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雷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陳云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不僅對我國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事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對我們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本文從陳云的一生為現代化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以及陳云的經濟思想從各個方面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關鍵詞:陳云思想;現代化;影響
1 陳云的一生簡介以及陳云的經濟思想
1.1 陳云的一生簡介
陳云(1905.06.13-1995.04.10),是偉大的無產階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
陳云同志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就擔任黨中央的領導工作,經歷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參與了黨中央在不同歷史時期一系列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多次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關鍵時刻、在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陳云同志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開展和成功,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開創和發展,奉獻了畢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勛,在國內外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尊敬和愛戴。陳云同志的思想一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2 陳云的經濟思想內容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陳云作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黨和國家的主要決策人之一,與中央領導集體的其他同志一道,為帶領全黨進行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為制定和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正確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成功地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大力支持鄧小平提出的實事求是地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主張。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義的思想和重大決策。例如,對比例嚴重失調的國民經濟實行全面調整;社會主義時期必須有兩種經濟,即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改革的步子要穩,要“摸著石頭過河”,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強調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指出經濟形勢的不穩定可以引起政治形勢的不穩定,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大量提拔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干部是當務之急,等等。他還為按照“一國兩制”構想,實現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實現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對外開放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偉大創舉,它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事關我國命運的一個關鍵抉擇。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是以寬廣的眼光觀察世界的。鄧小平強調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陳云支持鄧小平同志的對外開放主張,他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倡導者之一。
2 陳云的經濟思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影響
2.1 要著眼于大多數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陳云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到國民經濟的調整問題時,主張:“生活水平多數達到中等,少數可以先富起來。大體上差別不大,但是還有差別。貧富差距不大,先富者帶動后富者,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溫飽問題解決了,才能著眼于經濟建設,從而能更好的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是毛澤東提出、周恩來宣布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心要繼續推進這一目標。怎樣制定實現這一目標的藍圖呢?陳云堅定主張:把滿足民生基本要求作為制定現代化建設藍圖的出發點。1979年3月,陳云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道:我國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是農村人口占80%,而且人口多,耕地少。革命勝利30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沒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還有要飯的,這是一個大問題。他還說道:現在社辦工業很多,小城鎮工業也很多,辦這些工業是有道理、有原因的。原因就是要就業,要提高生活。他認為,搞經濟建設的最后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搞國防建設,也是為了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針對民生的基本要求,陳云指出,一方面我們還很窮,另一方面要經過二十年,即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一個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現代化用人少,就業難。我們只能在這種矛盾中搞四化。這個現實的情況,是制定建設藍圖的出發點。陳云這里把就業和改善人民生活這些民生的基本要求,作為制定現代化建設藍圖的出發點,這是很貼近現實的民生思想,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2.2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解決農業問題的關鍵
陳云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就指出解決農民的民生問題的嚴重性緊迫性:要先把農民這一頭安穩下來。擺穩這一頭,就是擺穩了大多數,七億多人口穩定了,天下就大定了。“建國快三十年了,現在還有討飯的,怎么行呢?要放松一頭,不能讓農民喘不過氣來。如果老是不解決這個問題,恐怕農民就會造反,支部書記會帶隊進城要飯。”陳云認為:“農民穩住了,事情就好辦了”,“這是大計。”陳云穩定農民的思想是鄧小平理論“三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世紀90年代伊始,不但基本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全國人民的溫飽也已經基本解決,城鄉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心要繼續推進這一目標。怎樣制定實現這一目標的藍圖呢?陳云堅定主張:把滿足民生基本要求作為制定現代化建設藍圖的出發點。1979年3月,陳云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道:我國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是農村人口占80%,而且人口多,耕地少。革命勝利30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沒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還有要飯的,這是一個大問題。他還說道:現在社辦工業很多,小城鎮工業也很多,辦這些工業是有道理、有原因的。原因就是要就業,要提高生活。他認為,“搞經濟建設的最后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搞國防建設,也是為了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針對民生的基本要求,陳云指出:“一方面我們還很窮,另一方面要經過二十年,即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一個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現代化用人少,就業難。我們只能在這種矛盾中搞四化。這個現實的情況,是制定建設藍圖的出發點。”