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豪
摘 要: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程度。在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和變化中,我國農業經濟開展了多種嘗試。農業生產已經從粗放的管理方式,逐漸演變為集約型和科學化的發展模式。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實際工作中會面對多方面的問題,需要進行體制和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實現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農業生產重要的推動作用。充分認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特性,明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困境,對于我國農業實現長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特點;困境;對策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的一項顯著成果,是農村改革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組織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實際應用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這是由農村經濟的制度決定的,也是由農村經濟的開放程度決定的。解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困境,需要從農業經濟的發展現實出發,以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理念為指引,增強合作程度,擴大合作范圍,提供合作保障,使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成為我國農業經濟新的構成方式。
1 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產生和類型
1、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生的背景。我國農村經濟合租組織的產生受我國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和農村改革的根本性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的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但是,農民分散型的生產經營廣泛存在,在農業經濟國際競爭和國內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單獨生產經營的農戶無法實現大規模的生產經營與競爭,這就從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上阻礙了我農業的壯大。在這樣環境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誕生,規避了單獨農戶經營的矛盾,將農村經濟納入到同一的管理模式下,既具有統一性,又尊重個體性,是一種新型的農業互助合作關系。
2、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主要類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主要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專業合作社、經營性專業協會、社區合作社、經濟聯合體或者生產組合。專業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把同類的農產品或者同類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農戶,聯合在一起,通過民主管理的模式開展互助性經濟的組織。專業合作社突破了農民固有的思想限制,把廣闊的農業經濟聯系起來。經營性專業協會既具有經營性,又具有服務性,實際上是專業合作社的到服務合作社的過度階段。社區合作社實際上就是行政村,根據小組范圍內的人員組織的合作經濟組織,由村委會領導,由村民自然參加,正經合一,是鄉政村治的重要體現。經濟聯合體或者生產組合,就是把資本和勞動力統一整合的合作行為,以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家庭共同出資,實施共同經營,所有成員共負盈虧。經濟聯合體放大的家庭經營,可以實現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
2 目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困境
1、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缺乏正確的認知。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農業經濟發展始終滯后,而農業經濟又是經濟結構中首要的重點。在傳統的觀念中,農業經濟具有片面性,單純性,農業經濟發展以獨門獨戶的經營為主要方法。而社會化生產的進步,要求規模性生產與管理,這就與農業經濟中個性發展相抵觸。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需要發揮個體對集體的促進作用,而不是單純的依靠集體解決問題。對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缺乏正確的認知,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無法實現快速發展的思想性阻礙。
2、農村合作組織缺乏政策性引導和支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要實現規范化的管理與發展,就需要政策性的引導和支持。沒有政策性的引導,就無法使廣大農民給予合作組織足夠的信任。但是,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實際工作中,國家政策無法兼顧更多的內容,在合作組織的財政、信貸和稅收方面缺乏傾斜性政策,這就給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來的多項費用支出,妨礙合作組織發揮其優勢。
3、農村合作組織的實際運行缺乏制度化、規范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雖然在我國的大部分農村都開展了活動,但是,其內部控制和整體運行尚處于初級階段。農村經濟合作體系中,參與者是農民本身,而每一位農民對于合作組織的理解又是具有區別的,沒有規范化制度化的運行機制,合作經濟就無法建立規章制度,就會處于粗放的管理層面,就會出現勞動和分配之間的矛盾,不利于合作經濟的效益均衡機制和按勞取酬的原則。
3 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優勢的對策
1、積極宣傳,正確理解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重要作用。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多種經濟的齊頭并進,在產業結構中,農業占據了國民經濟的首要位置。農業經濟對于國家發展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實現資源和效益協同發展的關鍵,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特有的發展模式。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堅持民主原則,采取自愿參與的形式。合作經濟強化的農村經濟的整體實力,有效合理的利用的自然資源,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使農村經濟呈現出整體發展狀態。
2、加強政府監管,實施適當政策傾斜。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既具有全局發展意義,又尊重家庭性的經營選擇,其根本發展目標是為了實現農民利益的持續增長。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作為保障,要從稅收、財政、信貸和監管上,實施國家性干預,在合作社遇到特殊問題時有政策性依據,有國家作為強大后盾。適當實施政策傾斜,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經濟,國家給予需要給予長期的科技幫助,使農村經濟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實力,并且在不斷實踐中得到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主要是為了能夠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活動,加快農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3、增強內部運轉能力,突出合作經濟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為了適應農業經濟與現代化經濟的融合,誕生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改革的重點嘗試。農村經濟合作社需要加強內部運行機制,不斷強化運轉能力。在管理層級上,項目實施計劃上,應對困局情況上,合作社要有思想的保證,更要有實際的操控能力。在信息服務、品牌培育、市場流通等方面實施細致化管理,(如蒙山縣黃村鎮的油茶合作社、石蛙合作社等)使生產與經營實現完整的融合,把合作社的經營發展與經濟運行規律實現完整對接。
4 結語
我國正處于不斷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農業改革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具有決定性意義。通過經濟合作組織,強化的農民的主體權利,規避了農業生產中的微小矛盾,農民在有依靠有背景的情況下進行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境,實際上就是需要進行不斷完善的部分,明確難度、清晰責任、掌握方向,使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運行更加符合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實,逐漸體現出合作經濟組織的優勢。
參考文獻
[1]王月春,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法律困境與對策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單鑄飛,湖南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J]究,湖南農業大學,2011年。
[3]劉彤,朱興濤,論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丁同民,完善我國新農村合作經濟法治的思考[J],企業活力,2009年10期。
[5]閆真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影響分析[J],征信,2010年03期。