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工程造價專業建設目標,結合建設工程行業背景與人才需求情況,探索出以工程實例為載體,以從業資格為標準,以工作任務為驅動,以工作過程為順序,展開工程造價相關知識的教學,最后又回到工程實例的“基于工程實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并以此為載體進行教學改革,通過構建“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提高整體教師專業水平和完善專業實踐基地來提供保障措施,以此建立符合行業發展要求和人才培養規律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造價專業人才。
關鍵詞:工程造價;工程實例;工學結合;培養模式
本文受許昌學院教學研究課題“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資助(項目編號:02014152)
工程建設是一個資金密集、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支持,又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作保證;既需要工程技術人才,又需要工程管理人才。而工程造價人員是工程管理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基本建設的大投入、大發展,市場對工程造價人員的需要呈旺盛態勢。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把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作為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舉措。建筑、水利、市政、交通、鐵路等行業的工程建設投資巨大、建設數量多、范圍廣、規模大小不一、非標準的特點,建設管理任務繁重。而工程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在建設管理、施工組織、質量安全監控等方面存在力量薄弱,需要大量懂管理,會技術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從事一線工程計價與施工管理工作。
1 工程造價專業建設目標
按照工程造價專業的定位,建立工程實例教學資源庫,完善“基于工程實例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國家和省、市建設行業規范、標準,以職業崗位和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設計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習領域,建構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打造一支“雙師”結構合理,師德水平高,教學和社會服務能力強,適應“案例教學”和“工學結合”的教學團隊。建設與現實工程造價確定流程一致,具有真實和仿真工作環境,支持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實施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培養面向工程建設施工企業從事造價、施工管理、質量安全及技術資料管理等技術工作的、“會施工、懂經濟”的造價一線技術和管理人才。
2 探索并完善“基于工程實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工程實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打破原來以課程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職業崗位和典型項目的工作任務為基礎,構建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習領域,創造融“教、學、做”為一體的學習情景。從簡單項目開始,由易到難,讓學生掌握頂崗基本技能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崗位證書。使學生學習內容與考證內容銜接,職業資格與就業技能并行。其基本思想是:以工程實例為載體,以從業資格為標準,以工作任務為驅動,以工作過程為順序,展開工程造價相關知識的教學,最后又回到工程實例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基于工程實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由四個階段的能力培養構成,每個階段都有各自主要培養的能力目標,各個階段之間的能力培養又是有機統一,相互支撐,相互影響。
第一階段是前4學期的基礎知識和案例教學,主要以完成項目工作任務為學習線索,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合一,“教、學、做”一體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在這一階段主要通過三a至五個小型工程項目造價的確定,將工程造價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轉化成為學生的專業素質,同時通過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將這種專業素質轉化成為專項的基本技能。
第二階段為第4學期結束后的工地認識實習,時間是4-6周。在暑期隨崗實習中學生主要是“看中學”和“干中學”,即學生通過跟班觀察和施工現場的兼職教師的指導來獲得崗位工作經驗,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
第三階段為第5、6學期,是按專業方向進行職業崗位技能強化階段,該階段主要采用的是針對職業資格證的考試內容,強化學生的考試能力和專業綜合應用能力,讓學生在畢業頂崗實習之前做好從事職業崗位工作的心理和物質準備。
第四階段為第8學期的畢業頂崗實習階段,通過前面三個階段的培養,學生已能在工程造價工作中,將已經形成的專業綜合能力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能夠獨立工作,實現了“做中學”,形成真正的職業崗位能力。學生普遍取得工作報酬,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頂崗,完成了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
通過四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實現“零距離”上崗的目標,在教學安排上實現了工學結合和交替。
3 “基于工程實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
3.1 以工程造價從業資格和實踐技能為導向改革課程體系
以工程項目造價的確定過程為導向開發課程體系的技術路線是:組建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行業企業專家構成的課程體系開發團隊→開展職業崗位(群)的職責、任務、工作過程調研和分析→確定職業崗位群專業方向→歸納專業技能教學模塊→組織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情景(案例)。該課程體系實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就業崗位的工作過程的—致性,從根本上解決學用脫節的問題。
3.2 完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遵循工程造價職業教育規律,充分反映職業崗位群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以工程案例為載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和“三段式”課程設置體系,對課程進行優化和整合,充分考慮理論與實際的銜接,堅決避免重復。
3.3 建設核心課程