陳云這里把就業和改善人民生活這些民生的基本要求,作為制定現代化建設藍圖的出發點,這是很貼近現實的民生思想,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陳云更多的從中外對比中,分析國情,從中國的人口多農民多這樣的角度來分析民生問題,他說:“我們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國家,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國家中進行建設。香港、新加坡、南朝鮮等地區沒有八億農民這個大問題。歐美日本各國也沒有八億農民這個大問題。”對于這一點,陳云認為:“現在真正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的人還不很多。”為此,陳云提出了“一個大方針”,就是:一要使十億人民有飯吃;二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對這個大方針,他解釋道:必須在保證有飯吃后,國家還有余力進行建設。因此,飯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就沒有力量進行建設了。對怎樣掌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陳云提出了一個原則界限:“只有這么多錢,不能提高太多,必須做到既能吃飯、又能建設。”對這個“原則界限”,他在這次講話之后的一個月之后,再次重申:人民的生活需要改善,可以改善,但改善的幅度要很好研究。從全局看,第一是吃飯,第二要建設。吃光用光,國家沒有希望。吃了之后,還有余力搞生產建設,國家才有希望。他認為“只要把握住這一條就好”。吃飯問題實質是糧食問題。陳云要求搞好糧食儲備,認為這是硬道理。他說:“我說過,糧食周轉庫存降到三百六十億斤,就要發警報。糧食一定要有人管,這是周總理早已定了的。”“鋼鐵是硬的,我看糧食更硬。”地方和中央手里要抓一點糧食儲備。陳云提出的“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大方針是很有遠見的。目前糧食短缺問題成為影響世界穩定的大問題,我國2007年糧食產量達到5億多噸,國家的糧食儲備在1.5億—2億噸之間,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2.3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云率先探索計劃與市場的相互關系問題,在1979年3月8日寫的《計劃與市場問題》一文中,突出強調發揮市場機制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他指出60年來,無論蘇聯或中國的計劃工作制度中出現的主要缺點:只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沒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一條。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必須有兩種經濟:一是計劃經濟部分,二是市場調節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第二部分是從屬的,又是必需的。
改革開放以后,市場機制對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逐漸擴大,直至成為經濟運行中的基礎性機制,而計劃管理的范圍不僅逐步縮小,其方法也逐漸地由指令性計劃為主向指導性計劃為主轉變。這種轉變主要是伴隨著兩個方面的改革深入而進行的:一是公有制經濟本身的改革逐步深入,農民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獲得了經營自主權,國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越來越多,集體所有制經濟在80年代就基本上擺脫了政府的直接干預;二是市場機制發揮調節作用的范圍和深度越來越大,同時國家計劃管理的手段也多樣化,指導性計劃的比重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市場取向的改革和經濟轉型,陳云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我國經濟體制漸進式的平穩轉型做出了偉大貢獻。眾所周知,計劃與市場都是調節經濟運行的手段,二者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同一時期各自調節的范圍和深度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也沒有固定不變的理論,其得失完全取決于實際的需要,取決于總體經濟運行的效益最大化。
2.4 對外開放的作用和影響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經濟體制改革一樣,對外開放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偉大創舉,它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事關我國命運的一個關鍵抉擇。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是以寬廣的眼光觀察世界的。鄧小平強調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陳云積極支持鄧小平的對外開放主張,他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倡導者之一。
對外開放可以大力發展和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以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取代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促進經濟的變革,使我國經濟結構由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科學技術革命的突飛猛進,帶動了整個世界和各國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狀況,現代生產力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互相開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強。據此,鄧小平在1984年就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互相開放,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也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當代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在近幾十年中空前提高,國際分工有了長足發展,許多產品都是國際分工合作的產物;從科學技術的研究、運用和發展來看,國際合作成果與互惠步伐加快,動用世界范圍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關,日益明顯;從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來看,開放化與一體化已經成為世界潮流,統一的國內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市場;在當代,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都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就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和國際形勢發展科學觀察和概括的結果。
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我國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對外貿易的擴展,加速了經濟的發展,GDP逐年呈上升的趨勢,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更加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使中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3 陳云思想的總結和思考
我們要特別學習陳云同志大處著眼、細處著手,勇于創造性
地提出新問題,創造新理論,制定新政策,同時又一絲不茍、踏實謹慎的工作態度。陳云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堅信中國在黨的領導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條件下必定發展壯大起來,堅信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挫折都可以克服。他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尊重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胸中有全局,能夠駕輕就熟地運用客觀規律指導實踐。他一方面胸懷全局,觀世界風云,察九州之變,一方面從細部著手,一絲不茍,賬算得很細,考慮到各方面的相互關系和復雜情況,統籌兼顧,抓緊抓實,使宏偉目標一項一項地實現
陳云的思想不僅對戰爭時期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樣,對新時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要學習老一輩同志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以及對事物的探索精神。陳云的思想不僅體現在上述提到的,他的一些思想還對環境,人口以及黨風建設方面也有他獨特的看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參考文獻
[1]陳云:《陳云文選》第1卷第256頁
[2]陳云:《陳云文選》第2卷第183頁
[3]馬克思:資本論(第1-3卷).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