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 潔
(淮安市檔案局,江蘇淮安,223001)
清江浦,位于古淮河南岸,1415年由明永樂治水名臣陳瑄主持開鑿河道而成。清江浦的建成開埠,促使運河船只可南往淮河駛向江南杭州,北通臨清入“衛運河”直達北京,京杭運河全部暢通。其后,陳瑄興建漕糧倉,將清江浦交通樞紐作用的發揮推向了極致,清江浦迅速成為長江以北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樞紐。經過明清兩代各朝皇帝近500年的治理和搬遷,清江浦逐漸成長為“舟車鱗集,冠蓋喧闐,兩河市(街)櫛比數十里不絕。北負大河,南臨運道,淮南扼塞,以此為最”的通商大埠。而清江浦開埠帶來的河道暢通和區域優勢,使其成為“七省咽喉”、漕運樞紐、鹽運要沖,并被賦予“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美譽。
正是清江浦如此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明清兩朝歷任皇帝均十分重視清江浦的咽喉作用,將眾多政軍機構移駐于清江浦。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河道總督由山東濟寧移駐清江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清河縣治于清江浦。咸豐六年(1856年),南河總督被裁撤,漕運總督署由淮安府遷至清江浦江南河道總督署內。咸豐十年(1860年),設淮揚鎮總兵歸于漕督節制,常駐清江浦,這是駐清江浦的最高軍事機構,對清江浦的地位影響極大。光緒三十年(1904年),漕運總督恩壽奏準在清江浦設銅元局,清江浦遂擁有鑄幣權。連續有政治、軍事機構駐扎清江浦,進一步確認了清江浦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地位。
這期間,作為淮安重要地方行政機構之一的淮揚道亦移駐清江浦。據《清會典事例》記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江蘇省“淮安所屬之山陽、鹽城、清河、桃源四縣,責成淮揚道”。故清乾隆時期的淮揚道,是在江蘇省之下,分管淮安大部分地區行政事務的重要國家機構。同時,淮揚道還受命于江南河道總督,擔負著治理淮安河道的重要職責。
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一記載,原淮揚道署址“先為總兵府,后駐海運道,改駐淮海道,今為淮揚道公署。乾隆十二年重修。鼓亭二座,儀門大門三間,大堂三間,穿堂三間,后廳七間,寢堂七間,寶敕堂五間,廳堂廂房各六間,七星樓七間,賓館三間?!蓖巍渡疥柨h志》卷二記載:“淮揚道署在城東,本明總兵府,后為海運、淮海、淮揚各道署?!庇纱丝芍磽P道署地址原在淮安府署所在的東門大街東端,是明朝漕運總兵府舊址,幾經變遷,為江南河道總督下屬的各道道署。《跰躃余話》卷五記載:“淮揚道舊駐府城,乾隆五十八年始移至清江浦。嘉慶九年,廢署改為孚佑帝君廟,俗稱呂祖殿。”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淮揚道移署清江浦,舊址其后改為孚佑帝君廟,解放后為工廠。
為何掌管淮安大部分地區行政事務和治河重任的淮揚道會從當時的行政中心——山陽縣城移至清江浦呢?又是何人何時以何緣由促成了道署的搬遷呢?一道清乾隆御筆朱批的奏折為我們再現了歷史的印跡。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1792年12月8日),有統轄江南河道事務之責的兩江總督書麟、專職治河管河的江南河道總督蘭第錫兩位朝廷重臣,聯名向乾隆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事由是“奏請暫借養廉銀移建河道衙署”。折中稱,根據時任淮揚道的谷廷珍呈報,淮揚道“衙署設立淮安府城內,因年久損壞,應行修理”。于是,二人根據所了解的淮揚道管轄事務,綜合考慮各方原因,提出在衙署需要修理之時,呈請皇帝借支養廉銀二千兩,將淮揚道山陽舊署移建至清江浦地方,以便其各項事務的管理。