以職業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建構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習領域,創造融“教、學、做”為一體的學習情景;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開展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優質核心課程建設。根據專業培養和課程改革的需要,建設2~4門優質核心課程,編寫2~4部“教、學、做”一體的特色教材。建設共享型工程造價專業教學模擬室。
3.4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加強和規范教學秩序,按照學院關于教學管理和學生日常管理的各項規定,強抓落實,保障教學工作有序進行。充分發揮院系兩級教學督導組職能,加大考核和鑒定成績管理的力度,進一步完善教師業務考核、掛鉤和配套制度與措施,應用于教學質量管理機制。落實教學資料的檢查、聽課制度。每四周進行一次教學資料檢查,并加大期中檢查力度。系主任每周抽查聽課不少于兩次,教研室主任每學期聽遍每位教師的課,各位任課教師每學期相互聽課不少于五次。每學期進行兩次學生評教和一次教師互評,結果納入年終教師考核指標。實時調研用人單位和實習工地對教學方法的建議,對造價人才的需求,適當調整教學方向,依社會所需,塑造實用型造價人才。
4 “基于工程實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體系
4.1 構建“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
工程造價專業帶頭人必須將生產、管理的知識和能力吸收內化,并能有效地再現,傳授給學生。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熟悉操作過程,而且要精通理論,并使學生學會。因此,專業帶頭人就是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學校應在具有高技能、高學歷以及較高教學水平的教師中評選專業帶頭人,確定專業帶頭人專業教師的考核獎勵辦法,提高專業帶頭人教師的津貼,并確定專業帶頭人專業教師的權利和義務,讓這些教師把大部分時間放在培養青年教師、進行師資培訓、專業建設的工作上,學校還要為他們創造進一步提高發展的機會,力爭把他們培養成為職教名師專業專業帶頭人。除此之外,還應培養和引進專業骨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形成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建立教師參加企業生產實踐的長效機制,培養教師的“雙師”素質;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構建一支“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
培養“雙師型”教師,必須堅持正確導向,依專業為根基,以理論做方向,嚴格針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著力承擔工程造價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消除“雙證即雙師”的認識誤區,扭轉為拿證而拿證,證書至上的片面認識。因此,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案中,不論是職業資格證書還是職業技能培訓,都必須從本專業出發,對各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應有其具體的、明確的要求,積極鼓勵和正確地引導專業教師參加本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培訓和考證。
4.2 提高整體教師專業水平
院系應通過“帶、送、掛、聘”,建立一支技術精湛、充滿活力、素質優良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帶”,是以老帶新,以強帶弱。一個專業,一門課程有了帶頭人,有了骨干,就可以帶動這個專業和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德才兼備的優秀專業教師和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德才兼備的優秀專業教師進行重點扶持和培養,以獲得以點帶面的效果。每年定期組織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對中青年教師進行實習與實訓指導方法培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送”,是選拔部分教師到省內外重點師資培訓院校的對口專業及對口單位進行深造進修。
“掛”,是讓部分教師到基層企事業單位(包括校內外實驗、實訓室,實習,室訓基地)掛職鍛煉。對于沒有相關專業的實踐經驗的教師,盡可能多安排他們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實習,豐富提高他們的實際知識和能力。通過企業鍛煉,教師可以了解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目前在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在教學中及時補充反映生產現場的新技術、新工藝;教師也可帶著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請教,借以提高推廣和應用新技術開發的能力。
“聘”,是指從生產一線聘用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擔任專業教師工作,利用政策提高這些聘任教師的福利待遇,讓他們為學生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工作經驗。
4.3 完善專業實踐基地
專業實踐基地是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必備條件,是實施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場所,培養“雙師型”教師必須依托本校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敦促教師到生產第一線了解生產設備,工藝技術的科技信息,將企業最新的生產工藝成果應用到實踐基地建設中去,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不僅可培養鍛煉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也可增強專業實踐指導能力。
(1)校內實踐基地
新建和擴建與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相對應,滿足專項技能訓練、綜合能力訓練、模擬仿真訓練等多層次需要的校內實訓場。
(2)校外實踐基地
實施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關鍵是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標是:以校企互利互惠為原則,簽定穩定的長期合作協議;從企業引入行業標準,同企業一道構建課程體系及其標準;同企業一道制定嚴密的運行機制與監控措施并保證其落實;結合企業和項目的特點、條件,共同對項目進行規劃與安排。
參考文獻
[1]付小鳳.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開放性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2(5)
[2]李偉.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07(5)
[3] 李云春,李敬民. 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農業教育研究,2011.3,19-23
[4] 谷艷玲,孫家國. 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中國西部科技,2013,11: 60–62.
作者簡介
李文麗(1981—),女,河南鄧州人,工程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