的攻擊和影響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一個人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改變,將影響他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一個國家主體社會意識和社會價值觀取向改變,將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社會性質”。④所以,價值觀是維護國家心理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其實也是價值觀領域的對抗。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政治參與性,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會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其中還會有一部分充實到政府的領導崗位,或者承擔教育者的角色,他們的價值觀將會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產生輻射作用和廣泛影響。高校在育人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航向,擔負好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任。一方面應立足于國家安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需要分析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心理戰戰略規劃,解析其價值觀輸出的本質和意圖;讓學生了解價值觀輸出的手段、方式及媒介;教會學生運用理性、批判的思維在價值觀的碰撞中做出科學的選擇。
2.2 國家意識教育,培植國家利益至上觀
一個人的國家意識越明確,他對國家的歸屬、熱愛與依戀之情就越強烈、越深刻,就能主動地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將自己的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中。強化“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使學生認識到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學會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各種西方思潮、觀點的批判性思維,讓其認識到“民族國家過時論”、“人權高于主權”等西方觀點,只是為其霸權主義的長驅直入尋找借口,開辟道路。
2.3 文化認同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
文化認同反映了個體對于自己所屬文化環境的歸屬感和價值確認。對己文化缺乏認同,盲目地吸收異文化,會對自己的民族身份產生疑問。而當面對強勢的異文化時,會對以前的文化取向產生強大的沖擊,個體的文化身份可能會被完全異化。大學生是各種異質文化產品的重要消費群體,他們從小置身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氛圍之中,這樣的文化環境導致他們對民族傳統文化認同弱化。而面對良莠不齊的外來文化時,又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文化認同教育在于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傳播有其政治目的的一面,在面對外來文化時要學會有選擇的吸收,并且能自覺地學習和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文化認同教育,一方面要依賴于國家的文化建設,不斷創新和發展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則有賴于學校教育,在傳統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國防教育及其他教育活動中滲透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安全意識。
2.4 國情國力教育,堅定必勝信念
愛國必先知國。國情國力教育旨在讓學生對國家當前發展形勢和綜合實力有一個客觀真實的了解,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目標與步驟有正確的理解,對我國自身優勢及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理性的認知,根本目的是讓大學生對國家發展充滿信心,堅定社會主義信仰。我國在社會轉型期出現了較多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尤其是民生問題和執政黨建設問題,最受關注,也最易形成輿論熱點。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則借題發揮,要么通過渲染對輿論推波助瀾,要么散布不實信息,以達到攻擊我國政府,迷惑民眾,動搖民心的目的。大學生作為年輕的知識分子,關心國家發展,社會參與意識強,但政治素養較差,理智感不夠成熟,面對國家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時,容易情緒化,發泄批評多,理性分析少。這樣的心理狀態極易被不良信息左右。通過國情教育,使大學生學會用客觀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現實,同時對境外信息提高警惕,提高自我分析、自我控制的能力。國力教育主要是展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激發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在面對發達國家的軍事、科技、經濟等威懾時,不畏懼、不動搖,保持必勝的信念。
注釋
① 佟軍.美國文化滲透戰略及其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08(9):49-51.
② 潘一和.文化與國際關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251.
③ 張艷偉.西方文化滲透與高校應對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9):8-9.
④ 李元奎,王艷爭,楊曉麗.現代心理戰防御幾個問題的研究[J].中國軍事科學,2000(6):117-126.
參考文獻
[1] 苗丹民,朱霞.心理戰信息損傷的概念與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2):190-192.
[2] 馮正直.軍事心理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9:103-105.
[3] 弗朗西絲·斯托納·桑德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M].曹大鵬,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