既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河務,為何道署移去了清江浦,而不是清口重鎮馬頭,亦或是水患要地洪澤湖畔呢?書麟、蘭第錫二位大員也是會同經驗豐富的江寧藩司、河庫道官員幾經調查,詳細商酌后得出結論——清江浦此地最為合適,并于折中對此做了詳細說明。原因不外乎“天、地、人”三方面因素。
淮安之地,處淮、沂、沭、泗諸水下游,承泄豫、皖、魯3 省21 萬平方公里面積來水。因此,歷史上的淮安,如遇河道淤塞、宣泄不暢,則淪為無歲不災的“洪水走廊”;如河道暢順,四通八達,則成就出繁榮幾百年的璀璨明珠——清江浦。河道對淮安一地的巨大影響由此可見一斑,治水治淮治河道,則成為歷代君王不惜財力、物力、人力來施行的一項重要政事。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到清口,親自視察、監督、指導治水事宜。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清口,視察河工,對河臣面授機宜。他所留諸多御筆碑刻,大多說明黃、淮、運河工程治理的重要性。
作為承擔了治理河道具體工作的河臣——淮揚道,其衙署選址之時,首先考慮的便是治河之便。書麟、蘭第錫兩位大臣在折中寫道:“清江地方下距淮安府三十里,上距洪澤湖亦三十里,距清口、運口則僅十八里”。根據治理河道的重要性和兼顧性,清江浦地勢與幾條河道均相去不遠,處于樞紐中心的位置。道署建于清江浦,便于道臺兼顧各管轄地段、河道的查看和治理。
淮揚道應當移署清江浦的第二個因素便是道臺的職責所需。乾隆帝在位時,淮安河道治理任務可謂繁重。每年黃河搶修之時,淮揚道要負責所有工程項目,隨時聽取外河、山安、海防各廳匯報,商量定奪相關工程事宜,發放工程錢糧,并需經常到工地現場“查勘督辦”。不僅如此,“每年漕運由清口渡黃,進楊家莊中河北上,皆系該道管轄”。
為了協調做好以上各項職能工作,既方便綜合調度,又便于聽取匯報,查勘工程,歷任道員每逢汛期,多會在清江浦租房居住。雖衙署未搬至清江浦,卻已有在清江浦辦公之實。
以上奏折內容均是說明了移署的意義,似乎移署之事已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就等待著一個時機便水到渠成。此時,淮揚道古廷珍來報,淮揚道署“因多年未修損壞不堪,該員請借養廉辦理”。原來,道署已經破損不堪亟待修整。這個關于修葺道署的提議成了推動淮揚道署搬遷的契機。
書麟和蘭第錫認為,既然歷任道員已經形成了汛期租住清江浦的慣例,那么與其重修原署后再閑置不用,不如直接將淮揚道署移建至清江浦地方,如此,“凡河湖各工修守機宜,可以就近督率巡防,實于河工有益”。
至此,兩位朝臣已綜合多方因素將請求移淮揚道署至清江浦的原因闡釋清楚,其后還對移署銀兩來源和扣繳辦法做了粗略說明。乾隆皇帝閱折后,朱批“早當如此”。第二年,淮揚道便順利移署清江浦,一直延續至咸豐十年,捻軍攻入清江浦,大小官衙、商鋪于戰火中被付之一炬。
一道請求移署的奏折,寥寥數字,卻讓后人領略到了清江浦地方“河務廢,此地為漕務中心;漕務廢,此地又為軍政中心”的重要政治、交通地位。
歷史前行,滄桑巨變,如今已600歲的清江浦早已失去了當初漕運樞紐、鹽運要沖、“淮南扼塞”的重要作用,也再無“夜火連淮水,春風滿客帆”、“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的繁盛景象。清江浦隨著城市化進程,已經與原淮陰市日漸靠攏、融合,成為淮安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浦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